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昌群传
1921成都联合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沪江大学。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他只上了一个学期的学,就辍学另谋出路。1922年考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开始了他的编译生涯。图书馆藏书丰富,聚集了郑振铎、、叶圣陶、周等一批进步作家。这样的工作环境对何昌群产生了非常好的影响。他进研究所后不久,就加入了文学研究会。
1926以来,在《文学周刊》、《语丝》、《中国青年》、《东方杂志》发表文章。文章内容涉及文学、哲学、心理学、语言学、古典戏曲等广泛领域。从20世纪30年代初,何昌群开始以西北史地、中西交通史、敦煌学为主要研究方向。1931年,她离开上海,到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大学任教。1933年赴北京图书馆任编委,继续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参与整理、解读原西北科学考察组获得的居延汉简。当时,敦煌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受到国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而国内学者却鲜有关注。在倡导重视敦煌学研究的同时,他积极投身于这一研究领域,先后发表了《汉唐间外国音乐的传入》、《敦煌佛教艺术体系》、《近年来西北考古成果》、《唐代妇女服饰考》、《唐代西域译著》等一批重要论文。
1943年,他在《大公报》发表《敦煌千佛洞应归还中国》,提出国家应筹集资金,成立专门的学术机构保护敦煌文物。他认为西域文化是中国大陆、印度、波斯等多种文化的融合,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西域来寻找这些古代文化交流的线索。他还认为汉唐文化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果,因此特别注意把汉唐研究与西域研究结合起来,写出了《魏晋谈吐思想初探》、《汉唐精神》等一些有影响的著作。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南下浙江大学历史地理系任教。不久他移居四川,并于1940在家乡马边县创办了一所中学。
1942—1946任教于重庆中央大学历史系。中央大学迁回南京后,何昌群成了历史系主任。1947年5月南京学生发起反饥饿反内战运动期间,他为中央大学教授会起草教授宣言,积极支持学生运动,并参加示威游行。因此,他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为了躲避政治迫害,他在南京解放前夕应邀到上海明凯书店工作,解放后回到南京。
65438年至0950年任南京图书馆馆长,后调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馆长,为这两个图书馆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1950年,他的著作《古代西域交通与法显印度之旅》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专著运用丰富的中外史料,对汉晋之际法显西行路线、西域地理环境、佛教东传等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是研究中西交流史和佛教的代表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汉唐之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是解放后何昌群学术研究的又一重点。他认为,在中国封建社会早期,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他在这一领域的著作一直受到历史学家的重视。1964当选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3 10 10月1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