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嘉基简历

宫寒的《涛哥》是白釉青花,花从釉中清晰可见。可以参与先天之美,无限来自太极。青花有厚有薄,磁坯面宽;织冯伟格尚?,已知封面相同。青料只赞韭边,窑的描写清淡清新;贾政色彩还是比较浓的,所以最好佩戴珍珠和八宝莲。

在清代中后期的文坛上,宫寒或许称不上“有名”,但他一生学而不倦,勤于写论经、史、哲、集,其论事、论学、说理、咏物的作品往往独树一帜。

宫寒,清代南昌(今江西南昌县)人,生活于乾隆(后期)、嘉庆、道光三年间。他终其一生,以济世为榜样,先后在庐陵(今江西吉安县)、浮梁(今江西浮梁县)任教。清代著名文学家包在《一双船》卷三《答陈伯友书》中说:“南昌公汉,字子佳,年逾七十。你需要学的东西很多,学无止境,四个部分都有论述。我嗜诗,五言飘逸,接近陶、苏,而文雅倩不自足,与你家乡人大不相同。”宫寒写的诗种类很多,有《柳如是》、《乐府诗话》、《欧克杂》等。其中只有少部分被印刷并代代相传,大部分以纸币的形式在老师和朋友之间流传。在诗学主张方面,宫寒的基础老师师从当代诗人舒梦兰(1759—1835),其诗学理论中有许多精彩的见解。嘉庆年间再版明末清初著名学者王有鼎的《四昭堂集》,并选录舒梦兰词为《香词百选》,于嘉庆十四年(1809)出版发行。宫寒的诗,除了60首写于道光三年(1823)的《涛哥》外,大部分流传至今。目前仅有徐世昌编的五言律诗《记御碑十二韵》和七言律诗《为张船山先生呐喊》。《涛哥》(又名景德镇涛哥)是宫寒写的一组100首诗,内容是描写景德镇的陶瓷生产、陶瓷历史、陶瓷贸易、生产管理、民情风俗。每首诗七言四句,并附有注释。这组诗的构思和写作时间应该在嘉庆十八年(1813)到嘉庆二十一年(1816)之间。当时,宫寒在浮梁县做副官。当时,浮梁镇距离举世闻名的瓷都景德镇不到10公里。在此期间,他关注了陶瓷行业,他经常去景德镇观察陶瓷生产过程,并与工人聊天。久而久之,他交了许多穷朋友。工人们见他平易近人,便向他讲述烧瓷的艰辛和要领:“我在浮梁帘住了四年,浮梁到景德镇二十里,每次来回都要经过镇上。当时在御窑厂探房拜访窑主,看窑满了也就两三天。很多原住民,为了点出窑瓷的艰辛,都是穷人。”宫寒把这些个人经历记录成歌和诗,有100。后来因为作者离开了浮梁,诗一度被分开;时隔七年,诗人从朋友那里找回了旧手稿,于是他从中挑选了60首诗,汇编成册,名为《涛哥》,在付梓出版。

《涛哥》一书最早刻于道光四年(1824)。可惜的是,至今没有看到原著。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有一本民国时期的《中国书店》,书名是《景德镇涛哥》。书的前面有作者的序言,讲的是书的故事,书的后面有他的朋友杨振岗的后记。前言写于清道光三年(1823),后记写于道光四年。用诗歌记录当时的社会生活,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主题。宫寒的《涛哥》以七言绝句的形式,对景德镇陶瓷工业从采石、制坯、画坯、施釉、装盒、装窑、烧窑、开窑到销售进行了具体生动的描述。此外,还有许多关于当时名窑、制陶习俗、风俗的痕迹和歌曲;尤其是每首诗所附的简牍,更具有文献意义,堪称用诗歌书写的陶瓷史。

摘自宫寒《涛哥》一首:江南豪杰镇杨韬,处处动奇葩瓷。二十里长街半窑户,拿下他,叫都昌随道。第二:难怪吴德年称之为假玉瓷,也就是今天的真玉。平凡的工作,被千夫所指,艰难的物力所知。第三:百年风雅一峰青,几度随琴绕青亭。当我看到写在墙上的话时,我也在心里寻找陶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