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合死的木门在哪里?诸葛亮为什么要埋伏在这里?
?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在建兴九年(公元231年)春发动了第四次北伐。当时曹魏大将曹操病重,无法统一军队。魏明帝的曹操任命司马懿为西北战场总指挥,关中诸将出兵作战。这次北伐,诸葛亮和司马懿在高珊县东南的潞城(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对峙。司马懿命其坚守城池,不肯出征,却遭到部将嘲笑。无奈之下,司马懿只好领兵上阵,结果惨败,伤亡惨重。从此司马懿加强了防御风险的战术计划,再也不会与北伐进行战略决战。诸葛亮虽绞尽脑汁,也无法诱导司马懿出战。就这样,双方在高珊地区僵持了几个月。
?然而上官战场短暂的寂静被一件突发事件打破。蜀中大将李延为了掩盖监军粮草的过失,借口已故的旨意,命令诸葛亮的军队撤退。诸葛亮虽然对撤退的命令有所怀疑,但他不敢违抗天子的命令,只好结束对峙,领兵回汉中。为了保证撤退顺利,诸葛亮在回去的路上就在木门设下埋伏,拦截魏军的追击。诸葛亮回到汉中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他向已故大师刘禅弹劾李严,李严随即被免职。
得知蜀军撤退的消息后,一向用兵谨慎的司马懿出人意料地下达了追击命令,时任曹魏车马名将的张合也曾出谋划策。张合认为,诸葛亮在战场上没有输过,撤退过程是有序的。必然会提前做好周密的安排,防止被曹军追击,在不了解敌情的情况下贸然追击,必然会遭遇惨败。
?但张合的建议不仅没有被司马懿采纳,反而是司马懿命令坚决反对追击的张合发动追击。结果魏军追木门的时候中了埋伏,著名的曹魏张合也在这场战斗中阵亡。
后人批评司马懿的决定。是他决策失误还是有意为之?这个问题至今成了一个令人费解的谜,但结果却很明确,那就是曹魏名将张合死在了木门前。那么,木门在哪里呢?诸葛亮为什么选择木门作为伏击曹骏追兵的战场?
?据北魏地理学家李道元所著《水经注》记载,“木门道”是一条始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止于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路镇的古道。也是古代从天水经岐山返回汉中的一条要道。公路从天水市秦州区沿河向西,经过秦州区铁炉乡,然后向南,越过秦岭进入西汉水支流河的河谷地带,再经过天水市秦州区杨家寺镇、草坝乡,在甘肃陇南市礼县镇邓家碾,在那里碾后沿西汉水转向西南,再经过镇、岐山炮台,到达目的地长岛镇。这一整条蜿蜒的古道叫木门道。
?曹魏名将张合的葬地,就在半路上的“木谷”。正是因为张合死在这里,这条古道才为后人所知。那么,木门谷家具在哪里呢?据《水镜笔记》记载,在奎河支流南沟河、金水河之前,有四条溪流汇入两河,分别是乱石溪(今天水市秦州区芦子沟)、木门峪水(今天水市秦州区蒲岔沟)、罗城溪(今天水市秦州区魏家沟)和峪水(今),由此可知木门峪的大致位置在甘肃省天水市周琴区牡丹镇蒲岔沟一带。
?据清朝的《西和县志》记载,在县城东北100多里的地方,有一个叫木门里的地方,三国时期著名的曹魏张合就是在这里遭到伏击,被箭射死的。但由于年代久远,史料记载模糊,张合的具体葬地至今还不是很清楚。直到20世纪80年代,当地考古学家在周琴区牡丹镇发掘出大量文物,其中一些是三国时期的盔甲、长矛、强力弓箭。经过有关学者的实地考察、考证和分析,最终达成共识,墓门谷和张合埋葬的地方,就是现在甘肃省天水市周琴区牡丹镇墓门村一带。距天水市区60余公里,其大致位置也与《水镜注》、《西和县志》中的记载一致。
木门谷地形复杂,两头开阔,中间狭窄,左右是牦牛墩梁和王嘉良山,古老的木门道穿山而过。山谷总长约一公里,最窄处约50米。这个地方就像一个天然的关口,是伏击的绝佳地点。据《三国志》记载,张合率兵追击木门峪后,早有埋伏的蜀军发动奇袭。蜀军用强弓强箭,张合逃不掉。他被箭射中腿部,最终死在这里。
?虽然时间过去了,地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还是能找到当年留下的一些痕迹。如今,木门峪两侧的山岗上,仍有大小不一的洞穴。据当地村民说,这些洞穴是诸葛亮设埋伏时使用的“藏身洞”。如今,木门村也成为当地的旅游景点,有武侯祠、张和墓等纪念性建筑和以张和名的张家坪等村庄。
参考书:《三国志》、《水经注》、《西和县志》、《天水文物志》。
木门(1)天水市(1)水镜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