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华脾胃病大师。

◆幼时受家人教导,23岁在豫西乡村挂壶,为老乡做德医。

擅长治疗内科杂病,在治疗急性发热感染性疾病方面尤为突出。

◆他在临床上特别重视脾胃,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脾胃学说,对于当今突出的脾胃病,任重而道远。

从乡村医生到中医大师

在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馆门口,迎面墙上一块红木大横匾,上面镌刻着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凡大医,必安神,无欲无求,先显大悲……”古老的医德规范与刚健朴实的字体相映成趣,书写者“医源丰富,勤于一生。

河南中医学院院长、教授李振华是一个高个子男人,有一张明亮的脸和一双和善的眼睛。在中医堂李振华教授的工作室里,李老朴实亲切的话语让一位初诊的抑郁症患者破涕为笑,坐在他身边的弟子和学生在他温柔抑扬顿挫的讲解中若有所思地点着头。这位在中医教学、临床、科研领域辛勤耕耘了60多年的老人,依然以饱满的热情和严谨的学风坚守在中医传承的第一线。

从乡村医生到中医大师

他年纪轻轻就被家人教育,白天帮父亲救国,晚上学习经典;23岁吊锅村,名党;他在中医进修班的学习和教学中大显身手;60年来,他从一名乡村医生成为了一名中医大师。

李振华,1924,豫西洛宁县人。这里是“河洛文化”的发源地,悠久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众多名医。他的父亲李敬堂是豫西名医,擅长治疗外感发热和内伤。李振华是闻着药的香味长大的。他一边在私塾读书,一边帮父亲在父亲的“广济堂”拿药。父亲高尚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让他印象深刻,印象深刻。

1940年,豫西发生旱灾、饥荒和霍乱疫情。正在读高中的李振华遵照父亲的命令辍学回家学医。父亲教导李振华“以真善美为本,济世成德”,并在每日门诊后,特别是晚上,有计划地向他传授中医经典,医、文并重。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叶、等《等温病》著作的系统学习,为他奠定了坚实的中医基础。李振华说:“这项研究对我的生活非常重要。后来我通过学习哲学,特别是唯物辩证法,更多地了解了中医经典,为以后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打下了基础。”

“跟父亲学医主要分几个阶段:待诊、试诊、试方、独立诊断方。”起初,李振华看着父亲的急切心情,一年后开始了试验。他的聪明勤奋和父亲的言传身教使他进步神速。有一次,李振华给一位妇女看病,在摸了她的脉搏后,她把它断成了细而软的脉搏。我父亲非常高兴。后来,当李振华能够准确判断罕见的毒脉和各种复杂的舌像时,他的父亲开始在处方中训练他。

23岁的李振华吊锅村开始独立诊断。他经常步行出诊或骑驴给急诊病人送药。1950,李振华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获得了中医执业许可证。1953年,县人民医院成立,李振华成为唯一的中医。

李振华医学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在65438年至0954年期间就读于洛阳中医进修班。他系统地学习了生理学、解剖学等知识。在学习经验交流会上,他长达两个小时的脾胃生理病理及用药经验的演讲,因其概念清晰、重点突出、临床实用性强,引起了同学和老师的关注,于是留下他当专职老师。65438年至0956年,全国大力开展西医学中医活动,他被评为河南省唯一的西医模范教师。

1957期间,河南省部分地区发生流行性乙型脑炎。他大胆运用中医抢救多名危重病人,及时总结经验,发表论文和专著,敢于直言在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下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疗效。这些出色的表现让他“出名”了,很快他就被调到了省卫生厅中医科。河南中医学院院长了解了李振华的才能,并“交换”了李振华。此后历任河南中医学院中医教研室主任、附属医院医学教育处主任、附属医院副院长、中医科副主任、学院副院长、院长。李振华从一名乡村医生成长为著名的中医专家、国医大师,是基于他勤奋、踏实、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和不懈的创新精神,高尚正直的人格和坦率豁达的性格。“五言真经”

