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个参考

宫城一(1973),由周翻译。1979.变质作用和变质带。北京:地质出版社。

帕斯彻尔·C·W,迈尔斯·J·S,克朗·A(1990),朱志成、张家声、游振东译。1992.高级片麻岩区野外地质工作方法。北京:地质出版社。

弗农·R·H(1976),游振东、王仁民译,1988。变质反应和微观结构。北京:地质出版社。

温克勒(1976),张琦,译。周云升。1980.变质岩的成因。北京:科学出版社。

毕宪美,莫玄学。2004.成岩作用-超低级变质作用及相关矿物。地球科学前沿,11(1):287-293。

陈曼云,金薇,郑长青。2009.变质岩鉴定手册。北京:地质出版社。

陈明。2007.岫岩陨石坑:撞击起源的证据。科学通报,52 (23): 2777-2780。

陈明,肖万生,谢贤德等2009。岫岩陨石撞击坑的确认。科学通报,54 (22): 3507-3511。

程、沈、、李泽九。1963.变质岩的一些基本问题和工作方法。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

邓金夫。1987.岩相平衡与岩石成因。武汉:武汉地质学院出版社。

董申宝等1986。中国变质作用及其与地壳演化的关系。北京:地质出版社。

韩玉京。1993,P-T-t-T变质轨迹。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简平,程,刘敦义。2001.变质锆石成因的岩相学研究--高级变质岩U-Pb年龄解释的基础。地球科学前沿,8(03):183-191。

梁·。2000.中国矽卡岩及矽卡岩矿床形成机制的实验研究。北京:学术出版社。

刘守茂,李,,桑托什. 2008 .内蒙古土贵乌拉昆孜岩带超高温变质作用:变质反应构造及指示。石油学报,24 (6): 85-92。

刘,倪志尧,蔡。2010.塔里木盆地北缘幔源岩石包裹体特征及岩石圈上地幔流变规律。矿物岩石,30 (2): 82-86。

吕凤祥,桑龙康。2002.岩石学。北京:地质出版社。

钱祥林,王仁民。1994.华北北部麻粒岩带的地质演化。北京:地震出版社。

桑龙康。1992.变质岩岩石学的定量分类与原岩恢复。矿物学和岩石学系列,(8): 65-74。

桑龙康,尤振东。1992.玲珑花岗岩的成因、演化及其与陆东金矿的关系。地学,17 (5): 521-529。

桑龙康,王,,等2000。九资河-天堂寨地区燕山晚期花岗岩与大别造山带核隆起。地质学报,74 (3): 234-246。

索,毕宪梅,赵,等。右江盆地三叠纪地层的极低级变质作用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地质科学,33 (4): 395 405。

索,桑龙康,韩玉静等。大别山前寒武纪变质地体的岩石学和构造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秦公炯,欧强,常旭。2001.国内外天体撞击地球的撞击结构研究新进展。地球科学前沿,8 (2): 345-352。

唐嫣,桑龙康,刘荣,等2007。矿物共生分析在极低级变质作用研究中的应用——以松潘-阿坝地区洪深1井为例。现代地质学,21 (3): 457-461。

王仁民,。1980.河南桐柏变质海相火山岩的钠化和钙化及其对解决细碧岩和相关矿物成因问题的意义。矿物学与岩石学,(1): 90-106。

王仁民,游振东,傅。1989.变质岩石学。北京:地质出版社。

魏春景,周,。2008.变质相平衡的研究进展。地球科学前沿,10(4):341-351。

吴元宝,郑,。2004.锆石成因矿物学及其对U-Pb年龄解释的制约。科学通报,49(16):1589-1603。

徐书同,刘以灿,蒋,,等。大别山的构造格局与演化。北京:科学出版社。

许志琴,杨景穗,张泽明,等2005。中国大陆科学钻探最终孔及其研究进展。中国地质,12(2):177-182。

严守训。2003.广西右江盆地利州河口极低级变质带粘土矿物的伊利石结晶度和光谱标志对比研究。中国科学,33 (5): 459-468。

游振东,钟增秋,索。2007.论超高压变质作用的矿物学标志。现代地质学,21 (2): 195-202。

尤振东。2007年a。超高压变质带的全球分布及其构造意义。中国高校地质学报,13 (3): 1-9。

尤振东。2007年b。超高压变质作用:地球科学的新热点。自然杂志,29 (5): 255-264。

游震东,刘荣。2008.陨石撞击构造作用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地质力学学报,14 (1): 22-36。

