社会工作如何参与精准扶贫,走向职业化?

社会工作如何参与精准扶贫,走向职业化?

扶贫战略为社会工作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要“实施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贫困地区计划”。扶贫的职业使命和价值使人们对社会工作参与扶贫寄予厚望。在整个精准扶贫过程中,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体现在哪里?能一直玩下去吗?如何从机制上保证?

精准扶贫需要社会工作的专业作用。

2013雅安地震发生后,深圳慈威公益发展中心作为社工机构,对雅安芦山地震灾区进行对口支援,通过策划大棚蔬菜种植的民生项目,支持当地贫困村村民发展生计。一期蔬菜销售金额达65438+万元以上,提高了当地村民的生活质量,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发展致富的信心。

机构社工周晓燕说,生计策略是通过前期调研了解需求,然后动员当地村民成立合作社,通过建设蔬菜基地学习种植技术,组织实地考察开拓视野,最后通过蔬菜推介会搭建销售平台。

这是对社工机构开展的扶贫项目的高度概括。每一步都有专业的社工理念和方法提供技术和物质上的帮助。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主席赵指出,社会工作者在扶贫过程中必须了解自己。知己就是知道社工在扶贫过程中的定位,了解社工就是知道扶贫对象的需求是什么。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要做什么?穷人的需求是什么?这些问题恰恰体现了扶贫的精准性。

武汉大学教授向德平表示,在精准扶贫中,社工可以让家庭财务一清二楚。他还表示,社会工作可以将贫困治理与社区治理、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结合起来,可以在第三方评估中发挥很多作用。可以说,在扶贫方面,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有很大的介入空间。

西南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魏克南认为,社会工作因其专业性和专业性,更能了解贫困人群的需求;社会工作更关注穷人自身能力的改变。

共青团中央青少年权益部副部长王峰指出,在帮助青少年脱贫致富方面,社工的专业性、永久性、连续性等特点弥补了志愿服务的不足,拓展了帮助贫困地区青少年脱贫致富的领域,可以带动更多的社会组织和公益团体参与进来。

专业无法体现的困惑。

社会工作在扶贫方面的专业优势有目共睹。但是,社会工作也面临着专业性无法体现的困惑。

“在基层,专业社工的职业素养与普通干部相比如何?主管社工的角色得告诉财务部门社工有多好,这样才能把社工做大。不过,我有点担心自己能否体现社工的专业性,把这件事做好。”黑龙江省民政厅社会工作处处长袁绍志主管社会工作三年多,他也对社会工作在基层如何体现专业性感到困惑。

“有人说,什么是社会工作者?很多社工服务只是设计一些活动,带到社区来。还有人说社工就是开群,搞个案,做社区。”黑龙江理工学院教授、哈尔滨希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黄宏指出,很多人对扶贫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存在一些误解。

实践中,政府购买专业社工服务,得到的是一般的社区服务。可以说是专业社工处理一般事务。

民政部社会工作司司长吕晓莉指出,此时,我们应该反思专业化和职业化。社会工作参与扶贫的专业性能否得到更好的发挥?如何在现有框架下,在推广过程中,充分保证社会工作在本土执业的专业性?

南开大学教授关新平指出,中国扶贫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只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后来又包括小额贷款扶贫,解决不了自身发展能力的问题。重点抓好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劳动力素质和人才队伍建设、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在他看来,社工解决的不是硬件,而是软件。

为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提供制度保障。

“解决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扶贫这个最根本的问题,在党和政府的有效领导下,解决我们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扶贫体制机制的问题。”赵对说道。

“专业社会工作体系建设要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放在整个扶贫开发工作体系的关键位置。”关新平认为,要重点建立社会工作的制度体系,将参与制度扶贫制度化。

“无论从社工意识和理念的角度,社会工作都应该进行系统化的设计,用多少人,建立什么机构,如何介入。”德平补充道。

吕晓莉指出,从政府部门的角度来说,应该在制度、政策和顶层设计上做更多的工作。在国家战略层面,在攻坚时期更要注重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

“我们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与更多的部门、单位和组织合作,这对于社工在扶贫领域发挥作用非常重要。从社工角度考虑融入整体规划时,也需要更完整的视角。”吕晓莉补充道。

重庆市民政局社会工作处处长邓表示,社工介入扶贫最大的挑战是缺人和培养合格人才。其次,要抓阵地建设,在城市社区和农村建立社区社工室,通过抓项目为社工介入扶贫提供着力点,成为社工建设的长效机制。还需要包括资金保障,在宣传上营造氛围。在他看来,应该从这些方面建立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的保障机制。

“社会工作进入扶贫领域,需要坚持专业品质。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是扎根社区,以需求为导向,二是采取全面的专业方式。”黄宏指出,专业社会工作者要不断提高专业供给能力,提高服务质量,整合资源,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有限性,树立供给侧的需求观、质量观和效益观,赢得政府、社会和服务对象的认可,保持服务的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