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忠:我只想做我自己。
四岁时,他决定了人生的方向。在农村,每个孩子都提前发现了生活的未来。有的在地里给父母干活,有的去拉风箱。然而,他既不能继承父亲的事业,也不能把双手扛在肩上,更不能干重活。他也认为老师是最没用的,他不想当老师。一个四岁的孩子已经开始想象他未来的职业和具体的未来前景。当我四岁的时候,我没有任何知识,但我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爬树,抓鱼,挖洞...那已经过去了。不得不说,一个人的天赋和对世界的思考会影响他一生。他小时候喜欢问问题,老师都怕他。但随着家庭环境的开放,父母不会去干涉和压制孩子过多的成长空间,这就给了他自由飞翔的翅膀。
蔡志忠先生的漫画和谈话幽默风趣,富有哲学魅力。但他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对事物执着的追求,在自己的领域内绝不屈服于第二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他说:“第二名是头号失败者”。在人生的每个阶段,他都严格要求自己,沉浸在自我艺术的世界里,乐此不疲。
他对成功的定义有自己的看法。
在对艺术的极致要求上,他对自己更是毫不留情。他说:“生活其实很简单。如果你做自己最擅长、最喜欢的事情,那么你就会成功。”在他看来,成功真的很容易。长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的拔尖,成功自然就来了。
但是,在那个过程中,虽然有起有落,但他更多的是开心,做自己喜欢的事,不管有多难。成败的想法看似极端,仿佛赌徒孤注一掷,其实并不是一种绝望的坚持。爱迪生给人类带来了光明,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经历了多少次失败,才得到成功的喜悦?董明珠也谈到了他是如何让格力取得今天的成就,就是抱着一定的“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成功自然会垂青你。
成功有广义和狭义的定义。就成功而言,蔡志忠认为“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做对的事”在合适的时机,顺应时代潮流,做好自己喜欢的事情,不会害了大家,那你就成功了。广义的成功就是追求名利,你的成功是由社会地位、身份等评价标准来定义的。但是每个人对成功的需求和标准都不一样,所以有自己的选择和生活方式。
几千年来,中国有很多富人。为什么他们不能载入史册?有钱不代表成功,而是做了一件大事。这件事影响了人们改变社会,所以会被记住。历史上很多皇帝也是作为有所作为的人被人铭记,而无所作为的人只是被历史学者所冷落。毕竟名利永远不能用来证明成功。
他对努力也有自己的说辞。他好像在说努力“没用”!
一直以来,我们的父母、老师、朋友都告诉我们:“努力就会有收获。”蔡志忠先生给了我看待努力的另一个角度。
他说:“努力不会赚钱,努力只够养活自己。”
古往今来,成就大事的人都很努力。但是,努力不一定成功。正如成功的犹太元素所说,成功有必然因素,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努力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但光知道努力是没有出路的。首先,这取决于你的选择。一个人努力。如果他努力去打破法律,避免禁忌,我想他会做出轰轰烈烈的事情,但是这个事情是反人类、反社会的,会被淘汰,那么他怎么可能成功呢?
