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数学科学院的基本培养模式
2.聘请校内外优秀教师授课;
3.前两年主要依托理学院,加强数理基础训练,实施学生管理;强调夯实数学和物理基础,从而培养学生在数学上的高度抽象思维能力,在近代物理上的理论素养和实验技能;因材施教,提供多层次、多风格的数理基础课程,供不同兴趣和特长的学生选择。
4.第二年末按照学校规模控制、院系与学生双向选择的原则完成专业分流。分流的专业方向有: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数学基础科学(基础学科应用)。学生分流后,各部门负责后续的培训和管理。分流过程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意愿和兴趣。
5.分流后,学生按照本专业培养计划完成后续学习任务,学习结束时,按照本专业培养计划进行毕业资格和学士学位授予资格审查。考试合格者,可获得本系(专业)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数学基础科学专业培养模式介绍
数学物理基础科学专业继承了原有基础科学班的培养模式。
科研培训(研讨会)
从三年级开始,连续开设了三个学期的数理基础科学专业学生的研讨课(作为必修课),并从校内相关部门、校外相关研究所及其他高校聘请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害羞;实验室的教授、院士担任导师,提出研究课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导师和研究课题,导师也可以选择学生。同时,学生可根据导师建议选修4-6门本系专业核心课程作为所选专业的课程,记入毕业总学分。初三结束后的夏季学期,会有一次全班的研讨交流,每个同学结合自己的科研实践介绍自己学科的前沿。科研训练有助于学生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也有助于学生学会在科研中渗透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基础科学班自1998成立以来,对各班学生的调查显示,学生对seminar的反应普遍较好,90%以上的学生认为收获很大或很多。
论文
选择基础数学与物理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和意愿,选择在我校或校外相关高校、研究所做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几年的实践表明,虽然有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方向不是自己的专业方向,但由于数学、物理基础扎实,大部分学生上手很快,毕业论文优秀比例远高于全校平均水平。
出国,不考促研
通过seminar的培训,很多数学物理基础科学专业的学生对相关学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深造的志向,选择出国或在国内读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如果选择在国内读研,不仅可以选择数学系和物理系继续深造,还可以去清华的其他系,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继续读研。有的同学还可以推荐到中科院相关研究所或者国内知名大学读研。
基础科学班在培养拔尖人才方面的成功,使其在国内外的影响力逐年上升。近年来,数学和物理基础课程毕业的学生越来越受到国外一流大学的青睐。对于那些想出国深造的同学来说,数理化基础科学是个不错的选择。
理学院物理系
专任院士人数占全系教师总数的10%以上。
国内唯一一个物理学双基地的系。
招生专业数理基础
基本概况
清华大学物理系成立于1926,由著名物理学家叶任首任系主任。吸引了吴、萨本栋、周培源、、任志工等多位著名物理学家到清华物理系任教,培养了王、钱伟长、钱三强、、彭焕武、赵九章、王竹溪等一大批优秀物理学家,不到十年就成为全国最好的物理系。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培养了杨振宁、李政道、黄昆、张守廉、邓稼先、朱光亚等一大批杰出人才。1952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清华物理系的大部分老师和所有学生都并入了北大。中断30年后,清华大学于1982恢复物理系,由清华物理系杰出校友周院士担任恢复后的首任系主任。
在清华物理系学习或任教过的系友中,有84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受中央表彰的23位开国元勋中,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7位,西南联大物理系毕业2位,1为联大物理系研究生。
能力
物理系现有教职工115人,教师80人,其中中科院在职院士、王、李体北、陈南宪、顾、况玉萍、范寿山、、薛其坤等9人,长江特聘教授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目前是物理系顾问委员会成员和高等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最近有很多国外顶尖大学的全职教授在清华工作。
科学研究
物理系的研究方向涵盖了物理学和天文学两个一级学科,包括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和核物理、凝聚态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光学、声学、等离子体物理和天体物理,其中前四个二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而物理学一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近年来,量子信息和纳米科学等新的交叉学科也在发展。清华大学物理系在上述领域取得了大量优秀的学术成果,获得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其中,碳纳米管的应用研究、表面物理和拓扑绝缘体的研究、高温超导滤波器和天体物理的应用研究在国际上颇有影响。
人员培训
