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中常见的陷阱及预防措施

求职中常见的陷阱及预防措施

很多非法企业在求职过程中,充分利用求职者急于找工作和缺乏应有的防范意识,设置各种就业陷阱,给社会和就业人员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伤害了他们的权益。下面我整理了求职过程中常见的陷阱和防范措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陷阱1,非正规渠道招聘。

人员招聘是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企业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总单位非常重视这项工作,会派专人通过正规渠道进行招聘。不要把简历等材料交给没有门卫的单位。

陷阱2。要求申请者缴纳“押金”等费用。

刚参加工作工资不高很正常。相反,如果不熟悉的单位开出高薪,毕业生就要注意了,因为很多不法之徒试图打着高科技待遇的幌子,骗取毕业生所谓的押金、培训费、服装费等等。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在工作之初千万不要相信高收入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要敢于对一些单位提出的所谓押金、培训费、服装费说不。

陷阱3。请申请人介绍其他人加入。

有些大学生因为被骗而卷入非法传销,最后后悔莫及。所以,当一个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一个非同类单位,对你很主动,把加入的前景说得无比精彩,让你介绍朋友同学加入,你就要想一想那句老话:天上不会掉馅饼。

陷阱四,不签就业协议

就业协议是传递毕业生人事关系的基础。未签订就业协议的,毕业生人事档案、户籍等人事关系不能转入其工作单位和城市。这些关系的处理涉及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如办理社会保险、购买经济适用房、职称评定等。因此,拒绝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对毕业生的工作、生活和职业发展都是不利的。毕业生应主动要求用人单位解决这些问题,并通过当地人才交流中心协助接收人事档案、户口等关系。

陷阱5。不要把承诺写进合同。

用人单位不必承担履行招聘内容的义务。作为毕业生,如果想招聘的人履行了招聘广告中的承诺,最好将这些承诺写进双方的劳动合同条款中,以劳动法的约束力督促用人单位履行对毕业生的承诺。

陷阱6。窃取考生个人信息或作品。

企业以选拔候选人的名义,在笔试、业务考察等环节让求职者写策划案、翻译文章,这应该是公司员工的职责。除了把找工作的学生当成免费劳动力,学生在简历中明确写出自己的毕业设计和研究思路,也让很多企业乐此不疲。

陷阱七,招聘单位“无限期试用”

根据相关规定,试用期人员的基本工资通常为正式员工的1/4,劳保用品、物质奖励、各种保险等福利待遇与正式员工不平等。所以一些用人单位为了减少人力资本,大量招聘短期员工,不签劳动合同。三个月试用期满后,会以各种借口辞退。就这样,求职者总是拿着低工资为单位辛苦工作几个月,然后被扫地出门。就这样,一批批学生被单位榨干了劳动成果。大学生找工作因为实习期长而被以有问题为名辞退,这是过去常见的经历。

如何防范求职过程中的‘陷阱’?

小心小广告

对篇幅较小的报纸招聘广告要谨慎,尤其是那些对自己的业务描述闪烁其词、遮遮掩掩的雇主。你要提高警惕!因为这些广告很多都是骗人的。

分清职责分工

虽然有些招聘公司在招聘广告或者招聘海报上列出了各种各样的岗位需要招聘,但实际上这些岗位都是业务,甚至是没有底薪的业务。认定方法是:这些单位招聘的职位要求都很简单笼统,似乎很多人都适合。

当心人才市场上的失业者

不要理会那些在人才市场转悠,主动找你搭讪的人。

不要交申请费

拒绝支付招聘单位在申请过程中收取的任何费用。

对发烧友保持冷静。

如果你发现招聘单位对几乎每一个应聘者都异常热情和兴奋,那你一定要小心了。

避免一个人考试。

尤其是女生要避免去私人场所面试。

当心成为枪手。

如果用人单位让你写书面材料,他们可能不是想测试你的水平,可能是对你写的材料更感兴趣。所以,就算写,也不能太长。

先搞清楚待遇水平。

在正式入职前,一定要把工资待遇商量清楚,否则入职后会很被动。

五个常见的求职陷阱

假招聘,真培训

其实这一招已经被媒体多次曝光,并不是什么新骗局。比如2065438+2008年5月,央视报道某大学毕业生“半年未发工资,却欠下数万元培训费”。这类陷阱常见的形式是一些培训机构发布虚假招聘广告,如“零门槛入职程序员/美编/设计助理,月薪过万”。员工入职后,被引诱让新员工参加各种带薪培训,员工会发现自己要交很多培训费,而不是一份高薪。

