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色和角色的区别

“角色”这个词来源于“脚色”,“脚色”这个词一开始可能和表演艺术没有太大关系。

“足色”是宋代官场中广泛使用的词语。比如范仲淹的信《与汉魏公》:“我儿得在殿里侍候左班...我已经申请了脚的外观,现在提交。如有指示,敬请留意。”这里的“脚色”是简历的一种。宋朝的人要想进入仕途,必须提交足色。那么宋代足色的内容有哪些呢?据宋代赵声《治纳范畴》卷三记载:“初入官职,必有:籍贯、户口、三代爵位、家世、年龄、出身史。如果笔记被授予传送官,它将被添加到主。不管有没有罪,尊重观念,就是云不是元佑的党员;绍兴,即云与蔡京、童贯、朱厝、王符等亲属无涉;叫管鲍犯罪,清远清远之间加人,不是伪学。”可见,脚色包含了主要的个人简历信息和政治立场。

之所以在个人简历和政治立场中使用“脚色”一词,可能和“简历”一样与“脚”有关。一个人走过的路就是他的简历,一个人双脚站立的地方就是他的位置。而“色”指的是种类和类别,比如我们常说的“各种肤色的人”。脚色决定了一个人的身份、背景、地位,成为一个人的身份。

“叫”和“叫”在现在的普通话里是同音字,但在古代是有区别的。根据《说文解字》,角在古代发音,其读音相当于爵。脚,勺切。发音相当于角。但即使在古代,这两个读音也不明确,书写起来也会有混淆。宋代朱《回复仁兴赋书》说:“不写文字,不知你要不要记录忏悔的作用?”这首歌唱片里的“角色”其实是“脚色”,指的是履历。

“脚色”出现在中国传统戏曲中是非常自然的,演员扮演的特定角色被称为脚色。如清代李斗《扬州画船记》记载:“梨园始副端,为工头。副端以下,老学生出身...这种颜色被称为阳刚色;老聃和郑丹...被称为女性的脚。”在中国传统戏曲中,“脚色”一般写成“角色”,这是比较晚的事情。“角色”一词虽然在朱的书信、一些元曲以及清代的一些书籍中都可以找到,如清代黄方卓的《李媛媛》中所谓的“王大亮论角色”一文,但从词汇使用上来说,并不主流,也不够通俗。直到19年底,上海《申报》关于国剧的报道中仍使用“脚色”一词,而“李春来的审慎角色”则出现在1907年8月22日的《申报》上。此后,《申报》的报道中一直使用“角色”一词。渐渐地,“角色”逐渐取代了“脚色”,成为一种更通俗、更规范的写法。

“角色”在国剧词汇中站稳脚跟后,随着国剧及后来影视作品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角色一词被扩展到其他领域。我们常说要做工作中的配角,这里角色的含义也包括身份。就这样,“角色”(脚色)从最初的身份范畴逐渐演变成了戏剧词汇,一个周期下来又回到了初衷。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