练“真本事”治外伤内伤

恪守“学在勤,知在行”的座右铭和“五字真经”之道,使他在中医的道路上屡攀高峰。

李振华热情又健谈。和他聊天就像看百科全书。中医经典,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漫长岁月中的治病故事,都在他温柔的乡音中慢慢展露。

1956年底至次年年初,河南洛阳发生流脑。他和医疗队的成员冒着大雪去营救他们。一名32岁女性患者出现脑膜炎、高热、昏迷和抽搐,病情严重。李振华果断停用阿司匹林和中药辛温解表药,改用清热解毒、熄风透窍的银翘散和白虎汤,并加用安宫牛黄丸。第二天下午,病人醒了。李振华治疗了14名患者,全部治愈。此后,李振华先后治愈了近百例流脑,及时控制了豫西地区的疫情。中医药对流脑的疗效和李振华的医疗技术在当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省卫生厅和省防疫站及时召开现场会,介绍李振华的经验。他的论文发表在《新中医》和《中医杂志》以及专著上,他治疗流脑的经验得到了很大的推广。

1970年夏秋季,河南省蔚县流行乙型脑炎。李振华正和学院一起准备撤离。他带领医疗队走进一家病人集中的药店大厅,只听到哭声。一位19岁深度昏迷的老人,服用李振华开的清瘟败毒饮和安宫牛黄丸后,第3天清醒,第5天能进食,7天后能挽臂行走。其余患者在他们的治疗下也有所好转,几天前还在哭泣的大厅里出现了笑容。农民们千恩万谢,称他为“小仙女!”"

此后,李振华和他的医疗队治疗了132名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治愈率为92.7%。对于25个有偏瘫等症状的孩子,他用针灸和药物全部治愈。这项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末获得了河南省的重大科学技术奖。

李振华很有名!除了讲课讲得好,他治病的名声更好。谈起这些往事,他简单地说:“我没上过大学,起点低,应该比别人更勤奋。”从小到大,很多年都比别人睡得晚,起得早,想多读书。"

除了传家宝,李振华半个多世纪以来主要靠自学学医。“学在勤,知在行”是他的人生座右铭。

中青年时在洛阳教书,李振华虚心向有着深厚针灸功底的同事学习,使他在日后用针灸结合方药治愈了大量常见病和疑难杂症;曾陪老中医秦伯未在豫讲学,得知秦伯未用仲景炙甘草汤治疗早搏用桂枝。他向病人要了方子,得知了石金模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宝贵经验。他重视民间单方,不耻下问,虚心收集并组合有效方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一次婚宴上,两个阿姨误服了火碱,导致食道黏膜溃烂变窄。医院要做手术,两个嫂子死活不肯。李振华选择了滋阴清热、活血通络。分别服用13和21后,钡餐显示食管黏膜和收缩功能正常。

说起这些典型案例,李振华的学生、徒弟、传承人由衷地佩服。他们不仅从医案中学习老师的思维方式、学术经验、用药规律,还牢记老师治学的“五字真言”:勤、行、精、博、悟。老师们靠着《五字真经》,在中医的道路上不断攀登高峰。爱心感动了无数患者。

他治疗外感发热见解深刻,用药精准;他重视脾胃,理论系统,疗效显著;他充满热情,帮助穷人,是一个伟大的医生。

“大医必是大儒”。李振华出生在一所医学院,他一生勤奋学习,知识渊博,医术高超。后来虽然承担了教学和管理工作,但一直没有离开过诊所。其临床诊断详实,辨证准确,用药灵活,常导致沉沦。

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感冒和麻疹等外源性发热是急性和危险的。李振华分阶段治疗,经常把人从鬼门关里救出来。2003年非典期间,他不顾八十多岁,关注该病的疫情,并根据毕生治疗温病的经验,为中医药防治非典出谋划策。2004年,参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中医药专家对禽流感的防治进行了规划,并提出了重要建议。