假入境,真收费

员工在办理入职手续时或入职后,公司会立即通知其收取各种费用,如交通费、体检费、建档费、服装费、风险保证金等。如果员工拒绝支付,公司会威胁不录用或从工资中扣除。一些员工被迫支付了大量费用,并很快发现自己因某种原因被公司解雇。其实,稍微有点法律常识的人都会知道,我国《劳动合同法》第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其收取财物。”所以如果公司有这样的违法行为,应聘者应该理直气壮的拒绝。

假就业,真传销

传销陷阱的骗局屡见不鲜,但传销总是更新各种骗局形式,诱骗无知的新求职者。如果发现没有底薪只有推销奖励,或者用丰厚的提成诱导求职者支付巨款购买商品或代理商品,或者要求员工将自己的钱投入某互联网贷款平台申请贷款和发展亲友投资互联网网贷,或者其身份证, 手机等通讯工具被查扣,甚至人身自由被限制,求职者应警惕是否加入了MLM组织,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应及时退出,保存证据,并向政府相关部门举报。

假工作,真犯罪。

一些求职者被丰厚的薪水所诱惑,加入一些看似合法注册的公司,实际上从事诈骗或其他犯罪行为的犯罪团伙。员工进入公司后,不断被洗脑,参与诈骗或其他犯罪行为,或明知有犯罪行为而主动为其服务,最终都要为其违法犯罪行为付出代价,必然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假工作,真的违法。

有的员工面试通过后很勤奋,但是试用期结束,被公司通知解除劳动合同。有的公司招聘的职位有市场总监、项目总监、运营编辑等。,而是在面试的时候告诉求职者原来的岗位没了,建议求职者转到销售、推广等岗位,部分求职者必然会提交。其他的,比如签订劳动合同过程中约定了一些明显不公平的条款,或者用人单位不愿意签订劳动合同,或者签订劳动合同没有给劳动者一份,都是明显违反就业促进法或者劳动合同法的,劳动者应该勇于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防止求职陷阱的三大措施

端正心态,调整预期,幸福靠奋斗。

你要对自己的能力、学历、工作经历、性格、优缺点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对自己的求职方向和能匹配的工作有一个合理的评价。合理期待与自己实际情况相符的工作和薪酬。不要相信天上掉馅饼,更不要抱有好高骛远、希望一夜暴富的投机心态。轻松、高薪、低门槛的招聘岗位,背后往往是骗局。成功需要实力和时间去沉淀。脚踏实地,我相信努力而不是投机取巧才是赢所有骗局的最大招数。

学法,多方打听,多问,多查,多思考。

作为求职者,一定要多了解劳动法这个劳动者的保护武器。中国法律十分重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求职者如果能多了解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就能在很多场合保护自己的权益,避免陷入求职陷阱。

其实很多骗局都是利用信息不对称存在的。互联网时代,信息流通极为便捷。求职者应合理利用互联网工具搜索招聘单位信息,规避风险。例如,可以使用“企信宝”或“企查”等企业信息查询APP,调查招聘单位的经营情况和诚信度,通过在线提问确认中介或职业介绍所的诚信度,通过在线搜索面试地点或联系电话确定招聘机会是否为骗局。借助互联网等渠道提供的便利,在投简历或面试前核实公司背景和招聘岗位,确认公司的产品状况、公司在行业内的地位和声誉、公司是否面临较大的法律风险,避免求职时入坑。

对于不熟悉的领域或岗位,可以向父母、老师或前辈请教,找熟人打听。别忘了,找工作是面试过程中双向选择的过程。不要只是被动的回答招聘人员的问题,还要问招聘人员公司的规模,办公时间和场所,工作状态,薪资标准,五险一金等等。如果招聘方不能回答或者不愿意直接回答或者夸大其词,那么求职者在选择公司的时候就要慎重了。

书面合同,及时止损,认真保存证据。

入职后,你会面临签合同,签各种协议。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企业拒绝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中的条款明显排除劳动者权利、加重劳动者义务的,劳动者可以明确指出用人单位违法,要求用人单位纠正违法行为,或者向劳动行政部门举报。

如发现招聘单位入职后扣押身份证或限制人身自由,或发现企业有违法行为、非法传销、网络诈骗或其他犯罪行为,应立即离职。要知道《劳动合同法》赋予了劳动者无理由辞职的权利,尤其是当企业侵害或危及劳动者权益时,劳动者可以在不提前通知企业的情况下随时解除劳动合同,也可以要求企业支付经济补偿金。所以,劳动者遇到这种“恶意”的用人单位,要及时止损,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无论是在求职过程中,还是入职后,求职者都要注意保留与企业沟通的相关证据和企业的违法行为,以便日后合法维权。

祝每一位求职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