“没有人开始不努力最后放弃,因为努力无果。”
我们生活的环境处处充满竞争。怎样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想很多人都无法保证,更何况有多少人能预测下一秒会发生什么。通常,对于挫折,我们很容易妥协。我们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与现实达成和解,退而求其次。因此,我们经常仰望成功人士,羡慕那个机会怎么没发生在我身上。我们看到的只是成功人士当前的成就、当前的金钱、当前的地位,而人们在失败中落魄、咬紧牙关往上走的过程,往往在成功的辉煌下被忽略。蔡志忠先生说的这句话,准确地指出了现代人的一些心理。“年轻人不先掂量自己的筹码就想着最高点”,以至于现在拜金主义、物质主义盛行。
“生活就像走梯子而不是斜坡。每一步都有自己的困难。你没有克服困难,再怎么努力,也会在原地跳。”所以不是说努力没有用,而是拼了老命,没有思考和总结,一味靠蛮力发力,只是徒劳。一位作家曾经说过:“当你发现某一种才能的时候,请你盯紧它,就像你盯紧你的生活一样,然后朝着从它而来的那个人的方向去寻找。有了疯狂的坚持,你才能打破不问来路的坚持,知道它逃不掉撞在你怀里。”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在机会到来之前,你首先要努力培养自己成功的条件,等机会来了,你才能脱颖而出。
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对于家庭教育,他都有自己的方法。
我们可以看到他成长的环境和中国很多普通家庭不一样。中国的父母善于以爱的名义管教孩子,控制孩子。但他的父母大多让孩子自由发展,让他在很多事情上自己拿主意。他只需要通知父母,让父母知道孩子的下落,从而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面对生活的能力。
中国很多家庭都是传统的,很少能真正做到开明,放下孩子。孩子更像父母的附属品,而不是特立独行的人。我觉得这是现代家庭教育需要深刻反思的东西。家庭在孩子的人生中起着绝对的启蒙作用,我们绝对可以一窥孩子是什么样的家庭。就像他失业回家,妈妈不会问他经历了什么,而是给他提供了一个真正的家的港湾,没有理由为你停下脚步,休息一会儿就出发了。
记得我妈在一个朋友失业回家前几天对他嘘寒问暖,渐渐不耐烦了。她天天问他:“你什么时候去找工作?”“呆了这么久,得赶紧找工作”...反复唠叨,朋友觉得家只是一个没有温度的临时住所。可能是母亲太担心孩子,想让孩子尽快有个固定工作,不至于颓废。只是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甚至是失意的人,让更多的人不在乎那个家庭。
家庭在一个人的成功中扮演着绝对重要的角色。“孩子是箭,父母是弓,箭只会射到应该去的地方。”中国的父母不得不让孩子走,但在孩子失败的时候,给予更多的陪伴和鼓励,让家庭成为孩子的一部分,而不是孩子只是家庭的一部分。对于自己女儿的教育,他是自由的,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
他不认同学校的教育,甚至他认为老师是最无知的,他们什么都不懂。他自己学到了更多。坚持读书,这样你就不会在任何时候掉队,善于思考事情,而不只是努力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没有错。知识的学习不是老师盲目跟从,老师的知识是有限的。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任何时候,你都在不断的给自己注入新鲜的知识,这样你才不会被日新月异的生活淘汰。
很多东西都是“证实了才信,看了才信”。中国人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而且很多事实证明这些都没用。很多事情要想看的透彻,就得用心去观察去理解,用证据说话。我们可以看到,蔡志忠先生贯通古今,通晓中外,善于总结,而不是机械地照搬知识。他教不出来的东西永远不会误导读者。他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做漫画亚洲第一,但绝对是凭良心做艺术。
我认为他否定学校教育的原因是学校教育限制了他的想象力,浪费了他的时间,这也为现代教育敲响了警钟。我们的教育需要给孩子提供更开放的学习方式,也需要我们的老师综合水平越来越高。中国式教育必须逐渐脱离常规,让教育更具创新性,发展学生的思维。
我们也从蔡志忠先生那里学到了很多关于个人性格的东西。
首先,自信。一个人必须对自己的个性有自知之明。我们也从蔡志忠先生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首先是自信。一个人必须对自己所爱和所做的事情有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你连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都不热爱,又怎么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喜爱呢?在整个谈话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高度自信,甚至有点自恋,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他有资格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
董明珠在回答记者关于成功的问题时说,“等终审判决下来,人们记住我就够了”。成功人士的共同点是,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努力做到完整无缺,不留遗憾。蔡志忠先生在他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力求完美,因此他可以对自己充满自信和自豪。既然做的一切都对得起自己的心,对得起自己的人,为什么还要谦虚呢?我们为什么不为自己如此优秀而鼓掌呢?中国人缺的是给自己的掌声。
再一个就是危机感。他很小就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就是觉得人生其实很短,不能虚度,一直保持着一种忧患意识,让自己珍惜完成梦想的时间。
“一生很短。有限的六七十年该怎么办?”对生活的思考促使他不断前进。我们一直以为自己还年轻,青春就是资本,随意度过一生,但不知不觉,一年只有365天,一个人没有那么多天经得起浪费。如果我们采用另一种方法,我们计算生命的方式是从开始到结束,那么我们,另一方面,会非常害怕时间从结束开始流逝。我只是想有些人得了绝症之后享受生活,发现自己一辈子都没有真正快乐地生活过,会后悔的。有想法就要去实现。年轻就要追求。不要等到最后才体会生活的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