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萍的画家

1976作品首次入选甘肃美展。

1979获省美展二等奖。

1984《人民英雄刘志丹》获甘肃省优秀美术奖1980至1984。

1986《我的家》获省美展一等奖。

1986年获中国美术馆、中国民间作家协会主办的全国风俗画大奖赛优秀奖,在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展出。

1987作品《山里人》获省美展二等奖。

同年,《论庆阳民间工艺的民间意识》一文在《中国民间工艺》上发表。

1989作品《迎新父母》获省美展二等奖。

同年获中国艺术节优秀组织工作奖。

1991在《中国民间工艺》发表论文《庆阳民间工艺浅谈》《古代铜镜的寓意》。

1992作品《黄土高坡》入选纪念《讲话》发表50周年全国美展,获省美展一等奖。

1993作品《陇东辽创节》获甘肃省委省政府颁发的首届敦煌文艺奖。

1996作品《安居乐业》获省美展二等奖,入选全国明星奖。

1997作品《山庄》入选第四届中国艺术节展览。

1999作品《冬磨坊》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获省美展一等奖。

2000年,作品《乡亲》获省群星奖。

同年,当选为甘肃省美术家协会理事。

同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

同年获甘肃省第三届敦煌文艺奖。

2001作品《秋》入选建党80周年全国美展,被广东省美术馆永久收藏。

2003年获甘肃省第四届敦煌文艺奖。

2007年,他的作品获得全国“金辉杯”金奖。

2009年作品参加《西方之恋》著名书画家邀请展。

同年,专辑在甘肃电视台《今日陇原》播出。

2010在甘肃《文远》杂志发表论文《谈北方石窟造像对人物画创作的启示》。

艺术风格

李一萍注重绘画语言的锤炼,致力于八大山人的模仿,从画面中体现出八大山人流畅、奇特、简单、概括、狂傲、开放的线条的灵感。他将书法的方法融入绘画中,大大提高了线条的质量和可读性。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有线长支撑。线条平淡刺鼻,阴阳失意,疾病温和。除了画面的表达内容,他线条的抽象美也进一步升华了他的绘画表达和内涵。

同时,李一萍先生人物画语言的独特之处还在于用墨的含蓄和用色的典雅质朴。由于他几十年来在意境和造型上的努力,以及笔墨技法的成熟和完善,作品中的人物有意识地进入一种新的笔墨图式,水墨的幻化符合书卷画面的需要。在人物服装背景的处理上,采用泼果法,使不同节奏的墨块具有形、色、空三重功能,在形式上给人一种抽象的视觉效果,使墨块超越具体,使画面充满能量。在色彩的应用上,采用简单辅助的主题浅色。化繁为简的色彩简约,突出水墨原始色彩变化的自然审美,让观画的人有一种纯粹的美感。

在人物画的研究和创作中,李一萍最深刻的体会是,人物画最关键的是刻画人物的思想、情感、精神、灵魂和神韵。只有从整体上对人物进行审美把握,确立人物在艺术中的地位,追求人物的价值,人物画才能生动传神。他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反复观察思考,通过情感的注入和体验,塑造了一个动态完整的艺术形象。作品如《阳光下》、《我家三口人》、《休息》等。反映了农民在党的惠民政策感召下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恰到好处地刻画了陇东人淳朴、朴实、淳朴、善良的性格。《信天游》描写的是一个叫羊脚的放羊汉,赶着一群羊,对着群山对信天游大吼大叫。作品自然流畅,用墨洒脱,人物动态逼真,形神兼备,表现了陇东人乐观、无忧无虑、坚韧不拔的生活情怀。他的人物画创作灵活自由,通过线的力度、直度、长短、粗细、明暗、虚实、转折的变化,表现人物的造型、肌理、气势,形成完整的形象。在造型技法上,强调笔法与墨法的紧密联系。笔墨淡,老而辣,阴阳顿挫,点点浓淡,光活泼强,墨色丰富。因为李一萍的新意,笔墨,弯弯曲曲的山道,土墙环绕的院落,饱经风霜的窑洞,在山路上低头的动物精神,黄土高原上人们特有的舒适与自由,都在他的作品中描绘得淋漓尽致。

艺术简历

当李一萍还是学生的时候,他就和古老而神奇的绘画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早在初中的时候,他就用线条来描述自己对人物、花鸟虫鱼的感知和理解。1970年底入伍后,在军营里用彩笔画可爱的战友。65438年至0974年,他带着理想从黄土高坡进入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梦想成为一名画家,将陇东生动的人物、民俗、山川、自然景观描绘到自己的书画作品中。

