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为什么以及如何选择李德生(上)

作者董宝存

来源党史博览

上世纪70年代,开国少将李德胜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一下子从安徽革委会主任、十二军军长升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副主席,进入中共中央政治核心,被誉为“政治新星”。人们都认为他的晋升受到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的赏识。那么,他是如何被毛泽东选中的呢?毛泽东是如何选择他的?有多少必然性和偶然性?

毛泽东:“哪个是李德胜?”

像大多数开国将军一样,李德胜起初与毛泽东没有直接接触。他曾告诉笔者,第一次与毛泽东面对面交谈,是在1968+00年6月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上。李德胜作为安徽省负责人出席会议。

周恩来在会上宣布了分组名单。读到李德胜的名字时,毛泽东打断他,问道:“哪位是李德胜?”

周恩来介绍:“李德胜同志是安徽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十二军军长。”他向李德胜招手:“德胜同志,请起立。”

李德胜已经站起来,向毛泽东敬礼。

毛泽东仔细看了看李德胜,笑着说:“我不认识你,你这位同志。”

毛泽东接着问:“你是哪里人?”

李德胜回答:“我是河南省新县人。”

周恩来插话说:“你和许同志是一个县的吗?红四方面军的故乡。”

许尤氏接过来说:“德胜同志和我是一个县的。”

毛泽东又问:“李德胜同志今年多大了?”

李德胜回答:“52岁。”

为什么毛泽东问李德生多大了?我们不得而知,但从毛泽东对他的重用可以看出,毛泽东正在考虑“老中青”领导干部的组合。

毛泽东对大家说:“我认为安徽的情况很好。我们不是通知他整个芜湖的情况了吗?芜湖做的不错!那个芜湖问题可复杂了。”他转头问李德胜:“你怎么了?”

李德胜没想到毛泽东会在这种场合问自己一个问题。他想了一下,回答说:“是大舆论!”

在一个特别安静的会场,李德胜回答这六个字,声音特别大。

会场的气氛有些奇怪。可能有人觉得李德胜的回答太简单,也有人笑。

出乎意料的是,毛泽东对这个答案很满意。他接过话题说:“对,就是制造舆论。我们* * *人造反,几十年来,靠的就是制造舆论。不然怎么能把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拉起来,建那么多队呢?不做群众工作,就没有群众,没有军队,没有党,就没有无产阶级政权。”

到底是什么让毛泽东知道了李德胜?

从毛泽东的问题来看,我们觉得他认识李德胜,但他还是对不上号。那么,到底是什么让毛泽东知道了李德胜?

抗日战争时期,李德胜任129师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在129师打的几次艰苦惨烈的战斗中,李德胜表现出色。在向塘铺伏击时,李德胜带领通讯连和特务连当“蛇头”,负责阻击日军车队,以争取时间,对敌人形成包围圈。李德胜带领官兵在郑泰路咽喉处与日军拼刺刀,“不惜一切代价坚决抗敌”。他还带领团里的预备队迂回潜入敌后,取得了全连无一伤亡的战绩。他配合全团消灭了两个中队的大部分,缴获机枪2挺,步枪30多支。在关家垴战争中,李德胜带领部队坚守在没有危险可守的阵地上,用刺刀和大刀对敌作战,浴血奋战到深夜,完成了任务...

毛泽东可能看到了延安《解放日报》头版刊登的《长期侦察坚决突击,太行我军收复马坊》的新闻和附带的社论,称这次战役是典型的歼灭战。但不可能认为这是30团团长李德胜穿上棉袄,披上羊肚巾,背上柳条筐,乔装成菜农,一行7人进城侦察。在内城的配合下,他们掌握了敌情,然后抽调82人组成突击队,挥舞大刀进行突然袭击,歼灭防守的马方。

解放战争中,李德胜率部一路奋战,从上党、邯郸、大洋湖等战役跃进大别山,攻克襄阳,飞越长江地堑,进军西南...他还担任了旅长和师长的指挥职务,成为刘邓手下的一名著名战士。

当然,毛泽东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知道上甘岭。但他不一定知道上甘岭的后半段战斗是李德胜统一指挥的。李德胜率领12军坚守上甘岭,达到了“把敌人消灭在最前线,不允许其再前进”的目的。

