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人认识古今青浦区的名人?

青浦区历史名人

关道生(1262-1319)

一字钟繇,一字瑶姬。女性。青浦蒸笼,赵孟頫的妻子。元祐四年(1317),封她为魏夫人,称。擅长诗、文、书、画、绣。她的楷书、行书“清丽自然”,董其昌说“与赵孟頫难分伯仲,魏夫人绝世”。草书得到了索靖和皇帝的遗产。元仁宗曾命她写“千字文”,用玉斧装饰,藏在书记办公室。画花卉、人物、山水,尤其是水墨、竹简,评论家认为“辛是其独创,后人堪为典范。”她还在湖州詹佛寺的粉墙上画了一堵竹石墙,高十余尺,宽五尺。《吴奇珍字画》书上说是“雍容华贵,使人看了徐来里的清风,清冷内敛,用笔熟丽,无妇人之态,棒极了!”她信仰佛教。晚年,她画了许多观音像,还绣了十八真图。传世作品有47岁在碧浪湖划船时所绘的《水竹图》。

曹(1272-1355)

元代画家,字玄,一字纯,名云溪。青浦郑潇(浙西古华亭)人。如今的小笼芦花庵是曹的住处。从小机警,博学,爱读书,向黄老学习。家里藏书数千册,喜欢存放字画。23岁参与疏浚吴淞江,他的建议很有效果。几年后,它被疏浚并填充淤泥形成了一个堤防,受到了主办方的高度重视。袁志·袁钟被推荐为昆山的神谕,不久就辞职了。结交赵孟頫、邓、、王冕等名人。倪瓒与黄交往最为密切,经常以书画唱和。

曹的主要成就是山水画。他善用淡笔拓片,古朴典雅,风格独特。他是元代李(程)、董其昌命名松江的第一人。初级教师金峰长得很帅,受赵孟頫的影响。然后他学李成、郭,也取董源、,笔墨疏净。晚年身体轻盈健康,书画功底越来越深厚,画风也由浓郁转为古朴独特。78岁时,他写下了《一条重溪的黄昏》,黄题词说:“老当益壮。在当今有名的地方和好的画家中,有很多寻求巧妙思维的人。至于韵脚,是独一无二的。”传世作品有寒林图、松洞图、雪山图、松林平原图、雪霁图等。

王琦(明朝)

字约翰,朱寨人(朱寨又名帝子,原属青浦县),明代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曾任清江、万安县令,后为御史。为了敢言,他与时任宰相张意见相左,事关福建,被贬为琼州判官。退休回乡后,在吴淞河畔盖了一所房子,种了一万棵李子树,称为“梅花苑”,以读书写字为乐。上古之年,“灯幕中,丙夜不绝”。明万历二十年(1592),青浦县翟卓悦请王镇编纂《青浦县志》,历时五年,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完成。《全志》8卷32目,为青浦县第一县志。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续文献通考》、《祭法通考》、《浙两盐法志》、《云间海防志》、《吴淞江议》、《东吴水利考》、《三贤会》、《陈史》等。享年81,供奉于上海香仙寺。

王畅(1725-1806)

朱家角出生了一位清代的著名学者,他的名字叫德福,他的名字叫舒安,他的名字叫兰泉。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选入班中。二十二年(1757),皇帝南巡,王昌被召去试用一等奖,颁内阁书,辅读,入军部,后升为刑部大夫。乾隆三十三年(1768),王昌因“说淮盐运销不密”被革职。大学者阿桂很看重他,与他在军营里走了九年。因战功卓著,受乾隆嘉奖,被尊为鸿胪寺书记,赏戴华凌,行于兵部。不久,他被提升为大理寺卿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王昌才华出众,为人正直,执法不力,深得乾隆信任,曾称赞他为“不可多得的人才”。从乾隆四十三年(1778)到乾隆五十三年(1788),王昌先后担任江西按察使、直隶按察使、陕西按察使、云南按察使、江西按察使。乾隆五十四年(1789),王昌64岁,调任北京,任刑部右侍郎。乾隆五十八年(1793),提交辞呈。乾隆五十九年(1794)春,王昌随家人南返故里,将草堂(原景讯堂)命名为“春荣堂”。

王昌一生的成就不仅表现在仕途上,也表现在学术上。他擅长金石学和考古学,用半生的时间收集了1,500多种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和拓片,编成1,60卷的《金石学文集》。在文学艺术方面,他擅长写诗,作品很多。早年与、吴泰来、钱大昕、赵生智、曹、王文廉并称“吴中七子”。其诗文集《春容堂集》收录诗、词、散文、考据、训诂、谋略、序跋等69卷。此外,他还进行了大量的文献选编工作,其中《胡传》和《胡传》在文学史上较有影响。王昌还研究词,编著了《明词集》和《郭词集》。王昌特别喜欢家乡历代先贤的诗词。曾与楼县(今松江)庄士洛合编《陈仲禹公全集》。晚年退休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编纂《青浦诗传》出版,为青浦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王昌在地方志研究方面也做出了许多积极的贡献。曾参与编纂《大清统志》和《三通续编》。七十岁做官后,主修西湖志和太仓县志。王昌也是一位教育家。他编纂的《世界书院通志》被清朝国家历史博物馆收藏。王昌在治国方略等方面也写了不少著作,如《谭制楚》、《征缅报告》等。