1976毕业后,李一萍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学习和研究版画和中国画的讨论和创作。他早期的版画作品,如《春风》、《我的家》等,追求形象生动,可以清晰地展现他当时版画的面貌。在新时期,李一萍开始以新的艺术眼光和情感体验黄土地的变迁,并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词汇。于是,他深入龙洞村汲取养分,收集了大量流传于民间的香囊、剪纸、雕塑、刺绣等素材,以及许多龙洞民俗。经过多次研究和讨论,他的作品主题得到了深化。这位为绘画真谛奋斗了20多年的版画探索者,终于形成了端庄清新淡雅的表现风格。比如田园风用对称、排列、抽象的人物、黑白大剪影,使民间婚俗有声有形,魅力无穷。《陇东辽碧节》《黄土高坡》等作品以黑底白字雕刻,清晰地表现出火与夜的明暗对比强烈,刀法粗犷,带有一些古老而神秘的色彩。他的许多版画反复表现了一望无际的黄土塬,刀斧凿刻的山势陡坡,浓重的黄色调,斑驳龟裂的土壤,表现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陇东人不断与之抗争的精神面貌。

20世纪90年代末,李一萍潜心研究和创作人物画,实现了李可染先生“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创造性学习方法。从前人的作品入手,对顾恺之、董其昌、八大山人等人的唐宋传世名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从未停止努力学习,牢记杨国光、窦建民、娄溥仪等老师的谆谆教诲,不畏作画寂寞,废笔埋坟,认真钻研人物画。他还对当代人物画作品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研究。特别是在高级国画班学习期间,得到了杜滋龄、赵华生、杨德树、甘长林、贾广健、吴长江、霍春阳等全国著名人物画家的教导和指导,得到了杜滋龄先生的赏识和重视,对其画风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一个

几十年的艺术磨砺和生活的艰辛造就了李一萍豪放的生活个性,率真凝练的绘画风格,人格与绘画达到了和谐统一。平日里,无论如何对待工作、生活和艺术创作,还是对待上级、同事、朋友,他都毫不掩饰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他的情绪的宣泄和流露,既不失艺术家的风骨,又不失东汉的豪爽大气。给他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单纯、率真、豪爽、幽默、和谐、平易近人。看他的画,笔法简洁凝练,笔墨润泽丰润,色彩淡雅,造型奇准,人物清新传神,风格独特,意境幽雅,真是如画,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张明宝

其次,

我喜欢读李一萍的新人物画。

东晋画家顾恺之曾说:人是最难画的。也就是说,中国画有三种:山水、花鸟、人物,而人物画是最难的。因为山水画要创造意境,花鸟画追求趣味,人物画强调传神。一个画家要把自己生活中感受和思考的人物塑造成笔墨,塑造出有韵味的艺术形象,真的很不容易。

今年8月底,庆阳画院成功举办了首届院画家及院聘画家作品展。画家李一萍携六幅作品参展,这是他从中国美术家协会培训中心中国画高级研修班毕业后,第一次在公众面前展示他的新人物画。这些作品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从人物精神面貌的描写,笔墨语言的探索,人物心灵的沟通,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都给人以惊喜。李一萍曾得到杜滋龄、赵华生、杨德树、甘长林、贾广健、吴长江、霍春阳等当代著名画家的亲自指导,并受到杜滋龄先生的特别赏识和重视。杜先生多次深入藏区,对描绘甘南藏民生活的肖像画十分喜爱。他立即表示,他将让李一萍在他的工作室学习,不需要考试。在导师们的悉心教导和培训中心浓厚的学习氛围的影响下,李一萍满怀激情地投入到人物画的学习中。通过近两个月的学习和创作实践,他的人物画有了越来越大的变化。

人物画最重要的是刻画人物的思想、情感、精神和灵魂。从美学上把握人物的整体,确立人在艺术中的地位,追求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是人物画的首要任务,也是最困难的任务。要解决这个问题,前提是画家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也要求画家反复观察、思考、集中、构思;要求画家反复琢磨对象的思想和情感;要求画家在精神上与表现对象沟通、交流、交融。画家的情感注入,通过“思妙”的艺术体验,创造出生动、感人、完美的艺术形象。我们可以从《阳光下》、《一家三口》等作品中体会到农民对党的惠民政策下勤劳致富的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恰如其分地刻画出陇东人淳朴、淳朴、淳朴、善良的性格。在表现过程中,画家不图解政治概念,也不演绎政策口号,也不单纯依靠角色的说教和动作,而是通过冷静的动作和安详快乐的表情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体现了画家对人物画更高的审美追求。

