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农业是如何炼成的?

有机绿色农产品种植基地34万亩,占全国有机生产面积的1.5%;共有395个有机产品获得认证,占中国有机证书总数的1.2%。截至目前,河南省南阳市有机农产品生产面积和有机产品认证数量在全国地级市中名列前茅。

南阳作为南水北调的核心水源地之一,承担着北送清水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当地立足生态优势,发展有机农业,走出了一条绿色协调发展之路。

布局:让农民端起绿色饭碗。

淅川县九重镇1.5万亩金银花种植基地,59岁的农民高景森正在承包的60亩花田里忙碌。他告诉记者,这里的金银花专门用来制作双黄连口服液。它利用光照杀虫,施用生态有机肥,全程绿色种植。

四年前,高景森还在想尽办法提高粮食产量,化肥农药轮番上阵。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竣工,水质保护已成为当地的当务之急。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所在地淅川县开始调整农业布局,改变种植结构。目前生态农业的产业结构以金银花、软籽石榴、花椒为主,每年新增生态农业基地4万亩。

淅川县是南阳调整农业布局的一个缩影。南阳市农业局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南阳有机绿色农产品年产量654.38+0.6万吨,形成蔬菜、水果、粮食、茶叶、中药材、食用菌、水产品、畜产品等八大类农特产品。

目前,丹江口库区森林覆盖率达53%,水库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库区水清的同时,农民收入也大幅增加。西峡县五里桥镇黄石村的种植园里,有许多挂满枝头的小猕猴桃。58岁的王志强正在给小猕猴桃套上保护袋。他告诉记者,猕猴桃每亩纯收入一万多元,一亩园抵十亩地。

通过调整传统农业布局,发展生态农业,既保护了京津人民的大水缸,又让农民端上了绿色饭碗。栾川县委书记陆巍巍说。

转向:朝向标准系统的金字塔尖

南阳市农业局介绍,如果南阳把调整布局、实现生态农业规模化作为打基础的第一步;那么转型升级和向更高标准体系对标就是关键的第二步。

在食品安全领域,高于无公害食品的标准是绿色食品,高于绿色食品的标准是金字塔尖的有机食品。南阳市2014-2015两年间,引进国内合格认证机构8家,认证有机产品(含有机转化)395个。

这些证书是南阳优质农产品的身份证和荣誉证书,也是进入国际国内高端市场的通行证。南阳市农业局长王万南介绍。在国内外市场,南洋瞄准北京、上海、欧美等进入门槛较高的高端市场,树立品质口碑和形象。当地政府专门制定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阳水源区有机农产品进京(津)实施方案;南阳市政府参股的中线渠首公司投资3500多万元,在北京中线渠首有机村建立了6家有机超市。

此外,南阳还建立了以市检测中心为龙头,12县检测站为骨干,生产企业、批发市场为补充的二级三级检测监管体系,对市场销售的农产品坚持三级检测、连续换季。数据显示,近两年南阳市有机农产品监测合格率在96%以上,省级常规监测合格率为100%。

提高效率:一、二、三产业的融合

在丹江口库区的田间地头、工厂车间采访,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企业家们在谈产业链,他们在谈生态。农业产业的背后离不开产业链的坚实支撑,这是南阳成为中国有机农业第一城的重要内功。

西峡县双龙镇百菌园工业园成立不到三年,带动周边农户形成了500多万袋的种植规模。为什么农民的积极性这么高?陈平村55岁的种植户王海先笑着说:菌种免费供应,一万袋能赚三四万元!

围绕香菇、猕猴桃、中药材,西峡县形成了R&D、养殖、标准化种植、统一收购、仓储、物流、深加工、订单式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西峡县委书记孙说,以香菇为例,西峡县有香菇种植合作社100多个,香菇保鲜仓库400多个,规模以上加工企业29家,年产值20多亿元。

完整的产业链支撑对提高生态农业效益有明显作用。一方面,农产品深加工带来附加值提高;另一方面,精细分工促进产业水平的提高。软籽石榴最好能卖到20-30元一个鲜果;如果放在保鲜仓库里保存到春节,每个可以卖80元。如果石榴果、花深加工,每万亩增收2亿元。河南仁和康源万亩石榴基地负责人李念峰告诉记者,随着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观光采摘也会产生多重效益。

南阳市在实践中发现,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完整的产业链在有效解决农产品廉价伤农周期律问题上发挥了更大的作用。猕猴桃种植户王志强说:猕猴桃价格只涨了10年,现在全村3300亩耕地都种上了猕猴桃。农民种的越多,越有信心!

只有农民收入的稳定保障,才有生态的持久保障。南阳市委书记穆为民表示,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和核心水源区之一,要把农业做成生态,把生态做成产业。只有培育生态产业集群,提高工业化水平,才能走出一条绿色、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同时,一条清水的运河将永远送向北方,水清民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