他继承了各家的脾胃思想,倡导董源“百病皆因脾胃内伤”和“善于治病者,只宜调理脾胃”的理论,在临床上注重保护脾胃,形成了重视脾胃治病的学术思想。主编《中国传统脾与口腔医学》,承担多项国家和河南省重点科技项目,获得多项重大科技成果进步奖。在承担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临床与实验研究”项目中,强调脾胃病诊治中肝脾关系,提出“因虚生虚,实虚生虚,虚实相间”的病机理论和“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的治疗原则。据此建立了香砂温中汤、沙参养胃汤,有效率98.7%,治愈率32%。该研究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南省教委科技成果一等奖。在近20年对1000多例患者的治疗和随访过程中,发现坚持服药的患者无一例转为胃癌,纠正了国外资料对该病为“癌前病变”和“胃黏膜不可逆修复”的记载。

他提出“脾虚无实,胃实有余;脾虚就是气虚,甚至阳虚,脾不阴虚,胃阴虚;治脾胃必与肝息息相关;治脾胃,治胃也必须治脾,脾胃病不能单治;胃阴不足的治疗宜清淡甘甜。这一脾胃病学术思想具有创新性,并有效地指导了临床实践。

温阳扶正法是他临床治疗的基本方法,如重视心阳以救病人于死地,重视脾阳以除慢性病。此外,他还运用中医理论分析治疗疑难杂症,如罕见中暑、周期性瘫痪、脑震荡后遗症等。

“伟大的医生必须有伟大的美德”。李振华通常很和蔼,总是面带微笑,他对学生和病人有一颗爱心。多年来,许多病人来到李振华接受治疗,一些病人找到了他们的家。李振华和他的妻子张总是笑容满面地接待他们。辛勤劳动带来桃李芬芳

“学好中医,要做到三个环节,文科、医科、哲学。只有具有深厚的艺术和哲学才能深刻理解中医理论,指导实践,成为名医。”他的中医教育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李振华是一位优秀的中医教育家。从教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了大批中医药人才。

当院长时,他亲自讲授中医内科学,认真备课,一丝不苟。学生们都爱听他讲课,不仅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而且引经据典的同时穿插了他丰富的临床经验,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他的临床教学严谨,学生们肃然起敬。郭教授是第二位硕士研究生,现为河南省名老中医。她说,她的老师喜欢学生提问,对她的学习要求很严格,但对她的生活照顾得很好。

他治疗妇女功能性子宫出血,益气健脾止血方中加米醋,每六次即可止血。这些对吸毒的独特体验和理解,他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他的学生说,向老师学习不仅学到了知识,开阔了思维,也升华了人格。在采访李振华的火车上,记者收到了远在广东省中医院的徒弟华荣发来的短信,表达了对老师的敬意和感谢。师徒之情,深厚而真实。

从1979开始招收研究生,指导脾胃专业研究生10人,其中学术继承人2人,优秀生10多人。他们传承了老师的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有的成为新一代名医,有的成为优秀的中医领导干部,有的在国外行医,成为传播中医文化的使者。

1980后,李振华任河南中医学院副院长兼院长时,管理周到,措施落实,展现了领导能力。他强调教学必须突出中医特色。听了他讲座的79岁的学生们清楚地记得老院长的那句话:“背一个五苓汤,不如背10个英语单词”。他们当时不理解甚至抵触,后来才明白其中的深意。他邀请董建华、邓铁涛等名医作学术报告,开阔师生视野,促进人才培养。他为中医教材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65438-0982任卫生部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编委会委员,合编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医内科学第五版教材及教学参考。65438-0986年担任中南五省合编的八本中医教材的副主编。

2004年6月至2004年2月,李振华带领课题组承担了“十五”国家重点科技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经验研究”,并于2007年被授予“河南省中医药科技成果一等奖”。这位国医大师的医德、学术思想和临床精髓正在代代相传。以振兴中医药为己任

他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为中医的发展出谋划策,四处奔走呐喊。他重视人文修养,兴趣广泛,多才多艺。