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要投入笔墨,用中国画特有的艺术语言表现出来。如何用准确恰当的艺术语言表现生动的艺术形象,是人物画要突破的又一难题。我们从画家的作品中感受到李一萍对“线”的审美探索和追求。“线”是中国画的基本语言,其表现力在历代画家的创作中得到了高度发展。一个完整生动的形象必须是“形、质、动”的有机结合。线条的作用除了准确表达物体的结构外,还在于充分表达物体的“质感”和“运动”。一条线要同时表达“形、质、动”的综合效果。在人物画创作中,李一萍先生十分注重线条的书写,强调书法用笔,通过线条的力度、直度、长短、粗细、明暗、虚实、转折等变化,表现人物造型、肌理、气势之间的复杂关系,形成完整的形象。在造型技法上,我们强调笔墨,把笔法和笔墨紧密联系起来。在笔法的变化上,我们用线、刷、点、染等笔法来表现有骨有肉的艺术形象。正是有了观念和笔墨的创新,李一萍的人物画给人以新的美感。

人物画的创作对人物造型能力的要求很高,既要有工笔,又要有传神的形象。李一萍在创作实践中认识到,素描是为创作收集影像资料的重要手段,是创作实践的一部分,是认识生活的过程,是联系生活与创作的纽带。钢琴老师,丫头头,华池大脚怪都是他写的作品。从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他敏锐观察生活、捕捉物体特征和记录生活真相的能力,也可以看出他强烈的视觉记忆和大胆的用笔。

——王毅

第三

李一萍出生在陇东。陇东位于黄裳高原的核心。山高皇帝远,但民风淳朴。这里的人们慷慨、善良、好客。这个地方远离文化中心,文化信息少,交通不便,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少,比较落后。但这里的农耕文化博大精深,较少受世俗名利和潮流的影响,创作中较少受外界影响的干扰。可能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他笔下的陇东人物,无论是妻子、老人、姑娘媳妇,还是男女娃娃,都是土生土长,健壮健康,朝气蓬勃,给人一种淳朴亲切的感觉。

绘画是李一萍追求的精神境界。显示了他的主观精神和人格魅力。绘画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生产,更是他自我文化心理意识的反映,不仅仅是一件作品的完善,更是他人格的自我完善。艺术无止境,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永无止境,人格的培养上永无止境。李一萍将努力实现灵魂与追求的完美结合,为达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而不懈努力。

——王益,陇陇人,出生在传说中有黄帝遗迹的土地,靠近陕北。知命之年后,转身拾起生命中的轻羽。久而久之,我感觉自己也会有一些古人那样的人生感叹。我作品中的人物,无论是带着历史的尘埃,沐浴着藏区的阳光,还是散发着陇东的韵味,有远有近,有老有少,都是我的家人,我的父母,我的朋友的身影。正是因为他们与我的气质和我的追求相契合,所以我向往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他们,进而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小涂鸦,趣味十足,用线条描述对人、花、鸟、鱼、虫的理解;我带着笔参军,伴随着我的青春,军营里最值得关注的是我的战友;就读于西北师范大学,努力学习,从未间断。至今,我还记得杨国光、窦建民、楼博一等老师的谆谆教导。画一幅画很孤独,很难刻画人物和个人的修行。博采众长,有幸得到、、赵华生、张、杨德树等著名人物画家的指导。50年后,我知道了我和“人”的爱情。扫把白震认为自己可以在“为所欲为”之前认真回味和自省,不会辜负郁郁葱葱的画坛,繁荣昌盛。

——李一萍浅谈北石窟寺雕塑艺术对人物画创作的启示。

文/李一萍

传统与当下相连,脐带继承传统才能发展。经过八九十年代艺术界的潮起潮落,潮落了,人们也有了共识。从时代的角度观察历史文化积淀对艺术创作的滋养和借鉴意义重大。本文就北方石窟寺雕塑艺术对中国人物画创作的启蒙谈一点自己的体会,求教于同仁。

第一,北方石窟寺造像的艺术风格

甘肃四大石窟之一的北石窟寺,是历史文化瑰宝,是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佛教圣地,北石窟寺始建于北魏永平年间(公元509年)。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的扩张,形成陇东最大的佛教圣地。北方石窟寺的造像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宗教信仰、经典风尚有直接关系。石窟造像具有明显的时代风格。同时,由于地处陇东,也强烈地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这让我们想到了秦陵的兵马俑,兵马俑的面部特征与陕西、甘肃等古代秦人非常相似。