游振东,韩玉静,杨,等。东秦岭大别UHP变质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游振东,王方正。1991.变质岩岩石学教程。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游振东,索,等。造山带核部杂岩的变质过程及构造分析--以东秦岭为例。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游振东,陈能松,张泽明。1996.桐柏大别构造带变质演化的岩石学证据。地质学报,17(增刊):16-22。

游振东,钟增秋,张泽明。1999.桐柏-大别山高压变质相的构造格局。地球科学前沿,6 (4): 237-245。

张。2007.极端条件下的变质作用--变质地质学研究的前沿。地球科学前沿,14 (1): 33-42。

张、、任。1992.陕北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泥岩中粘土矿物在埋藏变质过程中的转化。中国科学(B辑),(7): 759-767。

张泽明。1992.大别山榴辉岩带的岩石学研究。在:岩石学论文选集。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7-205。

张泽明、沈坤、刘永生等人,2007年。南苏鲁造山带毛北超高压变质岩的成因及成矿作用。石油学报,23(12):3095-3115。

赵一鸣,林雯伟,毕程思等1990。中国的西卡矿床。北京:地质出版社。

钟增秋,郭,。1991.构造岩和微结构。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周,刘建国,刘,等。鄂北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朱志成。1999.结构地质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最佳M . g . 2003 .火成岩与变质岩石学(第二版)。美国马尔登:布莱克威尔科学有限公司

Blatt H,Tracy R J,Owens B E.2006,岩石学: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第三版)。纽约:弗里曼公司。

变质作用、板块构造和超大陆循环。地球科学前沿,14(1):1-15。

卡迈克尔D m 1969。论含石英泥质岩的进变质反应机制。矿物与石油,20:244-267。

卡斯韦尔D A.1990。榴辉岩相岩石。纽约:布莱基父子有限公司

曾北卡罗莱纳州卡特市1987。大陆岩石圈的流动特性。构造物理学,136:27-63。

陈M,小W,谢X.2010。岫岩陨石坑中石英熔体结晶的柯石英和石英特征。地球与行星科学快报,297(1-2):306-314。

肖邦C.1981。滑石-多硅白云母:西阿尔卑斯山高级泥质蓝片岩中的广泛组合。石油杂志,22:628-650。

肖邦C.1984。西阿尔卑斯山高级蓝片岩中的柯石英和纯镁铝榴石:首次记录和一些结果。

Coleman R G,Lee D E,Beatty L B等1965。榴辉岩和榴辉岩的异同。美国公牛队。,76:483-508.

地球影响数据库,2010-7-15 . plex . geology,33(8):665-668。

Mehnert K R.1968。混合岩与花岗岩的起源。阿姆斯特丹:爱思唯尔。

梅里曼R J,弗雷M.1999。变泥质岩中极低级变质作用的模式。在:弗雷M,罗宾森(编辑。),低级变质。牛津:布莱克威尔科学,61-107。

梅里曼R J,皮科尔D R.1999。极低品位变泥质岩:矿物学、显微结构和测量反应过程。在:弗雷M,罗宾逊D(编辑。),低级变质。牛津:布莱克威尔科学,10-60。

宫城A.1994。变质岩石学。伦敦:UCL出版社。

尼格利P.1919。几何水晶版画。莱比锡的波恩特罗格。

按F,Siever R.1986。地球(第四版)。纽约:弗里曼公司。

浦品J.1980。锆石和花岗岩岩石学,矿物和石油,73,207-220。

雷蒙德洛杉矶1995。岩石学:对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研究。纽约:WCB出版社。

《岩石学: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研究》(第二版)。纽约:麦格劳-希尔公司。

Reimold W U,Koeberl C,Gibson R L等,2005年,《冲击构造中的经济矿床:综述》。载于:克伯尔C,汉高H(编辑。),冲击构造。纽约:施普林格,479-552。

Sajeev K,Osanai Y.2003 .在斯里兰卡高原杂岩中首次发现osumilite:超高温变质作用后熔体与resti相互作用导致等压冷却的一个实例。Vth赫顿研讨会摘要,127。

