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简介

工程概述

《呼兰河传》写于1942年,那是抗日战争中最艰难的阶段,这让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思念家乡和童年,于是她以家乡和童年生活为背景写了这部小说。在艺术形式上独树一帜:虽然写人物,但没有主角;虽然也讲故事,但是没有主轴;这本书的七个章节虽然可以是独立的,但它们是一个整体。这位作家以其娴熟的记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和轻重相间的写作风格,创造了她“记忆式”的杰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它是一首叙事诗,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水画,一串串悲歌。”

摘要

这是一个偏僻而热闹的小镇。城市主干道上有一个“大泥坑”。经常会淹死一些骡子、马、小孩,但是居民都在看,没有人出来整治。有人说要把墙拆了,有人说要种树,但没人说要填,虽然填这个洞不难。

小镇举行盛大仪式的那天,人们跳舞、唱秧歌、放河灯、看野太子戏、看庙会,热闹非凡。

我爷爷快七十岁了。他是一个善良温和的老人。家里只有爷爷最关心我。因此,我从不把他一天到晚留在门外。他经常教我读诗,带我去后花园玩。走不动的时候,爷爷抱抱我,我走来走去。爷爷拉着我,祖孙相伴,幸福无穷。

我们有几个邻居,西边一个破旧的小屋租给了一个喂猪的;还有一个草房租给了一个粉厂。他们经常一边晒粉一边唱歌,过着非常幸福的生活。还有一个摇摇欲坠的住在厢房里;粉磨旁边的小厢房里也有胡氏一家赶着大车。胡家有一个小童养媳——小团圆的媳妇。她是一个12岁的女孩,整天乐呵呵的,但是胡佳想给她吓一跳,总是无缘无故的打她,邻居也支持胡佳的行为,说应该的。胡家越打越凶,时间越打越长,小团圆的媳妇被折磨得生病了。胡夫的家人听了跳神的人的话,决定用开水给小团圆的媳妇洗澡。洗澡的时候,很多人过来看热闹,却看到她被开水烫了三次,几天后终于死了。

我有个亲戚,二叔,是个老光棍,脾气很古怪。他的同事不爱说话,却喜欢和石头、麻雀、黄狗聊天。据我爷爷说,三十年前有两个叔叔来过我家。日俄战争期间,多亏我叔叔在场,我保住了房子。他最怕被称为“最后一个”。只要听到有人这样骂他,我就会泪流满面。

人们称拉磨的邻居为“磨官冯歪嘴子”。他不仅会拉磨,还会做年糕。有一次,我去磨坊买年糕,看见里面的炕上躺着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原来,冯歪嘴是有家室的,那个女人就是同院老王家的大姑娘王姐。但冯歪嘴子的幸福生活,却被邻居们羡慕嫉妒恨。大家都说王姐不好,谣言层出不穷。冯歪嘴子遭受了人们的冷嘲热讽。两三年后,王姐生完二胎难产去世。冯的嘴里常常噙满泪水,但当他看到大儿子已经能拉一头驴喝水,小儿子还会拍手大笑时,他就不再绝望了。在他的儿子身上,他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相关评论

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的代表作。他通过回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旧中国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很多研究者的作品所透露出的“孤独、抑郁”的感受,其实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

当然,最重要的是这部作品独特的艺术个性。茅盾对此有整体把握,堪称精准。

“但我认为它更好,也更有意义,因为它不完全像一本自传。而且,我们也可以说,重点不在于《呼兰河传》不像严格意义上的小说,而在于它之外还有别的东西——比小说更吸引人的东西:它是一首叙事诗,是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水画,是一串悲伤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刚开始读的时候感觉很轻松,但是越往下心里会越来越沉重。不过,美还是有的,哪怕有点病态,还是要让你眼花缭乱。”(论萧红《呼兰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