具有大时代风格的北方石窟寺代表石窟有北魏165窟,北周24窟,唐代171窟,210窟,32窟,257窟。其中165窟最具代表性,是北方石窟寺中发现最早、规模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石窟。洞穴的整体设计充分体现了“地球人”的和谐思想,一个洞穴就是一个佛教世界。人在佛主宰的天堂。建造洞穴的工匠将佛教的世界融入他们的理解中,他们对理想的追求体现在佛教的天堂里。在他们的心目中,佛和人一样住在大帐篷里,普通人住在小帐篷里,守穴的模式是北方民族和黄土高原洞穴混合造型的产物。挺拔、浑厚、苍劲是石窟造像的显著特点。挺拔硬朗,用写意展现阳刚雄健的精神气质。

随着唐代石窟艺术的发展,基本木摆脱了魏晋南北朝以来宗教的神秘色彩,呈现出世俗化的特征。从洞穴造型到雕塑,都有着与以往完全不同的表现,特点是更加简洁明了,形式多样;雕像在丰富和力量、典雅和高雅、自由和活泼方面更加美丽,体现了时代的时尚和艺术风格。

通过以上的描述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北石窟雕塑艺术有其明显的艺术特点:第一,作为佛教艺术,石窟艺术反映了佛教思想发生的过程,它所塑造的佛、菩萨、弟子、力士、佛仆等艺术形象都来源于人类生活的形象,是对人类生活的高度提炼和概括,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第二,就石窟造像的内容而言,它们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教服务的,但都反映了当时历史时期各阶层人民的社会形态和生活场景,也反映了各阶层人民的精神追求和期待。第三,创作这些艺术品的工匠长期生活在民间,体验和观察民情和社会的方方面面。他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感情以及对佛教的虔诚,运用各种雕刻艺术和表现手法,突破一些宗教戒律,大胆接受一切能提高表现能力的艺术手法,创作了许多造型简洁生动、技法总结提炼、光芒四射、浓郁血性的作品。第四,北方石窟整体规模宏大宏伟,但内容丰富,轻重缓急分明。第五,北方石窟造像吸收了印度、鲜卑、蒙古等民族的文化传统,浑然一体,是中华民族大融合进程的形象纪录片。这一切为我们提供了中国画特别是人物画创作的丰富养料,对我们学习、欣赏、继承和发展人物画具有重要意义。

二、北方石窟寺造像对人物画创作的启示。

中国画的人物画,如何运用笔墨造型达到传神的形式,创造完美的艺术。

意象,让观者感受、思考、满足,让笔墨意象成为与人的灵魂沟通的艺术形象,是每个人物画家一生都需要解决的问题。

l、中国人物画如何体现时代精神,我们认为要着重反映和描绘当代人的真实生活,必须反映这一代人的情操和道德品质,反映当代人的精神追求和审美向往。社会在进步,主流是向上的。在人物画创作过程中,要精心发掘能够真正代表和体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面貌的题材,在作品中体现当代人的追求和向往。

2.中国画的人物画难度极大,因为人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东西,必须反复观察、思考、集中、传达思想,才能塑造出生动完美的艺术形象。北方石窟的造像虽然以佛、乔萨、弟子、力士为主,但人物绝不是一模一样的,概念上的。每一尊雕像都栩栩如生,极具个性,呼之欲出。这一切都来自于雕塑家对生活的真实感受。所以,生活的积累对于人物画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素描对锻炼敏锐观察记录生活的能力和大胆用笔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是学习中国画的重要手段。

3.任何中国画的艺术形象,都要投入笔墨。如何用中国特有的绘画工具和材料表现出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是每个中国人物画画家一生都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北方石窟的雕塑虽然与人物画中的笔墨有很大不同,但在艺术语言的追求上却有相通之处。他们对雕塑语言的运用与我们对笔墨技法的追求是一致的。

4.学习北窟工匠的宗教虔诚。包括北方石窟寺在内的所有石窟艺术珍品,都是工匠们通过辛勤的劳动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创造出来的。很难想象在北洞寺恶劣的生活条件和艰难的创作环境下,工匠们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和艺术劳动。一些工匠毕生致力于石窟艺术的创作,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这种对艺术事业的执着,在当今社会依然值得称道。我们应该从这些历史文化瑰宝中汲取的不仅是技术营养,更是精神营养。本词条中所有图片均为李一萍国画,请点击放大欣赏。要欣赏更多李一萍的精彩画作,请点击下面的图集。(本条目由康、李青等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