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将领黄彭侯墓调查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第079期。
偶然听说太平天国末期有重要地位的黄彭侯的墓在安徽宣城郊区的山里,有墓碑描述他的一生。因为长期以来有学者在1980年到宣城考察的消息,他们发现了太平天国前右军统帅魏长辉的弟弟魏志军之墓和魏氏简史,并走访了许多太平天国幸存者的名声,证实了宣城确实有太平天国幸存者群居,是除广西外最大的太平天国幸存者聚居地,但他的著作中没有关于黄彭侯宣城之墓的记载。为了释疑解惑,在联系了黄彭侯的后人后,我前往宣城做了相关调查,并探访了黄彭侯不为人知的晚年生活,让黄彭侯这个被史学界视为“无名”的人物知道了自己的下场。
16年6月,17: 30从北京坐车,第二天10到达宣城。因为暴雨,我在19一直等到雨停,17: 00在黄彭侯后人黄存清和黄忠华的陪同下,驱车前往宣城郊外考察。车子通过国道进入孙埠镇辖区后,拐上村级公路,直到乡间土路,一路颠簸。道路两旁是肥沃的平原,河流和运河纵横交错。由于持续暴雨,沟渠满溢,水流湍急。稻田里广泛种植着茂密的竹林和灌木丛,郁郁葱葱,清新悦目。
开车大概一个小时就到了于集村,村旁边有一座小山和一个枕头。下车后沿山路步行约10分钟至半山腰。丛林中有两座碑比肩而立,后面是一座砖墓,是黄彭侯和妻子陈的墓。墓的方向是南,左边是黄彭侯的墓碑,右边是陈的墓碑,相隔几步。墓碑前有小石头香炉。墓碑高约120厘米,宽约60厘米。墓碑表面滴水,布满青苔和石花,字迹斑驳。充满了古意,绝不是假的。墓碑左侧,罗列着黄鹏厚的人生经历。中间镌刻着“清献帝封武将黄公之墓”的汉字。在右边,纪念碑的日期和年份被列出。书写格式和魏志军的墓碑一模一样。
在墓前徘徊一个小时左右,抄写碑文拍照,20点左右下山。21点回到宣城吃饭,期间听了黄存清讲黄彭侯的趣闻,直到23点才回到酒店。20日8点到9点,我和黄忠华谈了黄彭侯的事。大约14时,乘车离开宣城,第二天8时到达北京,结束调查。
黄彭侯,又名黄明侯、黄、郎,广西博白人。他与太平天国名将黄同宗。他们的祖先是工业部部长助理黄。黄是黄的第十六孙,黄彭侯是第十九孙。黄彭侯随黄加入金田团阵营,从此与黄并肩作战。起初,因为年龄小,他并不出名。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因为勇敢敢打,每次战斗都是身先士卒,名气也逐渐大了起来。他和黄一起被清军所忌惮,称黄为黄老虎,称黄彭侯为小老虎。
太平天国十年(1860)10月22日,中国9个御林在王宗被授予闫天安封号(除皇家封号外,太平天国被授予义、安、福、严、豫、侯6个封号)。后来他被提升为国王。太平天国十三年(1863),九月二十八日,洪秀全被封为古隆宪王。不久,洪秀全被封为王,改称黄彭侯,与被封为王的黄一起留在湖州。太平天国甲子十四年(1864),清军进攻嘉兴。二月,封王、辅王杨辅清大举援嘉,黄彭侯为先锋。14日与清军总连长程学圻在下尼、乌镇作战,未能取胜。同日,嘉兴失陷,黄彭侯回到湖州。