1991清华物理系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全国首批两个物理专业“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物理学)培养基地”之一。1996我系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国家“工程物理教学基地”。在2004年教育部组织的评估中,两个基地都被评为全国优秀基地。
近年来,物理系多名教师获得国家级教师奖和北京大学教师奖:多门课程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北京高校市级精品课程、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名牌课程。物理系实验物理教学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我系物理专业入选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系主任朱邦芬院士带领的基础物理教学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
物理系非常关心学生,为物理系的每一个本科生提供导师。物理系非常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材施教,尽可能实行小班化教学。比如初中物理课程,不仅有中国传统的普通物理和正宗的美国大学物理,还有费曼物理,还有同一个老师讲授的实验与理论同步的“基础物理的理论与实验”课程。物理系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很多选择方向的机会,也提供了进入教授课题组学习从事研究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条件根据自己的兴趣独立发展。对于以攀登基础科研为目标的优秀学生,隶属于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的“清华学校物理班”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理想的环境,帮助他们成才。近几年物理系本科毕业生中,在国内读硕士、博士和出国留学的比例约为45%。其中不乏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一流大学。
专业介绍
物理系的指导思想是在清华大学多学科群的环境下,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科学实验能力强的一流物理人才。物理学毕业生不仅能在物理学等基础科学的前沿领域进行创新,还能创造性地将现代物理学的知识和技术应用于科技和国家现代化的各个领域。
物理系提供两个本科专业:物理学和应用数学与物理学基础科学。本科学制一般为四年,在学分制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流培养。物理专业(基础物理)重点培养能从事物理研究和应用物理的人才,数学与基础科学专业(基础科学应用)培养数学基础扎实的学生和科学技术各领域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全系统按“数理基础科学”专业招生,入学后实行宽口径培养。学生将在本科前两年按照“数学与物理基础科学”的教学计划重点学习数学与物理的基础课程,从本科第二年第二学期开始单独进行训练。物理学专业的学生按照物理系的培养方案学习物理学的基础和专业课程。数学基础科学(基础学科应用)专业的学生在继续学习数学基础课程的同时,也会在自己选择的专业方向进行学习和研究。物理系教学计划整体考虑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衔接。
物理系在制定本科教学计划时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合理安排课程,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自由。物理系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志向和兴趣选择学科方向,尽早进入相关科研实验室,找到自己的研究领域,学会在科研中渗透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联系信息
网址:http://166.111.26 . 11。
科学学院数学科学系
诞生了、华、许、吴达仁、柯昭、庄启泰等现代数学家。
“数学与应用数学”是国家级和北京市特色专业。
清华数学中心重在培养学生。
招生专业:数学与物理基础科学
基本概况
在清华校园天文台的山坡周围,绿草绵延托起红色的建筑,那是清华理学院的新楼。常春藤覆盖着石拱门,罗马风格的露台环绕着长廊,呈现出一片静谧的学术殿堂。
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以下简称数学系)诞生于1927,并迅速发展成为当时国内的数学中心。熊庆来、、华、、许、段学复、冯康、、程敏德、万哲贤等著名数学家先后在这里任教,诞生了华、等世界级数学家。
1952,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清华大学数学系被撤销。改革开放后,清华逐渐转型为综合性大学,并于1979成立了应用数学系。1993,清华大学确立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1999,我系更名为数学系。学校从政策和经费上给予数学系大力支持,使数学系再次快速发展,成为我国数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经过多年的努力,数学系建立了一支学科齐全、年龄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并于2000年被授予数学一等博士学位。2002年数学系“基础数学”和“应用数学”均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我系数学学科被教育部评为一级重点学科。数学系还有国家工科数学教学基地和工业应用数学中心。2009年,清华数学科学中心成立,丘成桐教授被聘为中心主任,负责指导清华数学的发展,从国内外招聘和选拔数学人才,培养数学拔尖创新人才。清华数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迈出了与国际数学教育和科研前沿接轨的新步伐。
能力
