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于凉山“彝派”的巴莫姐妹彝派

彝族姐妹巴莫阿依(石步高)、巴莫曲布高(阿依)和巴莫乌萨嘎(阿智)在四川凉山长大。他们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专攻文化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学、民族学、哲学、新闻学和文学。他们在家乡成立了巴摩姐妹彝族研究小组。通过10多年的学术实践和专业研究,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长和思想。三姐妹特别关注本民族文化和妇女问题,在专业范围内组织了多次长期的田野调查,完成了一系列团体研究计划和课题。

巴莫姐妹彝学群成立于1991年冬。为了完成国家社科青年基金的一个项目,曲布迪从北京回到凉山进行实地调查。一天晚上,她的父亲告诉她:“你们三姐妹学习了这么多年,现在你们应该一起为我们彝族人做点什么?”就这样,在父亲的建议下,曲布衣当晚就开始起草《巴莫姐妹彝族学习团章程》,然后向州文化局申请挂靠,向州民政局申请登记,很快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批准。

“巴莫姐妹彝族学校团”在家乡凉山正式成立。从1992到1998,他们进行了“凉山彝族民俗文化专项田野调查”,收集了大量的彝族民俗文化第一手资料,为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姐妹完成的第一部学术著作是《彝族风俗志》,后被收入中国民俗图书馆。

阿依和曲布的野外作业大多选择冬季。由于当时是农闲季节,彝族村寨有很多传统的祭祀活动,游人很容易跟随。由于天气寒冷,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围着壁炉取暖,和村民聊天。由于火烟和木炭灰的影响,他们的脸也被烤成了特殊的肤色。有一次,他们回到西昌的家里,他们的母亲看到他们的两个女儿,马上哭着骂孩子的父亲:“你怎么看你的两个女儿?”别人的女儿忙着出国,你的女儿却忙着跑农村,想把那些穷地方挑出来。都是你,都是你让他们整天干的!”事实上,女儿们知道母亲说的都是气话,于是想了个办法逗她笑,说:“我们走的是‘国内革命路线’。只要能做出自己的成绩,国外的学术机构自然会主动邀请我们去国外访问或讲学。那不是比现在出去打工洗碗赚学费更好吗?"

在小组的项目计划中,Usaga分享了文化变迁等话题,并帮助发展彝族的原创音乐。北京中华民族公园的“彝族村”也是由巴莫姐妹彝族学校集团设计的。彝族学派推出了中国乐坛第一个中国少数民族原创音乐团体“山鹰”;然后介绍了“黑虎”(“彝人造”的前身)。此外,巴摩姐妹彝族研究小组还出版了彝族民间音乐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