天京被清军攻陷后,年轻的天王洪天贵福突围至广德(今安徽广德)。此时,黄、黄彭侯叔侄拥兵数万,在湖州、广德等地坚守阵地,成为太平天国政权在播迁过程中最可信赖的力量,地位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护送幼天王等人前往江西的途中,黄因伤势严重死亡,其余由黄彭侯率领。在干王洪仁玕的建议下,年轻的国王封黄彭侯为南军统帅,仅低于最高官职军师,在诸王之上,是全军最受器重的将军。黄彭侯等人冲破清军围困,护送幼王到江西石城。击败尾随的清军后,黄彭侯率领前军开路,迎击王海洋、康王的部队,后军却被清军歼灭,幼天王、干王、昭王都被活捉、杀害。
后来,黄彭侯的乡绅王李世贤和康王转战闽粤。由于康王和王海洋“猜不透心狠手辣”,他们诬杀了王姬艾劲和王石李世贤等。,黄彭侯对未来失去信心,产生了投降清朝的念头。同治四年(1865)年底,秘密派人到江西龙南清军投降。
清军将领刘典接受了他的投降,并让他继续在太平军中做卧底,随时了解太平军的动向。在广东嘉应府(今梅县)第12次预战中,黄彭侯提前将作战机密告知清军将领小,使清军有备而来,太平军大败,战死。太平军攻破嘉应府后,黄彭侯命令部下放下武器,匍匐在山洞里。两天后,他们向清军大营投降。清军将领要杀黄彭侯,黄彭侯在太平天国身居要职,杀过不少清军将士。并不热衷于投降的左,珍惜自己的军事勇气,向朝廷提交了《请给真诚的黄彭侯免于刑以守备衔》,建议“免于刑而赏以守备衔”,得到了朝廷的批准。黄彭侯从太平天国的国王成为清朝的领袖。
以往历史著作中对黄彭侯的描述,一直持续到他在嘉应府倒向清朝,对他后来的经历却鲜有提及。虽然黄彭侯的名字偶尔出现在公开和私下的文件中,但不能说他就是一个倒下的将军,他的最终归宿也不得而知。总之,他是一个一无所知的历史人物,《黄彭侯夫妇墓志铭》的发现,解开了这个历史之谜。
现将黄彭侯墓志铭全文刊登如下:
山的方向(这四个字刻在石碑上,据作者推测,应该是墓地的方向和走向)
哀悼者是一位公众人物,他害怕他的朋友,原籍广西玉林地区博白县东乡山珠朗那丁。龚一生忠义,刚正不阿,有一种威严的气质。他弓着马,勇敢地跳过别人。同治初年强弱之时,加入阵营,与左侯(1)一起抓捕广东黑帮。上阵时,樱钩矛无惧,取石不离,被左侯授予守备称号。后随左厚祥在福建省搜匪,与罗军门渡台,取亲兵营,镇压苏澳、南澳。屡战屡败,遍体鳞伤。与战功重叠,芒罗军门保证打杜西加游击队称号,奖励佩戴蓝岭。光绪八年夏,受浙江富县陈③委派,带楚军至正侯营,驻扎泗安镇④。7月被调到台湾,还被越军派驻台州。他抓了几百个土匪,陈梦帮台补打游击战。九年,调至温州督兵,筑堡数百座。夏天,由于台湾土匪猖獗,他被调回台湾,驻扎在北岸。睡星饭,不厌其烦反复压制,接连杀了100多个土匪,土匪才罢手。好好报效国家,安心养病。刘忠诚(5)被授予优秀奖,他扮演了助理指挥官。悲壮的是,光绪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他决心剿灭土匪,于是绝望至极,腹部受重伤,开始化妆。裘德在生命的最后勇敢地说:“希望我不能剿灭土匪,杀害人民。”知终不忘国,大恩大德,是一种志气。龚生于道光元年正月初四,卒于光绪元年三月二十五日。
清帝科举封武将⑥之墓。
彭法光
兄弟和儿子尊重
彭山孙王猷
清光绪十二年三月,黄道吉日,谷旦。
现将黄彭侯夫人陈墓志铭全文刊登如下:
徐山沉香
他是浙江长兴县西乡金湾里人,葬于宣义东乡崇岭。
生于道光丁三年八月初八。
光绪三十三年六月初九,卒。
清朝的母亲陈老太太的墓
