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二人转文化
二人转,史称小洋歌、比绝艺、蹦,又名口口、比比曲、刘峰、相户爱、半板戏、东北地方戏。它植根于汉族的民间文化,属于汉族的民间艺术流派。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及内蒙古东部三市一盟。
东北特色二人转主要来源于东北秧歌和河北的莲花瀑布。
用东北人的俏皮话来说,二人转就是“秧歌为基,荷花为边”。莲花落,又名“落子”,是中国北方汉族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边唱边跳,边说边唱。
著名的有《西厢记》、《回杯》、《九红悼》、梁的《擀面杖》、《马前泼水》、的《打破慈禧太后》。
东北是清朝的“龙兴”之地。自古以来,除了辽东和辽西的少数汉族外,以白山黑水为中心的广大地区,以少数民族为主,尤其是满族、蒙古族等骑射、游牧民族。在康雍统治的繁荣时期,清朝实行严格的“闭关”政策,禁止汉人进入关东。
在康雍统治的繁荣时期之后,清朝皇帝的国力越来越弱。再加上外敌入侵,“关外”政策名存实亡,导致了清末民初的“闯关东”潮。大量山东、河北人进入东北,把“秧歌为基础,荷花为边缘”的二人转从关内带到了外面。
二人转植根于汉族民间文化,所以其表演台词带有一些农村特色和俗色彩,但二人转的内容并不是以俗色彩为主。二人转的很多剧种都和评剧、东北大鼓、莲花落差不多。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1980吉林民间艺术团成立,其前身是吉林吉剧团二队。吉林省民间艺术团修改后,许多唱段成为二人转的著名唱段。
比如地上的猪八戒,喝水的杯子,马前的洒水,西厢记的观画,诅咒鸭子,朱良下山,包公的破王母娘娘,蓝桥流水,二姑的探病,孙悟空的三调芭蕉扇,醉在天上等等。吉林省民间艺术团在改编大量传统剧目的同时,还培养了一大批二人转艺术家,如韩子平、秦志平、董连海、徐振武、尹蔚民等。、和、董伟、、李、、关、、阎淑萍、、等。
二人转这个名字最早见于伪满洲国康德二年(1934)四月二十七日的《台东日报》第七版。"...本市(阿城)三岛街的一家茶馆。最近不是被一个乡镇邀请去演二人转,几个人在一起,就是在乡下跳,美其名曰“莲花瀑布”,每天打扮各种角色。
1953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民族乐舞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与演出,从而二人转这个名字第一次被全国文艺界认可。
化妆品的种类
传统二重唱的正装有两种,即月装。正装就是在额头上贴个膜,挂个顶花顶凤,背后扎个尾巴。有些服饰还需要袖子,如“穆”服饰,这是仙姑的头。不需要戴顶花,而是假发,比如胡,后面用真发就能模仿真发。
两人的妆容分为小众装、丑装、武圣装三种。
艺术特色
1,二人转是在东北秧歌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吸收了河北的莲花落,增加了舞蹈、人物、行走等。
2.从最初创作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艺术家与教师的关系可以追溯到清朝嘉庆末年。
3.二人转在历史上形成了东、西、南、北四大流派。
4.东路以吉林市为重点,舞彩棍,有武侠元素。
5.西路以辽宁黑山县为主,受河北莲花落影响,所以讲究板头。
6.南路以辽宁省营口市为主,受秧歌影响较大,歌舞并重。
7.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重点,受当地民歌影响。
8.曾经有句谚语叫“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大”。
歌唱特点
唱腔受东北大鼓、弹弦、河北梆子影响较大。歌词幽默,充满生活气息。二人转的唱腔,号称“九调十八调七十二嗨”,总共三百多首。唢呐和板胡是二人转的主要乐器。除了竹板(两个大板和五个指节),拍手乐器也使用玉板,也叫玉子(四个竹板,一手演奏两块)。二人转的表演有“四功一技”。
四技是指“唱、说、做(或装)、舞”,以及手帕、扇子、大板、玉牌等“绝技”。歌词以七言、十言句为主,也有民歌的长短句。说话包括白里数板说话,白里用韵,幽默风趣,做事讲究表演手段和动作,善用民族舞蹈和武术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