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有哪些特殊的风俗民情?
泉州民俗泉州民俗文化积淀丰厚,异彩纷呈。动的静的,有很多森林。节日民俗中,元宵节最美,被誉为泉州人的“狂欢节”。节日期间,城乡各地张灯结彩,灯展、文艺踏青街头,千人空巷,满城欢乐。随着改革开放,这一传统习俗和人文景观成为当地一大旅游资源并得到了开发。近年来,它被定为“旅游文化节”。五月节也是端午节,泉州也很繁华。“赛龙舟”和“采莲”的习俗十分壮观。泉州人的中秋节仅次于元宵节。当月亮明亮时,家庭成员聚在一起赏月,吃蛋糕或争夺冠军蛋糕。在泉州市区,当晚有不少人泛舟江上赏月,也有在河边悠闲地玩南曲,十分雅致。泉州素有“戏曲之乡”、“戏巢”之称,拥有一批不可多得的传统艺术瑰宝,风情各异。舞台上有优雅委婉的梨园戏,滑稽的木偶戏,端庄幽默的高甲戏,武功高超的大成戏,韵味悠长的南音艺术。如今,这些“中国少有、世界少有”的古老而稀有的艺术,仍以其旺盛的生命力流传在泉州城乡、海峡两岸、东南亚乃至欧美、拉美。此外,民间音乐、舞蹈、民间艺术等。,也是眼花缭乱,美轮美奂,如笼吹、北派、十音、茶歌、山歌、大鼓吹;胸舞、彩球舞、车鼓舞、大锅公婆和泉州方言评书等。泉州是南少林拳的发源地。其中武祖拳、白鹤拳等南少林武术祖拳独具特色,流传于福建、广东、台湾省、东南亚、日本等地。在古代泉州,民间习武非常盛行,流传至今,所以群众习武运动非常活跃。在传统工艺方面,彩色装订、剪纸、刺绣、竹编等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木雕、石雕、瓷雕享誉海内外,尤其是惠安绿石雕,令海外华人引以为豪。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范寿春说:“海外乡亲对蓝石雕刻很有感情。我老家在惠安,当然对惠安绿石雕更有感情。惠安绿石雕(包括花岗岩雕刻)主要用于建筑装饰,以龙柱、石狮和各种人物浮雕为代表。其特点是雕画结合,雕刻精美,形象生动,民族特色强烈。“泉州对外开放历史悠久,形成了多种宗教并存的局面。这里不仅有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景区,还有遍布城乡的民间信仰和习俗,如妈祖、保圣大帝等。,被泉州人民乃至台湾省同胞尊为当地的共同神灵,虔诚膜拜。其中,世界罕见、中国独一无二的摩尼教寺庙位于晋江罗山镇华表山脚下。蔡慧琼小姐毕业于该大学历史系,她对家乡的风景了如指掌。她说摩尼教是三世纪波斯人摩尼创立的宗教。它在唐高宗传入中国,在唐元时期传入泉州。这座草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草庵建在悬崖上,用石头砌成,单檐歇山顶,悬崖上凿有圆形龛,龛内雕有摩尼佛像。摩尼佛像高1.52米,宽0.83米。佛陀穿着宽袖长袍,坐在莲花座上。他的脸饱满而严肃。“泉州的民居建筑是另一道亮丽的风景。漫步泉州古城,随处可见古宅。泉州南建筑博物馆馆长黄进良说:“泉州的建筑特色体现了‘红砖白石双移器,砖成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的建筑风格。“其中的‘官厦’轴线对称,气势宏伟,屋顶弧形,燕尾脊,生机勃勃;屋下木雕石雕金碧辉煌。南安官桥蔡现存古民居,鳞次栉比,古色古香,气势磅礴。这些房子是泉州古建筑的精华。泉州的人物服饰就更占优势了。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惠安女。黄帽子、花头巾、全身衣服、银腰带、大裤衩,被戏称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强烈的色彩、奇特的风格、和谐的造型与惠东沿海的蓝色海水、金色沙滩相映成趣,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和收藏家。再比如东海的霞浦姑娘,春夏秋冬都喜欢把簪花戴在头上,成为头上的“花园”和“发髻里的彩虹”。泉州的饮食文化别具风味。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丰富的食品资源,加上传统的制作工艺,形成了侨乡风味食品,美味可口,名扬天下。泉州旅游局局长说:“泉州牛肉汤享誉海内外。又脆又脆,好吃。牡蛎炸牡蛎、炸蟹花、神狐水原汤(鱼丸汤)、崇武鱼卷、蹄膀都很有特色。“此外,还有元宵汤圆、烧腊汤圆、面糊、丫口花生、安溪柿子、永春醋、安海笋冻、泉州绿豆糕、南安花生饼、德化糯米糊等老字号食品。,都是海外儿女梦寐以求的家乡风光,勾起无限思乡之情。如今,泉州温岭美食街已经成为泉州风味美食的窗口之一。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以弘扬传统文化、发展地方经济为主题的综合性节日习俗也因地制宜地应运而生。比如南音音乐会唱响、国际木偶节、南少林武术节、广场民间艺术节、旅游文化节、民间歌咏节,又比如德化陶瓷节、安溪茶艺节、惠安石材文化节、石狮灯会、晋江服装鞋帽节、南安建材博览会,集产品推介、旅游、艺术博览会、民俗风情于一体,充分展示泉州新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