黄彭侯的墓志铭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他本人及其家族的重要信息。通过碑文,我们知道他是祥云,广西博白东乡山竹浪亭人,卒年50岁(1836-1885),以及他的生平、家世、葬地。这一史实是目前各种历史著作所缺乏的。碑文对黄彭侯参加太平天国避而不谈,只说他弱时在营中工作,“与左侯捕粤匪,临阵时钩矛无惧,奋不顾身”。所谓“粤匪”,是指转移到广东的太平军余部。之所以避而不谈碑文,是因为黄彭侯在太平天国覆灭后不久下葬,尚处于敏感时期,不便提及。
碑文中明确提到黄彭侯与罗渡台参加台湾省军事行动,证明台湾省地方文献中所述黄彭侯与宣城黄彭侯为同一人。时任福建船政的沈葆桢制定了开发台湾省原住民聚居区的政策。原因是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对台湾省用兵,借口是东海岸“范敏”不受清政府控制,台湾省东部是“无主地”。台湾省的原住民大多居住在东部山区,地少人多,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从大陆迁移到台湾省的汉族人居住在西部沿海平原。为了防止移民与土著发生冲突,清朝颁布法令,禁止移民进山。沈葆桢认为,要发展台湾省,就要造山修路,安抚原住民。他上书朝廷,要求废除汉人入山的禁令,支持民众入台耕种。经朝廷许可,开始实行开山助藏政策二十年。沈葆桢调集十九个营的官兵,分三路上山。
黄彭侯在这次战役中指挥亲兵营,负责在北路的苏澳、南澳开山。北路起于苏澳,沿东海岸南下,经新城至花莲,全长300余里。这条路的前身就是今天著名的苏花公路。台东一带悬崖幽深,“悬崖插云,陡趾浸海,怒涛直击,令人眼花缭乱,震撼人心;大军行束马扪墙,踉跄而过”(沈葆桢《北路中段山势折》)。官兵们翻山越岭,跨过山谷,艰难地向山里推进。
除了施工条件艰苦,更大的阻力来自于部分原住民一时无法理解开山修路的意义,认为自身利益受损,对开山持强烈反对态度。他们潜伏在林莽,经常袭击筑路官兵,造成多人伤亡。当年8月13日,“大南澳两江决四,勇者方鼎做筏渡江,芦苇突出狙击,守将黄彭侯被飞镖所伤。”(《同治徐佳日本兵侵台始末》)
乾隆二十五年台湾省范界图
后率部修筑路旁工事,多次冒险,先后打败了大南澳等地的抵抗土著。“北道在十一、十三日(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开道,猛士千余人,分段埋伏,鸣枪;我军竭尽全力抵敌,守军黄彭侯打死四人后才撤退。那一天,我军有4人死亡,8人受伤。15号,在一个山脚下,所有的人都在挖峡谷,突然枪声一起。越是抗拒两个小时,越是。黄鹏厚和冯安国预料,俱乐部出来的人会很多,中间会空无一人;队伍突袭了它的巢穴,那里有上百个草棚,却没有一个人。看到每间小屋都有一百多具或新老骷髅,至少有几十具,令人作呕。放火烧风,烧了十多枝;阵开始散”(沈葆桢《南北路被截,王朗乔奇拟排后,形势叠)。28日,又“与黄彭侯暂领众人于营前”(罗《台湾省海防及开山日记》)。
黄彭侯,如墓志铭所言,“屡战屡败,遍体鳞伤”,最终完成了北路开山任务,以战功被授予都司甲游击战称号,并被授予蓝翎称号。至今,苏花公路沿线仍有两处碑刻纪念这次破山行动,供后人凭吊。这段历史,台湾省地方文献和墓志铭可以相互印证和补充。
清军除军事打击外,还着重安抚土著,实行“编户籍、禁仇杀、设将军令、开垦土地、办学校”等一系列政策帮助他们。这些措施逐渐受到土著人民的欢迎。开山复荣,促进了台湾省的发展,巩固了海防,使台湾省焕然一新。