桑L.1991。华北地台东南缘大别山-连云港地区早元古代变质岩的岩石化学。矿物学杂志,55(379):263-276。

桑L.1997。大别-桐柏杂岩的岩石组合和形成时代。j .中国地质大学,8(2):106-113。

哥伦比亚超大陆组装过程中的极端地壳变质作用:来自华北克拉通的证据。冈瓦纳研究,10:256-266。

Schaltegger U,Fanning C M,Gunther D等1999。高级变质作用中锆石的生长、退火和重结晶及独居石的保存:常规和原位U-Pb同位素、阴极发光和微量化学证据。贡献矿物汽油。,134,186-201.

施莱尔W.1988。大陆地壳向地幔深处俯冲:岩石学证据。剧集,11(1):97-104。

肖D M,工藤A M 1965。角闪石问题中判别函数的检验。最小磁性。,34:423-435.

肖D m 1972。安大略阿普斯利片麻岩的起源。地球科学杂志。,9:18-35.

西布森河1977。断层岩和断层机制。J.Geol.Soc .伦敦,133:191-213。

西莫能A.1953。芬兰西南部早太古代表壳岩的地层学和沉积作用。Bull.Comm.Geol.Finland,(160):64。

Sobolev N V,Shatsky V S.1990。石榴石中的金刚石包裹体形成变质岩:金刚石形成的新环境。自然,343:742-746。

斯皮尔F S,切尼J T.1989。SiO2-Al2O3-FeO-MgO-K2O-H2O系统中泥质片岩的成岩网格。对照矿物汽油,101:149-164。

斯皮尔F S,塞尔弗斯通J,希克莫特D.1984。P-T路径形成石榴石环带:解读结晶地形中构造过程的新技术。地质学,12:87-90。

Spry A.1969。变质纹理。牛津:佩格蒙出版社。

索树涛,钟志清,周海伟,等. 2005 .中国中东部大别-苏鲁和高压变质带的构造演化:UHP岩石中的构造记录。国际地质评论,17(11):1207-1221。

汤普森,英国邮政编码1984。区域变质作用的压力-温度-时间路径ⅱ。用变质岩中的矿物组合来推断和解释它们。岩石学杂志,25卷4期:929-955页。

特雷罗亚尔P J,奥布莱恩R J 1998。是什么驱动了变质作用和变质反应?伦敦地质学会。

特纳F j 1981。变质岩石学(第二版)。麦克格劳-希尔图书公司。

霍洛韦J R.1988。流体系统中无流体熔化关系的实验测定。地壳差异的后果,控制矿物和石油,98,257-276。

沃克K B,乔普林G A,洛夫林J F等1960。昆士兰州西北部前寒武纪基性变质岩和石灰镁沉积物的变质和交代会聚作用。澳大利亚地理学会,6:149-178。

王宏,M,陶旭,等. 2008 .若尔盖-芦山剖面三叠纪复理石的成岩变质作用。地质学报,82(4):917-926。

王芳,陈N.1996。北京西山的区域变质和热动力变质。北京:地质出版社。

王X,刘建国,毛海康1989。中国中部大别山含柯石英榴辉岩。地质,17:1085-1088。

Wei C J,Powell R,Clarke G l . 2004 . KF mash和KMnFMASH系统中低压和中压变泥质岩的计算相平衡。变质地质学杂志,22:495-508。

威廉姆斯H,吉尔伯特G . M,特纳F . j . 1982。岩相学(第二版)。弗里曼公司。

亚德利B W d 1989。变质岩石学导论。纽约:威利。

Емельяненко ПФ,Яковлева Е Б.1985.Петрлогия магматических и метаморфических пород.Изд.МГУ,Москва.

Коржинский Д С.1973.Теоретические основыаналцза петроге-незисов минералов.Изд."Наука",Москва.

Кориковский С П.1979.Фации метаморфизма метапелитов.Изд.Наука,Москва,8-23.

Маракушев А А,и Бобров А В.2005.Метаморфическая петрология.Изд.МГУ,Изд.Наука,Москва,206-227

Маракушев А А.1986.Петрография.Изд.МГУ,Москва.

Маракушев А А.1993.Петрография.Изд.МГУ,Москва,267-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