嘉庆十一年(1806),王昌病逝于祠堂,享年80岁。

何启伟(1774-1837)

魏,字,清代名医、诗人。他早年住在北干山,晚年迁到重固福泉山麓。他是一位名医,住在青龙,后迁居奉贤,曾祖父何望谟迁居青浦,仍住在北干山。我的父亲世仁有很好的医术,附近有很多医生。他学会了四声,学会了六个意思。他以楼县(今松江县)庄士洛、城人王昌为师,诗行于地,使他清明自省。

何其伟继承祖业,医术高超,闻名全国。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因足软症,邀何其伟诊治,数日痊愈。林则徐开的“林文忠戒烟十八味”方子,是何其伟开的。林则徐曾赠何其伟一副书法对联:“橘井居真长寿客,老诗人编甘山”,足见何其伟既是名医又是诗人的卓越成就。

何其伟死于道光十七年(1837),著有《干山草堂诗》、《寿生斋手抄本》、《北干山人医案》、《医人传》、《救逆方》、《医学源流论》。

夏瑞芳(1871-1914)

紫翠芳,沈巷镇南库村人,生于清同治十年(1871)五月二十三日。民国三年(1914)一月十日遇刺身亡,享年四十三岁。

夏瑞芳是农业的先驱。小时候父母去上海帮忙摆摊,把他寄养在叔叔家看牛。11岁时,随母亲到上海,参加基督教会创办的清心堂。18岁,因父亲丧事辍学,在同仁医院当了一年学徒,后在《文慧》、《紫林》等外文报纸做排字工,收入逐渐增加。光绪二十三年(1897),他与叔父包贤恩、包贤昌及同僚高凤池集资4000元成立商务印书馆,由夏瑞芳任经理。创业的时候只是一个小企业,印刷一些教会书籍,宣传资料,账本。次年,夏瑞芳赴日本考察印刷技术。回国后,正当清政府实行新政,广设学堂之际,国内掀起了第一次学习外语的热潮。夏瑞芳抓住时机,聘请专家学者编写各种规模学校的教材和《华英初解》、《华英进阶》等英文书籍,大量发行,大大提高了图书馆的声誉,生意兴隆。

光绪二十六年(1900),商务印书馆买下日商修文出版社,并吸收张元济投资,将商务印书馆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由夏瑞芳继任总经理。光绪二十八年(1902),增设印刷厂、编译所、出版社,次年吸收日资65438+万元,进一步提高印刷技术。资本扩充到654.38+0.5万元,在国内设立了85个分馆,在香港、新加坡、吉隆坡等地也设立了分馆,使图书馆从一开始的一个小弄堂工厂逐渐发展成为解放前中国最大的出版机构之一。

在商务印书馆的发展过程中,夏瑞芳非常尊重知识和人才。她高薪聘请蔡元培和张元济担任编审。除了出版大量权威教材,她还出版字典、学术著作和文学作品。中国历史最悠久、影响力最大的综合性杂志《东方杂志》以及《小说月报》、《教育杂志》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严复、郭沫若、、黄炎培、陈叔同、、郑振铎、竺可桢、叶圣陶、周、、陶行知等一大批名人都曾为博物馆捐过款。陈云早年也在这个博物馆工作,入党,参加革命活动。

陆(1878-1944)

寿仙,本名云翔,笔名云剑龙,清光绪四年(1878)生于朱家角镇。小时候家里就下来了。我以前是个典当学徒。因为爱看野史,被开除了,回老家了。光绪二十年(1894),师从本镇名医唐春斋学医,遍读古今医学专著。完成学业后,他在青浦和松江上吊自杀。光绪二十六年(1900)左右,开始写通俗小说。

鲁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据不完全统计,有七八十种,一种是通俗小说,一种是医学著作。通俗小说中,有社会谴责小说,如《新邪海花》、《续邪海花》、《官场怪现状》等。有历史题材的小说,比如《满清演义》、《开国演义》。有武侠小说,如《三个火枪手》、《断头台》等。其中,《断头台》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被改编成台湾(北京)话剧。在上海演出后,上海、淮、扬、等地方剧种被移植演出。有文言传奇小说,如《聚窗在雨中谈》;有准老小说,比如《新上海》《新水浒传》。

晚年,鲁潜心整理医学著作,著有《中医新论》、《学者医学札记》、《医学指南》等书。他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被誉为上海名医。抗日战争时期,鲁隐居上海。民国三十三年(1944)三月,因中风在上海寓所去世,享年六十七岁。

最近的当然是陈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