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人民翻身有多难?亿万富翁最终流落街头捡垃圾。

想象一下,把你一个人留在一个陌生的城市,给你的只有1辆破车,身上只有100元。第90天你会做什么?

一、不能活,卒

b、卖车,找救助站,勉强生存。

c、有一份可以谋生的工作

D.成立公司,价值654.38+0万。

这个问题显然有点超现实。

但事实是,有人交上了答卷——格伦·斯坦斯(Glenn Stens),一位白手起家的美国亿万富翁。

1

让我先给你介绍一下这位伟人。

格伦来自一个下层家庭,父母酗酒吸毒。

小时候,他配不上“聪明”二字——因为诵读困难,小学不及格,高中垫底。

更反常的是,他在14岁的时候有了第一个孩子。

普通的格伦居然25岁就成立了公司,身价过亿。

他的公司在2010年实现了创纪录的增长。

短短三年,成为美国最大的融资公司。

他不是富二代,但却是典型的有创造力的一代。

纪录片媒体Discovery找到他,想让他从零开始,重新完成他的创富之路。

于是,就有了这部纪录片——《富人的屁股开始翻了》。

而且有一个条件:如果格伦挑战失败,他将支付1万美元。

格伦的挑战是:

随后,他被扔到了美国东北部一个没落的工业城市。

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格伦睡在车里,卖旧货,去接待中心,打扫卫生,做小贩...

到了第90天,这个无名小卒已经升级为身价75万美元的企业家。

但相对于几百万的身家,梁叔觉得格伦最厉害的还是他顶级的商业思维。

如果说普通人只能看到路标,那么格伦就是看到了整个地图的人。

毫不夸张地说,这90天是格伦几十年商战的缩影。

今天,梁叔特别整理了以下6个来自格伦《致富经典》的商业理念。

每一个都可能是你转型路上的一步。

2

2.1

有保证的思维

中国拍了一部富豪纪录片,10年前香港富豪的蜕变。

让富人做清洁工,看看富人是怎么从零开始富起来的。

可惜在这部片子里,富人真的变成了穷人。

以香港商业大亨田北辰为例。

在经历之前,他和格伦一样自信:

仅仅过了两三天,就彻底“堕落”了:

只看下面对生活的妥协,你敢相信他是身价数百亿的天之骄子吗?

令人惊讶的是,节目一开始,只有65,438+000美元的格伦并没有第一时间赚钱。

而是拿起手机,先了解一下这个陌生城市的消费水平,估算一下维持一个人生活的最低成本——每月1100美元。

90天是3300美元。

接下来,他打算用一周的时间赚取接下来90天的生活费。

因为他知道,整天为生计发愁是不可能创业的。

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经济学上有个概念叫“稀缺性”。

也就是说,你缺少的东西会俘获你的大脑,占据你的精神带宽,导致认知带宽变窄。

这里的“带宽”简单来说就是“能量”。

穷人的“带宽”很容易被生计占用,很难腾出创造财富的空间。

富人有足够的“带宽”来建造上层建筑。

所以对于创业者来说,一定要有自己的“保底资金池”。

否则只会为生存而挣扎,最后把事业当成生计。

失败也是大概率事件。

正如格伦所说:

“花在业务上的每一分钟,就相当于少了一分钟的业务”。

2.2

分级目标

就算划出了生计底线,富人也被难倒了。

找工作后,格伦发现赚小钱比赚大钱难多了。

但他仍然想尽一切办法开源节流:

为了省钱,下雪的冬天睡在车里;

要求便利店开方便面;

去收容所志愿换一餐饭;

人们刷厕所...

当看到这个拥有私人飞机和游艇的富豪在公共洗手间里洗得轻松自如时,格伦早年创业的艰辛可见一斑。

格伦这么做是为了受罪吗?

显然不是。

为了实现最终的创业目标,他不会看不起任何小钱。

第九天他终于靠卖节日气球和旧轮胎租到了房子。

《呆伯特漫画》的作者斯科特·亚当斯说:

如果要开发一个系统,就不要在意小目标的成败。

格伦显然知道这一点。

他走的每一步都把大目标分解到不同的层面。

当他赚到第一桶金后,就进入了下一个阶段——做市场调研,准备风险投资。

从倒卖二手车的低杠杆到二手房的高杠杆。

逻辑缜密,循序渐进。

他给创办一百万家企业的终极目标打分。

每一周,每一天,我们都在完成分层的目标。

如果你只看到他列出目标清单,然后一个一个完成,那你就太低估格伦了。

其实他每次定的小目标,都没有全部得满分。

因为他知道,“有时候你需要输掉一场战斗才能赢得整场战争。”

