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阿炳的个人简历,请附上他生前写的歌曲下载。

必应

阿炳(1893-1950),民谣音乐家。本名华,,江苏无锡人。他年轻时患眼疾失明,一生坎坷。失明后,他经常在无锡和惠山的街头演奏背上的琵琶和手持的胡琴,因此他被称为“盲人阿炳”。代表作品有《二泉映月》、《听松》、《大浪淘沙》、《寒冷的春风》、《龙舟》等。

传记

1893八月17阿炳出生于无锡雷尊寺旁的颐和山房。他的父亲华清河(没有。是无锡宫雷尊殿的道士,他的母亲秦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她婚后不久就成了寡妇,与华清河的婚姻遭到族人的唾骂。她在阿炳出生一年后死于抑郁症。阿炳出生时,被父亲送到巫溪县东亭镇小四方巷老家,由家人抚养。八岁以后,他被带回道观,学名华,谥号,并被送到私塾学习。

华精通各种乐器和道教音乐。阿炳年轻时就表现出罕见的音乐天赋。65,438+00岁时,父亲教他打石头抵御寒冷,练习各种节奏(后来成为当地著名的鼓手)。12岁时,阿炳开始学习吹笛子。他父亲经常让他对着风口吹,在笛子末端挂一个铁环,增强手腕力量。后来他干脆把铁环换成了砝码。当阿炳学习二胡时,他更加努力。他的琴弦被鲜血染红,手指被拉出厚厚的茧。阿炳拉的二胡外层弦比普通的要粗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是分不开的。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演奏。他长得英俊,有一副好嗓子,被称为“小石天”。

1914年,华去世,成为掌管雷尊寺的道士,与堂弟华伯阳轮流掌管雷尊寺的香火收入。后来,由于经营不善,阿炳染上了鸦片瘾,生活逐渐陷入贫困。34岁时,他相继失明,被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1939年,阿炳与江阴农村寡妇董彩娣结婚。

1950夏天,中央音乐学院杨教授、曹安和教授专程到无锡为演奏了一段录音。这时,阿炳已经完全放弃音乐三年了。经过三天的练习,他录了两遍,留下了三首二胡作品,分别是《二泉映月》、《听松》、《冷春风》、《大浪淘沙》、《龙舟》、《昭君》。然而,阿炳自己最喜欢的“梅花三弄”因为没有足够的录音电线而没有被录制下来。之后的《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得20世纪中国古典音乐奖。

1950年9月,中央音乐学院中文系拟聘请阿炳为老师,但当时他身患重病,无法应聘。于19565438年2月4日逝世,葬于无锡西郊脚下的“颐和山房”公墓。其妻董才弟于1951年3月27日去世。

阿炳在音乐上的成就已经远远超出了家族传承的藩篱,他博采众长,吸收了许多技巧,并通过音乐反映了他对痛苦生活的全部感受。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透露着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深沉的气息,真挚、扣人心弦,充满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轶事趣闻

人们称阿炳“三不穷”:民不穷(不畏强权);穷的人不穷(不白吃);穷的人不穷(老实)。

在无锡市,一个房东在家里强奸了一个13岁的女孩。阿炳知道后,立即编词歌颂,揭露了地主的恶行,激起民愤,吓得地主逃亡数月不回家。

有一次,国民党军阀唐·请为他的十三姑母举行生日宴会。阿炳断然拒绝,被打,但阿炳不屈服,编了歌词,拉起二胡大骂。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占领了无锡,一个叫张士军的人成了汉奸。阿炳知道后,编词骂他,又被打了一顿。后来汉奸被日本人打死了,阿炳拍手叫好,沿街唱了一首《汉奸的下场》,得到了无锡人的掌声。

音乐创作

江苏无锡的惠山泉被誉为“天下第二泉”。作者华将这首乐曲命名为《二泉映月》,不仅将人们带入了夜静、清泉、冷月的意境,而且使人们在聆听完整的乐曲时,仿佛遇见了那个人——一个正直顽强的盲人艺术家,向人们倾诉着他坎坷的一生。

紧接着简短的引子,旋律从上声到角声,然后止于征角声,最后以锣声结束,这是一条微波形的旋律线,就像作者坐在泉边沉思往事(片段1)。第二个乐句只有两小节,在整首歌中出现了六次。它从第一个乐句结尾的高八度开始。围绕着宫音上下摇摆打破了前面的沉寂,开始高昂,透露出作者的无限情怀(片段二)。进入第三句时,旋律在高音区流动,新的节奏因素出现。旋律柔和而坚定,情绪更加激动。主题由一开始的平静深沉逐渐转变为昂扬向上,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命感受和顽强自豪的生存意志。他的音符在演奏中的频繁使用,让音乐感觉有些伤感,这是一个饱受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人艺术家的情感表达。

整首歌的主题换了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延伸和展开,所表达的感情更加充分的表达出来。其变奏手法主要是通过句宽的伸缩,结合旋律活动范围的升降来表现音乐的发展和迂回前进。它的许多变奏不是为了表达不同的音乐情感,而是为了深化主题,所以音乐塑造的音乐形象比较单一和集中。整首歌速度变化不大,但力度变化很大,从pp到ff。每当演奏长于四分音符的音乐时,琴弓轻重强弱变化,乐声起伏,令人兴奋。

二泉岳影:/GB/yspd/jzxsh/music/yin yue . WMA

宋婷:/music hall/071018-04 . MP3

冷春风:/syr/syr10.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