毛泽东一定也知道郭兴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20世纪60年代被广泛应用于全军。他曾看到叶剑英给军委的报告,说:“郭兴福的教学法是我军传统训练方法的继承和发展,是领导培养、群众支持和他个人努力的结果。”经过毛泽东的认可,郭兴福的教学方法很快在全军推开。事实上,郭兴福这个典型的例子,从发现到经验形成,李德生起了重要的作用。

起初,李德胜为了提高部队战斗力,采取不事先通知突击检查部队的方法,让战士们翻山越岭后实战射击。只有最先进的公司拿到了“通行证”。李德胜着急了。他给这个团的二连副连长郭兴福打电话,问:“在森林深处,风很大,雨很大。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向导。你甚至能在夜间行驶一百英里吗?”郭答:“按现在的训练水平,不行”又问:“在各种距离上,在有效射程内,无论出现什么目标,你们连队的战士能用枪消灭敌人吗?”郭答:“还不是!”他又问:“你们连队的战士能在敌人猛烈的炮火下,在一两百米内勇敢地冲上去吗?敢与敌作战,最后消灭敌人?”郭答:“没有!”李德胜说:“你说的是实话。你要记住,训练是为了打仗,不是为了装腔作势。我们要从实战出发,严格要求,严格训练,让每一个战士都练就真本事。”

为了贯彻叶剑英副同志“从严治军,从困难中来,从实际需要中去”的指示,李德生率工作组在二连成立,“郭兴福教学法”应运而生。经过半年多的刻苦训练,郭兴福和他的班级在教学上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型的做法。

毛泽东:“我再看看李德胜同志。”

1967年7月29日,李德胜乘专机抵京,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被召见。周恩来首先介绍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安徽的基本情况,说安徽的战斗非常激烈,严重影响了工农业生产。虽然中央为安徽制定了“九条”和“五条”两个文件,但战斗还是不断升级。党中央决定李德胜的军队立即开赴安徽执行“三军两军”任务,并强调这是毛主席亲自决定的。

李德胜被带进安徽后,两个对立的群众组织欢迎毛主席出兵安徽开展“三军两军”工作,但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想得到部队的支持,都借助自己的力量压倒对方。

8月8日,李德胜到达安徽的第二天,一场酝酿已久的战争在合肥爆发。李德胜立即带领几十名干部和三个连队赶往武斗现场。高举毛主席语录,插在武斗两派中间,组成人墙阻止武斗,用高音喇叭宣传政策,冒着被打被打的危险。花了一个晚上才平息了一场无谓的流血事件。

6月26日,1968,驻地部队在芜湖遇袭。200多名解放军官兵受伤,1人死亡,一周内800多支枪,65438+万发子弹和炮弹,34辆汽车,1套机密图表被抢。驻芜湖的一个师发来紧急电报。我该怎么办?

李德胜接到电报后,首先命令部队不要向群众开枪,争取主动。之后,他带着革命委员会的几个同志和两派领导人到芜湖解决问题。有一派要求李德胜亲自接见他们,只要他一个人来,不允许任何人同去。许多同志对这个条件感到愤怒,有些同志认为这是一个阴谋。人被拘留了怎么办?

为了解决问题,李德胜毅然赴会。他一个人走进他们的总部,踩着叛军从地堡放下的梯子。造反派没想到李德胜会来。李德胜能来,造反派的嚣张气焰一下子被压制住了。李德胜严厉批评了他们,做了工作。临走前,他们都说:“我们听李俊长的!”第二天,造反派开始交枪,芜湖问题打开了大门。

6月30日,安徽革命委员会紧急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各地市革命委员会领导、部队负责人和各组织群众代表参加。李德胜在会上揭露了芜湖事件的真相,发动了政治攻势声讨该事件。

7月2日,安徽省发起了声讨芜湖事件的大规模运动。然后从合肥、蚌埠、淮南、马鞍山、铜陵抽调大批部队和地方人员,组成军队、干部和群众宣传队,前往芜湖纠正地方错误做法。接着,揭露和批评资产阶级派性的社论在省级报纸上发表,人民日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转载和播放。这些措施立刻产生了巨大的力量,芜湖的局势迅速发生了变化。

1969年4月,李德生作为安徽代表,赴北京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不久,他当选为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当选举结果公布时,李德胜再次被毛泽东点名。李德胜的名字念出来,毛泽东说:“我再看看李德胜同志。”

周恩来示意李德生站起来,让他脱下帽子,拿给毛泽东看。

毛泽东又问:“你多大了?”

李德胜回答:“53岁。”

毛泽东重复了几次:53,53...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