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企业丢弃「非985」学生简历?
近年来,类似的“学历歧视”现象频频出现。那些拿着普通高校毕业证的学生,即使努力学习四年,成绩优异,在招聘场上依然处处碰壁。不仅不能敲大公司的门,连小公司都不欢迎。不知从何时起,招聘圈就形成了这样的“潜规则”:招人要先看“镀金纸”,必要时看“三代”(本科、硕士、博士),仿佛“血统越高贵,能力越强”。
一个公司的选人用人关系到它的发展潜力和潜力,一定要慎重。或许从概率上讲,名校生的整体素质会更高,未来成长为优秀人才的可能性更大,但这只是基于“可能性”的一个笼统判断。毕竟选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人,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公司的效率,这需要落在活着的个人身上。普通高校有很多聪明勤奋、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也有“985”院校的人,他们愚昧无知,每天得过且过。“唯学历论”的本质谬误在于仅以一次考试的成败来判断一个人的优劣,以一种笼统模糊的印象来评价具体而微妙的个人能力,这在逻辑和事实上都经不起推敲。如果再深入一点,这种做法本质上只是一些用人单位省事省心的“偷懒方式”。
学历不等于能力,选人才不等于选学历。当年,蔡元培主政北京大学时,曾聘请24岁的高中毕业生梁漱溟担任北京大学印度哲学讲座教授,26岁的中学辍学生刘半农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在国内顶尖大学的“学霸”和“学神”面前,这些“低学历者”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北大也收获了两位顶尖高手。放眼当下,那些活跃在社会上的优秀人士中,不乏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但最后都成为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事实表明,评价人才最重要的是看综合素质而不是一张文凭。
今天,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速度。有研究机构指出,一年不学习,你所有的知识都会贬值80%。学校是光鲜亮丽还是略显弱小,只代表过去四年或者过去十年的学习经历。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如果一个人能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有良好的自学能力,即使此刻他的简历没有那么漂亮,也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明白了这个道理,有些招聘者还抱着“文凭思维”不放,不就是刻舟求剑吗?
其实这种现象很难避免。作为公司,肯定是想招优秀的人才,但是投的简历很多,HR也经常这样剪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