不是每次小考都拿满分才是更高级的商战逻辑。

拼多多创始人黄征在创业后期悟出了《60分钟万岁》的哲学和艺术。

60分哲学是一种实用主义。

意思是如果60分就够了,就不用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淘宝网总裁范姜是一个在考试中只考了60分的人。

李开复的自传中提到:

范姜在面试谷歌时表现出色,但人力资源部门质疑他每门课都只得了60分。

范姜是这样解释的:

于是,HR决定当场录用。

李开复也支持这个决定,因为他知道:

在复杂的环境下,一个领导力出众的人,一定是那种能跳过小目标,盯着大目标的人。

你看,力求完美,最后“死”是好的,但最终目标导向的“愿”,是一种大智慧。

2.3

买家思维

John Warrilow在《用户思维+》一书中提到,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比诱导用户消费更有效。

在格伦的《致富》一书中,也是先找到买家的:

一贫如洗的格伦在网上看到有人买军车轮胎。

于是,他跑遍了城市的每个角落,在废品堆里翻旧轮胎。

就这样,靠着别人眼中的垃圾,格伦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在创业项目中,选择当地人需求最大的啤酒。

在得知没有足够的时间做啤酒馆后,他采取了混搭的模式——当地人最爱的“烧烤+啤酒”。

就连店名都采用了能引起当地人共鸣的“普通人翻身精神”——“落水狗”(卒,无名小卒)。

买家思维对于一个初创业者来说应该是生死法则。

腾讯早年就是这样。

根据《腾讯传》一书,腾讯团队早期创业,为了留住客户,有求必应:

很多成功人士都体验过买方思维的好处。

王兴回答道:

“只要你知道我们在为谁服务?向他们提供什么服务?我们会继续尝试各种业务。”

所以早期创业者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买家,剩下的自然就来了。

2.4

信息差异

大多数看过这部纪录片的人,如果不对“格伦是利用信息低买高卖的专家”这种说法点头,很难说是。

为了准备启动资金,格伦踏上了转卖二手车的旅程。

首先,他在2005年花700美元买了一辆本田梅西,然后花5美元洗了车。转售后,他轻而易举地将其记入3900美元的贷方。

如法炮制,转卖一辆二手凯迪拉克。

资产已经涨到65,438+0,000美元,“炒房”的资本足够了。

一环扣一环,格伦用可怜的信息赚了足够的钱。

什么是信息鸿沟?

是我知道的,你不知道的;

我能买的,你买不到。

在经济学中,影响价格的四个因素中,除了成本、供求、效率这些硬指标,信息是唯一的弹性区。

比如你去菜市场买菜,卖菜的阿姨很可能上下打量你,报个价。

接下来,也许你马上付了钱,也许你开始了一场讨价还价的拉锯战。

但是毫无疑问,你妈妈买的话几乎肯定会比你买的便宜。

这就是信息不对称。

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获取自己想知道却不知道的信息?

万伟刚曾经讲过一个美国女大学生的故事。

她一毕业就看中了耐克公司的一个热门职位。

如果她直接投简历,人们很可能不会买账。

于是,她决定“突破信息鸿沟障碍”——在校友网上发帖求助。

了解面试流程,耐克的内部风格,人力资源的重点...

就这样,女孩很快掌握了关键信息。

正如你所猜测的,她成功地得到了这份工作。

所以,处于信息鸿沟上游的人,某种意义上是站在了金字塔的顶端。

2.5

职业定位

可能是对待专业人士的态度吧。

在开始酿造啤酒之前,格伦面临着一些与行业和资质相关的专业问题。

他没有选择网上查,而是付费咨询了专业人士。

此时他手里只有2000多块钱,却花了将近一半的“身家”去请律师。

这种“花大钱”的勇气,如果换个人,恐怕很难做到。

格伦从他的律师那里了解到,要获得一个精酿啤酒屋的许可证需要40-100天。

这个信息虽然给格伦泼了一大盆冷水,但好在花在专业咨询上的钱让他少走了很多弯路。

“职业取向”是典型的“有钱思维”。

秉承专业的定位,几十年来格伦从未迷信自己的商业嗅觉,而是向各行业的专家请教。

卖房子,选店铺,找中介,找当地最好的设计师装修,邀请资深烧烤大厨参加烧烤节...

没有天时地利人和,只是汇聚了最专业的人。

当刘在起家时,他就意识到了“专业人士”的好处:

JD.COM早期甚至没有会计,所以JD.COM的重要投资者徐新给他找了一个专业的财务总监。

刘加入公司才两个月,就竖起了大拇指:

“2万块钱的人真的比5千块钱的人强。”

现在市面上很多文章和书籍都会嘲笑专家的无用。

但是,格伦的经历告诉我们,找专业人士可以让你在成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2.6

服务型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