数学系现有教师77人,其中教授35人,副教授29人,讲师12人,大部分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其他多位学术荣誉获得者。教师按照教学、科研、公共服务三个方面进行考核。每位教师每学年平均教学工作量不少于两门课程,保证每位教师工作在教学一线。
科研成果
清华数学系在很多领域都有很强的实力,尤其是代数与数论、动力系统、拓扑与几何、应用数学、数学物理等等。
国际交流
数学系聘请了一批巴黎XI大学的讲师,在代数几何与数论、分形几何与几何测量理论方面进行合作,还与包括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在内的多所世界一流大学有着密切的合作与交流。新成立的清华数学中心聘请哈佛大学数学系主任丘成桐教授担任主任。中心与数学系紧密合作,着力于数学人才的培养,邀请了一大批国外一流数学家讲授基础和前沿课程,为我系师生直接接触国际数学前沿提供了平台。
人才培养成果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严格的数学训练可以提供坚实的发展基础,深厚的数学知识可以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现在数学系毕业的本科生,70%以上选择直接读研。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系里推荐读硕士或博士而不参加考试,还有一部分学生去计算机、自动化、经济管理等专业的学校或中科院等校外单位读研究生。此外,还有一部分直接出国留学,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尤其是在欧美大学留学的数学系优秀毕业生,成绩显著。毕业后开始在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知名高校工作,获得“新世界数学论文金奖”等奖项。
专业介绍
清华数学系本科专业齐全,有教育部规定的两大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系采取相对灵活的本科培养模式,按照数学、物理基础科学类招生,入学后分流到数学系后再实施宽口径培养。在本科的前两年,我们会把重点放在数学的基础课上,有余力的时候可以加强物理基础。本科第三年可以选择基础数学或者基础应用的专业方向,也可以转基础物理,或者在其他同意录取的院系学习。大四数学系开设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运筹学、统计学等方向的专业课,满足不同的专业需求。清华学堂数学课堂项目为有志于以数学研究为职业的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职业发展帮助,其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放。从三年级开始,本科生可以选修数学讨论课的课程,以获得数学研究的初步经验。
数学和应用数学
本专业旨在培养数学和应用数学拔尖人才,培养攀登现代数学高峰的攀登者,培养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数学和应用数学领军人物。在课程设置上,尤其是一二年级,强调正规扎实的数学基础训练,为学生未来的成功和多向发展奠定坚实而广阔的基础。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数学最重要的分支,接触现代数学思想和框架,拓宽知识面,激发对知识的兴趣和探索。除了开设国内一流、标准的本科数学课程外,清华数学中心开设的现代数论、代数、几何、分析、微分方程、概率统计、计算机科学等研究生课程,以及外国访问学者开设的数学课程,也面向高年级本科生开放。
信息和计算科学
我系重点培养计算数学人才,以数学为基础,以计算机为工具,研究应用数学、工程数学等应用学科中复杂数学问题的计算方法的理论和算法。一、二年级在学好基础数学课程的同时,熟练掌握计算机编程和数学软件的使用;三四年级在进一步夯实数学基础的同时,主要学习大规模科学计算、物流、优化理论与方法等课程。
学生活动和奖学金
我们系的学生活动丰富多彩,有学生日,师生运动会,足球赛,主班会等等。
除校级各类奖学金外,我系还为优秀学生提供以下奖学金:华奖学金、熊清来计算数学奖学金、利奥数学教授奖学金、孙念增数学分析奖学金。入选清华学校数学班的学生享受清华学校奖学金。
自1998清华大学数学与物理基础科学专业成立以来,已有219名学生四届毕业,其中138名学生在国内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不参加考试,39名学生在国外留学。许多学生在本科期间在世界级杂志上发表了许多论文-
一批“准顶尖人才”脱颖而出。
和很多怀揣科学梦想的同学一样,在清华大学度过了难忘的四年学习生活后,数学和物理成绩为01的齐扬,将前往美国继续他喜爱的理论物理研究——在收到哈佛、普林斯顿、耶鲁、斯坦福四所顶尖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他最终选择了哈佛。
和齐扬一样,从02班跳到01班的金被加州理工、伯克利、芝加哥、康乃尔、UIUC、杜克、霍普金斯、宾夕法尼亚大学这八所美国名校录取。由于加州理工学院在应用物理和天体物理领域排名全美第一,金选择了加州理工学院。
像齐扬、金这样同时拿到世界多所顶尖大学offer的同学还有很多,基础科学01班的同学也还有很多。与此同时,许多优秀的学生选择留在学校或在中国其他相关机构继续他们的基础科学研究。
被誉为“培养拔尖人才的试验田”的清华大学数学与物理基础科学课程(简称数理基础科学课程)自198创办以来,已有四期219人毕业,其中138人免试在国内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39人出国深造。很多同学在本科期间就在世界一流的杂志上发表了很多论文。短短7年时间,数理基础科学班的“试验田”里,涌现出一批“准拔尖人才”。
七年磨一剑。
数学物理基础课在办班之初就明确提出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并提出了“十年磨一剑”的口号。即使每年只有三五个青年才俊,只要长期坚持办下去,也能积累一批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一展身手的优秀人才,其中一部分很可能成为杰出的顶尖人才。短短七年时间,数理基础课程毕业的学生在科研方面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良好的素质,这也使他们成为世界上许多著名大学的目标。是什么样的探索和创新,让这片“试验田”在7年里一片光明?