1982期间,在衡阳会议上,李振华提出中南五省五所中医院校每年轮流召开教学和管理经验交流会。他还创造性地与这些机构合作,开展了中南五省中医院校毕业生统考和交换生毕业实习,在当年产生了很大影响。

李振华在各种场合为中医事业奔走呼号。65438年至0980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科技大会上,他呼吁解决中医后继乏人的问题,并写了内参报告,引起了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重视。之后,河南出台了一系列培养中医队伍的政策,比如招收中医子弟当徒弟,在全省“赤脚医生”中选拔培养中医。现在,这些人已经成为中医的中坚力量。

1991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在中医药代表讨论政府工作的报告会上,他第一次提出修改“中西医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得到了大家的赞同,于是集体写了提案。后来《政府工作报告》把这句话改成了“要把中西医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1991年以来,李振华、邓铁涛等许多老中医多次上书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发展中医事业。他就是这样以振兴中医为己任,投身中医事业的。

李振华是一位著名的医生。他重视人文修养,兴趣广泛,多才多艺。他演奏的二胡旋律优美婉转,令人心潮澎湃;他的书法苍劲质朴,深邃有力,需求者众多。

李振华虽然老了,但除了讲经典、整理资料、写作之外,仍坚持每周到诊所授课两三次。一说起中医,他还是很激动,很自信。他的内心充满了对中医事业的热情,渴望看到更多的名中医涌现出来。

李振华在《八十情怀》中写道“六十岁挂壶为天职,愿天下生而健”。这是一代大师的自画像,也是他的胸怀和渴望。

2012、10年10月27日,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90寿辰庆典暨从医从教70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在郑州人民大会堂举行。会上,每位嘉宾都得到了一本《国医大师李振华70年医学生涯》和一盒御酒茶。与会嘉宾表示,李振华教授从医70年,今天很荣幸在这里为他庆生。通过李振华70年的从医生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李振华教授的从医精神,并以此激励我们向李振华教授学习。御酒茶是李振华教授从医70年的结晶,可以更好的让大家学会养生。有人说李振华是个工作狂,生活毫无乐趣。但是李振华说:“一个除了吃饭和睡觉什么也不做的人不会是一个废物吗?如果你喜欢你的选择,工作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他热爱自己的选择,更热爱医生这份工作。他说只要身体允许,他就不会停下来。

65438-0986,卫生部高等医学院校编委李振华担任中南五省合编的《中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医内科学》第五版副主编。2003年,非典流行。80岁时,他关注疫情。他根据自己大半辈子治疗温病的经验,为中医防治非典出谋划策。他选用的方剂得到了推广,为疫情的防控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04年参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中医药专家进行的禽流感预防方案筛选,并提出重要建议。2007年,李振华领导的研究组获得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河南省中医药科技成果一等奖”。

了解李振华的人不仅钦佩他的医德,也欣赏他乐观阳光的态度和爱好。李振华的书法苍劲有力,二胡悠扬悠扬。他还把中医药方编成快板,教学生说唱。在笑声中,同学们记住了,用上了。

有人问他,你大半辈子都在跟病人和学生打交道。当你睁开眼睛,有一群皱着眉头呻吟的病人在等着你。你觉得无聊吗?还有,隔一段时间带一群学生来解剖尸体,太感性了。他说,在医院工作,每天都有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也有人离开这个世界,习惯了生死、悲喜,但更多的是平静和乐观。再有钱也是一日三餐,睡三尺床。你死的时候什么都带不走。为什么不在活着的时候做点有意义的事情,每天开开心心?有人说李振华是个老顽童,他似乎总是很快乐。他说我很知足。我活到90岁,身体和精神都很好。重要的是我还能做我喜欢的工作,陪在我爱的人身边,和年轻人一起学习救人的好方法。想想吧。每天醒来,都有一群人等着你看病,等着听你讲课,看着他们让你充满自信。被人需要,被人包围,不仅不会让你感到孤独,还会让你感到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