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村村落简介

大山村隶属莱城区凤城街道办事处,位于莱城东8公里彭山脚下,东临彭山,南接拉伊玛公路,西接小山村,北靠九鼎盘龙山。地处丘陵,耕地面积890亩,210户,659人。民国二十四年,续《莱芜县志》记载:“傅故里大山”。刘氏族谱记载,刘于明代成化年间从茶峪村迁来建村。因为村子的东边有山,所以村子以山闻名。据清代康熙《莱芜县志》记载,大山村在清代属于莱芜县鲍鹏山。1941年,莱芜分为三县,大山村隶属东莱县。1945年恢复原莱芜县制10年,隶属莱芜县汶阳区;1950改为矿区;1955属于彭山乡;孝义人民公社成立于1958年6月,大山村定为孝义人民公社。1959孝义人民公社、城关人民公社合并为矿山人民公社;1984,撤销人民公社,成立城关镇,后改为办事处;1985,撤地设乡,大山村隶属莱芜市北部孝义乡;2000年底,北小义乡并入莱城区凤城街道办事处。大山村有13个姓氏。村初先有刘,后有、沈,再有徐、崔、王、李、赵、杨、秦、程、谢、张等陆续迁入。其中徐氏人口最多,占全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从莱城入侵辛庄时,日军强迫大山里的村民用九块石板作为平面,修建了一座深沟桥。1938年初,当地人民政府承担了阻止日本侵略者的任务,其中包括徐春雨和许光赞。上级通知后,他们几个人晚上用钻石机把石板掀翻,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表扬。1958大山里的村民把沈家沟大桥改建成了连接城东乡和新庄的交通大动脉。1972修建了一条长1000米、宽5米的生产道路,从该村通往拉伊玛国防路。随着拉伊玛路的北移,大山村的人们在1999把这条路拓宽到了9米,成为大山通往外界的一条康庄大道。大山村人民勤劳朴实,崇尚文化,教育发达。1959年,大山村有了一所完全小学,徐光宪等十几名老师前来任教,为大山村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1995根据教育部门的指示,合并了大山村小学,从小山村和付家庄村集资31万元,建成了一所完全小学,有32间教室、办公室、音乐、体育、美容室,设施齐全。尊师重教的风尚,促进了村民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自1977恢复高考以来,大山村的赵可和赵衷安相继考上大学。毕业后,他们在各行各业工作,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成绩斐然。毕业后,赵可担任新泰市泉沟镇党委书记。大山村人民富有革命精神,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抗日战争1938时期,徐春雨等同志响应政府号召,拆掉了侵华日军为阻挡日军进攻路线,多次强迫村民修建的深沟桥。加入抗日军队后,徐春雨转战南北,1938入党,1939任黎城县委书记,1944光荣牺牲。徐光赞、秦胜良、秦、赵等。也在抗日战场上壮烈牺牲。1947年2月,莱芜之战打响。在村党支部的具体组织下,大山村群众组成了十几名农民工的担架队支援一线。在1950,徐光镇,徐光福,秦圣远等。踏上朝鲜战场保卫自己的国家。大山村坐落在丘陵中,山和高地薄如油。解放前的大山村,90多户300人,40多户为别人扛活。有40多人生活在一根杆子和两个篮子下的贫困中。解放后,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没有一垄水浇地,人畜需从五里外的彭山泉取水。贫穷导致改变。1977年,大山村的人们在邻近八个乡的帮助下,修建了杨家渡槽,但仍然没有摆脱吃水难的问题。1989大旱时,杨家横水库放水失败,村里几口土井干涸,村里几乎没有庄稼收成。每家每户都配备了水车,把水推到五英里外的彭泉。在这个关键时刻,党支部一班人再次提出大山要富,千方百计修水利的口号。为了寻找水源,侦察工作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直到2月1990,在上级水利部门的帮助下,请来了水利钻探队。在大山村脚下,终于抓获了“水龙王”,并钻了一口深285米、流量每小时80立方米的深井。从此,大山村的人们结束了几代人缺水的历史。清澈的泉水流进了干涸多年的土地,也流进了大山人的心里。大山村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就这样,大山人的头脑更活泼了,大力发展建筑业和劳务输出,从业人员174人。从1994到2002年,共有八个建筑群。2001,全村人均收入从80年代的600元提高到2600元。走进山里有一种环境优雅,村民热情的感觉。大山村里有很多寿星。李福久已经90多岁了。他不聋,不瞎,说话清楚。李才九、徐光福等老人也80多岁了,不用拐杖也能走路。大山村的人们尊老爱幼。每年春节和99老人节,党支部都有一批人去看望老人,给他们物质补助。近年来,该村多次被上级部门评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走进大山村,一眼就看到整齐的瓦房和平坦的大道;当你走进农民时,你会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大山村的人们正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努力与时俱进,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向世人展示他们美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