教务处常务副主任王辉教授认为,数理基础课有三个方面值得推荐:一是独特的课程设置和优秀的师资力量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数理基础;第二,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第三,Seminar使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尽快进入自己感兴趣的科研领域,体现了基础课“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的办学方针。
在数学科学基础课学习了四年,齐阳最深的感受有两点:一是师资力量的强大和优秀,二是学生可以延期两年,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和导师。
数理化基础课的创始人之一尚仁成老师认为,给学生两年的时间打基础,然后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这一点非常重要。
数理化基础课程的创始人之一、理学院副院长白凤山教授说,大学是人成长的四年,甚至是成人的四年。每个人都有比别人强的地方。问题是学生能不能自信起来,找到自己的强项。所以大学首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实施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让学生打好基础,然后根据兴趣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白凤山教授认为,数理基础课是学校教学体系的一次创新和尝试。
为了保证这种个性化培养方案的实施,让学生享有充分的选择自由,基础课聘请校内外导师指导学生参加专题研究课,学生可以多种选择;另外,如果一个学生在大二的时候确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就可以选择相关院系的课程,这就大大扩展了基础课的选课范围。
“选择世界名师,向他们学习”。因为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金牌而进入基础课的齐洋,大二时想转到工科。因为老师在课堂上的精彩讲解,他真正找到了自己对物理和数学的兴趣,最终以物理为终身奋斗的方向。
从全校甚至全国聘请最好的老师,是数理化基础课的一个特点。这些优秀的老师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人格魅力。是他们为数学物理基础课的优秀学生打开了通往科学殿堂的大门。正如98级翟辉所说,“在数理基础课上,我接受了中国现在所能给予的最好的基础教育和扎实的科研训练。”
他的同学曾北感叹:“能得到这么多名师的指导和关怀,可能是基克班人最大的幸运。因为这不仅是知识上的巨大收获,更是一种对事业的热爱,以及对科学的执着带给我们的震撼和思考。”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主任聂华桐教授说:“基础一班的翟辉和二班的齐梁潇都是对物理充满热情和爱好的学生。他们有很好的物理感和很强的数学推导能力,这是非常难得的。许多从国外来访的学者对他们都赞不绝口。与20世纪60年代我在哈佛大学读研究生时的两三年前的同学相比,翟田田和齐确实超越了他们。”
香港大学物理系系主任郑广生教授评价说,数理基础课的学生在国际会议上很活跃,英语很好,在学校的学术活动也很活跃,在学术报告中提问也很活跃。
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本。
强调因材施教,把拔尖人才的培养放在首位,这是数学物理基础课建立之初就确立的理念。试图关注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负责数理化基础课的尚仁成、熊家炯、阮东等老师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特别是大三学生选择专题研究班时,教师要指导每个学生选择导师,从学生的角度确定培养方案。这种对学生的点对点指导和苦心经营,让这些“科学峰登山队”的成员克服了很多外界的困难。
在老师和同学眼里,Kiko 01的邵华是物理界的“极客”。很多老师和同学都很佩服他对物理的坚持和他的物理天赋。尚仁成和阮东两位老师赞赏地说,“邵华自学了中学物理专业的重要课程‘四大力学’,对数学方程也有独到的解法,还发表了论文。他无一例外地被送到了数学和物理班。大三做专题研究的时候,他一个人计算微分几何和规范场论里的公式。”诺贝尔奖获得者费曼教授的著作在美国物理学界被称为“物理学的圣经”。很多人尝试用他的书做教材,但最终因为难度太大而放弃。费曼教授的《量子电动力学讲义》是一本很难读的书,但是邵华在大三的时候就推导出了书中所有的公式。
对物理有如此浓厚兴趣的邵华,喜欢自学,经常不上课。这种非常规的做法引起了许多人的不同意见。他的考试成绩平平。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学生,经过推荐,他去了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很适合邵华的发展,相信他以后会有所成就。”阮东老师说。
因材施教在学生选的专题研究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唐珂02的杨欢和跳级到唐珂01的周轶凡,都因为成绩优异,转到加州理工继续读本科。
从专题研究班步入科研之门
