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士之心——藏家
欣赏这首诗,把握几个关键词:臧克家;现实主义;中国式农民
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来说,臧克家是一个丰富的存在,他的文学活动持续了70多年。2002年底出版的《臧克家全集》有12卷,近630万字。臧克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一页,是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开创者之一。
臧克家以他的新诗闻名于世,但他的散文,被这首诗的标题所掩盖,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应该说,在创作的时间和数量上,他的散文与诗歌平分秋色。散文和回忆录,包括《野店》、《青蛙》、《洞里的聚会》、《海》、《火》、《我诗意的生活》,是留给散文评论家的一大课题。晚年的臧克家年老多病,无法接触新鲜的生活,于是“老了脑子倒过来,多写散文,少写诗歌”。"我极力抓住散文来表达我的诗的趣味."[1]臧克家的诗很少趋于平淡;另一方面,他的散文追求诗化——它包含诗的灵魂,这确立了臧克家散文的味道。有些党徒甚至有“文不如诗”的说法。
从横向来看,首先,对世界一无所知,还没有出汗的孩子,似乎还不够悲伤;第二次是“汗流浃背”的父亲,忧郁的心态流露出诗意;最后,大汗淋漓而死的爷爷,露出了他的悲伤。土里农家的生活!从纵向来看,孩子-父亲-祖父这三个形象表现的不仅仅是三代人,还有无数代人。这是中国一代又一代农民生活轨迹的具体化,每一个形象都是高度概括的。观察之细致,思考之深刻,文笔之巧妙,回味之强烈,是其他诗人难以企及的。仅此一项,臧克家这位“农民诗人”的成就无需多言。
臧克家非常强调只写自己熟悉的东西,这是他现实主义的一大特色。在“时代的需要”和“熟悉自己”的关系上,他强调了对题材的熟悉。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诗人要熟悉过去新的不熟悉的生活,这才是完全的现实主义。在他为《大地之歌》1946版所写的序言《中间的一场战争》中,他说:“我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对他们悲惨命运的担忧、悲痛和愤怒,停止唱这样难听的歌?什么时候,让我为他们唱一首快乐而解放的歌——中国农民,从道理上讲,就像他们唱一首悲伤的歌?”他熟悉旧中国的农民,所以他写旧中国的农民。但他也渴望新的人和新的世界。
臧克家总是被乡村的自然风光所吸引。只要条件满足,他的灵感就很容易来了,于是一个个优秀的作品就出来了。1942年,他完成了《大地之歌》,这是臧克家除了品牌和诗人自己的满足之外最重要的作品。抗战开始后,诗人、作家对自己的创作进行了反思——空洞的热情消失了,高调的呐喊变得嘶哑了,一些诗人、作家回到了熟悉的题材,用新的审美眼光看待旧的题材,写出了新时代的新作品。于是巴金写了《春》(1939)和《秋》(1940)。曹禺写北京人(1941);茅盾写霜叶红如二月花(1943);臧克家写了他的11诗集《大地之歌》。相比那些直接唱时事的急章,臧克家说:“我最适合唱这样的歌,但也许我只能唱这样的歌。”[16]1944,他编辑《十年诗选》时,很少有直接表现抗战烽火的作品入选。
臧克家的诗是在抒情中酝酿的哲学,是一首哲理诗。闻一多曾有一个精辟的结论,“柯家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极其真实的生命意义。”这种“极真”来自诗人对生命本质的关怀和把握的哲学概括。《三代》,一首“很真”的抒情短诗,具有简单、凝练、冷峻、深刻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