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彭、刘伯承和粟裕,谁的军事能力更强?

这些人没有太大区别。因为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战区,接到的命令不同,战区的重要性不同,中央对他们的重视程度也不同。

当然,这些男人的性格不同。由于这些原因,指挥作战的方法和各自的战果都有一些差异,但仅凭这些差异是无法确定这些高级将领的指挥水平的。这些人物在指挥战争的艺术上各有千秋,对战争的贡献也各有千秋。

扩展数据?

彭指挥作战的特点是无所畏惧,英勇顽强,善于灵活指挥,避实就虚,以少胜多。这与彭诚实坦率的性格和急性子有很大关系。

这种性格往往容易在竞选结束时造成大起大落。比如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大获全胜后,第三次战役越过三八线南下进攻,导致战线过长,补给不利,进攻能力不足。由于这些原因,志愿军在第四次和第五次战役中损失很大。

志愿军180师几乎全军覆没,就发生在第五次战斗中。根据后来的信息,这与中央的盲目乐观和错误决策有直接关系。但彭作为前线最高指挥员,对没有准确判断形势或据实据理力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林彪指挥作战的特点是精打细算,精妙绝伦,机智灵活,善于总结,但也有过于谨慎的缺点。林彪很少直接到前线指挥作战,但他对战场和部队的认识非常准确。在东北的整个逗留期间,他都待在哈尔滨以南的不起眼的小城市双城。

战略决战辽沈战役攻打锦州时才上前线视察。林彪在东北指挥作战的过程中,经常直接指挥到师一级,战机非常准。这就是为什么四大领域那么多厉害的将军都佩服林彪。但林彪过于谨慎的个性,很可能导致战机损失,战役进展缓慢。

比如辽沈战役攻锦州前,林彪看到葫芦岛国民党东进兵团增加了四个师。他有句名言“我只准备了一桌饭,却来了两桌客人”,意思是他挡不住敌人东移兵团的进攻,想临阵退缩。

3.刘伯承指挥作战的特点是服从性好,性格温和,指挥准确,战机控制出色。刘伯承的服从精神是好的,从他跃进大别山就可以看出来。“千里跃进大别山”决策的战略优势现在不容易验证,但对刘的部队来说是一场大灾难,但刘伯承坚决执行。

刘伯承的这种性格,可能是一些二野将领不愿意直接在他们手下作战的主要原因。最明显的表现之一就是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的著名中共党员陈赓。陈赓名义上是第二野战军的一员,实际上是在刘伯承的直接指挥下短时间作战。只有45年的“上党战役”和49年的“渡江战役”举行了两次。上党战役后,陈赓直接奔赴豫西,成为著名的“谢忱军”。

渡江战役后,一直在赣、粤、桂、滇独立作战,没有随刘伯承第二野战军主力从湖南进入西南。但陈赓的部队一直是刘伯承第二野战军中最强的。抗战胜利之初,他的四个纵队有四个旅。

作为战略指挥的军事主将,刘伯承在淮海战役中没有被中央要求担任总前委书记,而是安排邓小平担任这一职务。解放后,刘伯承没有继续担任重要的军事职务,而是去做军事教育,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刘的性格确实有软弱的一面。

4.粟裕的作战指挥风格在某些方面与林彪相似,只是粟裕可能更大胆,战略眼光更强。也就是说,苏羽在某些方面可能比林彪强。

这从1947时代,敌强我弱,他敢于深入虎穴,把国民党警卫第74师这样的强敌斩断在敌人密林中予以歼灭就可见一斑。

而且,在1948年中期,粟裕作为华东野战军副军长,向中央提出了发动淮海战役的天才建议。这种现象在林彪身上也很少见。粟裕在个人性格上也和林彪有一些相似之处,就是敢于违抗命令。

粟裕两次大打出手的第一次,是在1948年初,他反抗中央命令,以不少于三个纵队十万人的主力渡江,从根据地向长江以南发展。如果苏羽执行了这个命令,

或许是又一次灾难性的“跃上千里大别山”作战行动。但粟裕没有执行,而是多次向中央说明情况,最后中央同意了粟裕的意见。

第二次抗命是淮海战役前,中央要调陈毅到第二野战军当副军长,要年轻力壮的粟裕接任有力的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这次苏羽不服从的原因不是谦虚,而是因为散叶有不少高级将领的资历与苏羽相当,甚至比苏羽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