专题研究班从大三开始,为期三个学期,是数理基础课学生进行科研实践训练,进入科研大门的第一步。专题研究课是数学、物理基础课特有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综合和联想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师生之间的密切联系有利于学生向不同方向分流,因材施教。
基本做法是:在校内外聘请专门的研究班导师,由导师提出课题,列出所需文献,向学生公布。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报名选择题目和对应的导师。根据内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小组内定期汇报和交流课题的研究进展。第三个暑假,全班交流专题研究班的进展,要求每个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进展,以及自己对该课题在研究领域前沿的认识。
学生在选择专题研究课程方面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发现自己对所选导师的学科不感兴趣,也可以换导师。这种充分的自由使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寻找和确定自己的兴趣点,对于最终的导师和选题也确实是出于自己的兴趣。正是因为有了兴趣,学生在做专题研究课时才能尽快进入研究课题,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曾北是基础科学班98级学生。由于对量子力学中的对称性、量子信息和微分几何非常感兴趣,她在三年级时进入了特别研究班,并选择了清华的、北京大学的曾、中国科学院理论研究所的孙昌普教授作为导师。她的探索精神和科研能力得到了导师们的高度赞扬。本科期间与导师和其他合作者完成的5篇论文中,有4篇发表在SCI上。
翟辉三年级进了专题研究班。他跟随徐湛教授学习和研究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和量子力学中的数学方法,并在本科阶段完成了四篇论文。进入研究生阶段后,杨振宁先生选择他作为中国第一个亲自培养的博士生。两年多一点后,翟辉获得了博士学位。他是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基础班学生。
徐岑科是基础课99岁的学生。他从大三开始,从专题研究班的阶段就选择了理论物理方向。他不仅在数理主干课程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且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了研究生理论物理基础课程,打下了扎实的数理基础。2003年从伯克利大学毕业,出国。他到校后第一学期就参加了资格考试,成绩是全系第一。到美国几个月后,我和导师合作,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一篇在SCI上有影响的论文。
在一些交叉学科领域,数学和科学课的学生也表现得相当不错。基础课99岁的赵福同学,在经管学院专题研究课培训后,于2003年参加了全球最大投行之一摩根士丹利的招聘竞争。亚洲有300多名合格的申请者。经过非常严格的选拔,经过该行亚洲总部五位高层领导漫长而严格的面试,赵福终于成为公司唯一一位在亚洲招聘的成员。他们对赵福的评价是,他不仅有数理基础,还有经济金融的学习和研究训练,思维方式独特。
由于数理基础课的学生数理基础较好,思维活跃,入科较快。每学期都有很多教授积极希望学生去他们那里做专题研究课。近年来,许多学生被专题研究课程的导师推荐到国外大学的相关部门做专题研究课程、毕业论文或博士研究。比如98级的孙和马,被他们的生物学特别研究导师饶院士推荐到荷兰鹿特丹伊拉兹马斯大学做毕业论文,毕业后又被推荐到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攻读生物学博士学位。
专题研究班的小组交流和班级交流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相互了解不同学院和系的专题研究班的情况,还可以在学生中形成自发的、跨学科的学术讨论氛围。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组成一个小组,一人做一个讲座,然后深入讨论课题。这种自发的学术讨论,很多同学都很热情。基础班的研究讨论氛围也带动了很多物理系和数学系的同学加入进来。
良好的科研氛围和专题研究课独特的实践训练,使基础课的学生在科研的汪洋大海中自由驰骋,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例如,在天体物理中心就读的约40名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中,胡建(基础科学98)、林锦荣(基础科学98)、陈政(基础科学99)和另外两名研究生被称为“五虎上将”,他们每个人都发表了1-2篇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论文。林锦荣的研究工作也被《新科学家》杂志特别报道过。近两年来,他们在几次国际会议上非常活跃。据不完全统计,从2001到2004年,仅分流到物理方向的基础科学班学生发表SCI论文18篇,其中12篇发表在包括顶级期刊PRL在内的国际知名杂志上。15人在国际会议上发表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