据墓志铭记载,黄彭侯于光绪八年(1882)七月被调至浙江台州,“俘匪数百”。查阅浙江地方文献,浙江巡抚于这一年命令黄彭侯的老长官罗在台州统率各营,镇压以为首的台州反清武装,始于光绪五年(1879)。此时,黄彭侯作为一个参与者,本应与罗一起参加泰州战争。
光绪九年(1883),黄彭侯调任温州。当时,金曼被彭玉麟引诱,在五月被清除,并被授予一个官方职位。据陈《临海县志稿》记载,降清后,台湾民众纷纷效仿,战事扩大。黄彭侯再次被调往台州,负责战事。他“露宿星餐,不遗余力,屡剿盗匪,接连杀匪百余人,盗匪方止。”《临海县志》也声称反清武装被他“数次镇压”,但浙江所有公私文件都把黄彭侯误认为“王彭侯”,甚至以字命名为“汪祥云”。黄鹏厚因其功绩被授予中尉军衔。
根据何的“五大天王”?据汪祥云参军记载,光绪十一年,“匪董正昌聚党一铜坑(近海),三月二十四日,参与者王鹏侯前往镇压,十余人入山,中埋伏,战死。”碑文的描述更具体:“光绪十一年(1885)三月二十四日,我决心剿灭土匪,于是绝望至极,腹部受重伤,开始化妆。裘德在生命的最后勇敢地说:“我希望我不能消灭土匪和杀害人民。”“3月25日,黄彭侯因伤势过重,死于军中。
根据黄存清提供的口碑,黄彭侯与原太平天国右军司令魏志军关系密切。太平天国时期,魏志军是黄和黄彭侯的直接统帅。魏志军在太平天国垮台后回广西访问。受到家乡长辈的冷落,被嘲讽为“反骨卫十二”。结果他心灰意冷,断了回国的念头。与他处境相同的黄鹏厚听说此事,从此与家乡断绝了联系。他们领着家人和下属,选择在宣城附近的山里定居。之所以选择在这里定居,是因为经过战乱和疫情,村子变成了集市,到处都是景镇,从来没有人去过。定居的广西人进入废弃的村庄,看到的是房屋全空,村里尸骨遍地,屋内的窗帘完好无损,但一碰就粉,床上躺着人的遗骸,夜里幽灵闪烁,野兽咆哮。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开始开垦土地并定居下来。
黄彭侯战死后,于次年三月(1886)葬于宣城东乡崇岭禅山。他的妻子陈是浙江长兴人,比黄鹏厚小12岁。她死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葬于禅山黄彭侯墓旁。
黄存清说,黄彭侯参加太平天国,在黄氏族谱中有记载。小时候听长辈说黄氏家族是太平天国黄十四的后裔。他知道黄彭侯以来的几代人物是:友、生、先锋、鞋、救、忠、厚。不幸的是,家谱在文革中被毁。黄家曾在上世纪70年代给广西写了一封表扬信,但没有回音。太平天国失败后,宣城来了不少人,其中有萧、林、潘、魏、林、赖、黄等。黄存清的奶奶是魏长辉的后代。居住在宣城的广西人直到黄存清爷爷那一代还说客家话,友谊延续至今。后来人们结婚了,互相照顾。黄彭侯夫妇的墓在山里一个僻静的地方。多年来一直平安无事,但据说他是带着金头下葬的。民间流传着“金头将军”的说法,引起了盗墓贼的注意,终于在90年代初被盗。
此行的深刻感受是,古代碑刻是传世文献之外的史书和档案,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对文献进行了补充和修订,是不可忽视的史料。
(作者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特别项目组主任)
制作:童大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