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五大名旦是谁?
豫剧五大名旦
常香玉,1923,巩县(今巩义市)东沟人。原名张妙龄。9岁时,他跟随父亲张富贤学习戏剧。后来拜翟、为师,还研究过花旦、和武圣。65,438+00岁走上舞台。在王振南先生的帮助下,13岁,主演了六部《西厢记》,在开封小有名气。她曾学习豫西戏曲,后在表演中逐渐融合豫东戏曲和湘府戏曲,并广泛吸纳各流派和一些姊妹剧种的长处,大胆创新,开创了豫剧声乐改革的先河。后来因病不能再表演武术,而投身青衣和花旦的表演艺术。在侵华日军入侵中国时,她首演了抗日时装剧《撞地》,展现了她作为爱国艺术家的民族气节。
1938西到长安,在陕甘演出,名声大振,赢得“豫剧皇后”的美誉。65438-0956任河南豫剧学院院长。80年代初任豫剧学校校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河南省文化厅顾问。他是戏曲界公认的豫剧大师。
陈素真(1918—1994)原名王若愚。陕西省富平县。8岁时师从豫剧名家孙彦德,随继父陈玉婷学习,攻青衣等旦行。10岁的她出现在开封索国寺的趣味舞台上,很快就展现了自己的毅力和恒心。13岁,主演《四征》等剧《祁县》。1934回到开封,其优雅脱俗的气质迅速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出于对改革和提高豫剧表演艺术的共同认识,我们早在1935就开始与范先生合作。仅仅1年后,《凌》、《猛风》、《刘》、《三吻》、《云上之恨》、《女贞花》在新成立的裕盛剧院连续上演。在舆论中获得了“梆子大王”、“豫剧皇后”、“河南梅兰芳”的美誉。生前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政协常委。1991,河南省政协文史信息委员会以《恋爱舞台》为题,出版了她的回忆录。
崔兰田,男,1926,山东曹县人。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崔派”艺术创始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她从小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5岁时,他随父母逃到郑州。11岁入太乙班,师从周海水、贾锁。初攻出身,后改丹娇,为“十八兰花”中之翘楚。他在西北剧坛享有盛誉,成为与陈素真、常香玉齐名的豫剧明星。它的唱腔是以下面五个音为基础,同时使用五个音。同时融合了秦腔、曲剧、河北梆子、京昆等姊妹剧种的音调。其唱腔旋律丰富多彩,发音长于鼻腔共鸣,音域宽广。专家总结为“气不暴,声不抢,言不逼,音不撞,形不露”;线腔简单,很少用花腔,表演造型“静态”却真实。多演端庄贤惠善良踏实痛苦的女人。他是豫西流派的杰出代表,豫剧“五大名旦”之一。
马金凤,男,1922,山东曹县人。“豫剧功勋杯”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她6岁时从父亲崔鹤立那里学会了唱河北梆子。1930年,他央求去河南开封拜豫剧著名演员马双志为师,改唱豫剧。9岁时,他被卖到开封鲁甸园剧院,改名为陆金凤。被救赎后,他随继父的姓,改名为马金凤。马金凤的表演细腻、洒脱、生动、逼真。他的唱腔高亢活泼,声音清脆明亮,字正腔圆,壶嘴清脆,唱腔稳健,韵味醇厚。以小声音为主,大小声音结合。多次到北京、中南海为党和国家演出,目前被誉为“洛阳牡丹”,享誉海内外。他被认为是20世纪最长寿的豫剧演员之一。多次获得中国戏曲(调)比赛演员一等奖。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CPPCC会员。他还是洛阳豫剧团团长,老一辈中唯一的跨世纪豫剧大师,在剧院和一些大型演出中依然精力充沛,活跃自如。
阎立品,(1922—1996)河南封丘县蔡寨村人。豫剧著名表演艺术家,豫剧“五大名舞”之一。他的父亲颜是著名的豫剧演员。
抗日战争时期,她剪掉辫子,剃了光头,女扮男装,到偏远的农村,宁愿挨饿受冻,也不为日寇汉奸卖命。开封、许昌等地的人民教育馆、救济会、商会等组织,给她许多匾额、锦旗,如“品质卓越,工艺精湛”,“立而不使白玉不朽,高品质应和青云”。从那以后,她的名字从颜变成了。1954 65438+10月,京剧大师梅兰芳看了阎立品的演出后,称赞她是“地方戏曲中不可多得的淑女”,主动提出收她为徒。她的歌声柔美甜美,魅力无穷。在艺术上,她遵循“用心想、用心唱、用心做、用心琢磨、一丝不苟”的原则,以声传情、以情动人,形成了独特的“颜派”歌唱艺术。他的名剧《秦雪梅》在中原地区影响很大,家喻户晓。她的剧作《潘夫索夫》、《游桂山》等也被拍成电视、录像、唱片和磁带在全国发行。她一生培养了许多豫剧人才,她的“燕派”传人在省内外各种表演团体中挑起大梁。生前担任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