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县政治

浦城县历史上有很多名医。他们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医德医风,或走村串户,或坐诊救死扶伤,为群众防病治病。民国时期,该县有30多家私立医院和诊所。但由于社会制度的限制,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开始后不久就停止了或移动了。公共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也十分缓慢。据有关资料显示,民国时期的县保健中心是在戒烟中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清末民初,中国鸦片泛滥,浦城县不少农民种植、贩卖、吸食鸦片。据张林书《景尧日记》记载,光绪二十一年(1895),他种鸦片,收烟草71两。二十二年(1896)采烟土33两,种罂粟籽1.6石。民国18年(1929),国民政府颁布禁烟法,要求各地成立禁烟组织。民国20年(1931),县政府任命赵子超、孙为县卫生助理员,负责防疫禁烟工作。由于政府重视不够,收效甚微。24年(1935),省戒毒所任命赵子超为浦城县戒烟所(以下简称“烟调所”)所长,地址为尧山学院。赵子超曾经非常重视戒烟。但由于县政府对这项工作的不重视和合兴镇几大烟草商的阻挠,戒烟工作无法开展。28年(1939),省卫生厅任命丁少洲为蒲城县控烟所所长,开始收留吸烟者,吸毒,戒烟。29年(1940)县政府将烟草所改为卫生院,从此浦城县有了公立医疗机构。33年(1944),县民政部门在兴镇设卫生所。浦城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下,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行政机构的卫生工作最初由第三部门管理。1952年5月,县人民政府正式将主管教育卫生的第三部门更名为“文教卫生处”,城关、兴镇、当木、孙圳、韩晶、杨光六个区共有文教卫生助理员1人。1955年3月,县里成立了卫生厅。1959 65438+10月,浦城、白水、澄城三县合并后,成立文教卫生部(4月改为局),下设卫生股。7月成立卫生局1960。1961年,蒲、白、成三县恢复原编制后,8月并入文教卫局。8月份成立了专门的卫生局,1964。“文革”期间,卫生局瘫痪。1968学习“灵宝经验”,建立医疗卫生服务站。1970成立健康管理站,10成立卫生局革命领导小组。1976 10月,卫生局恢复至今。5月1949至5月1963,县医院(1960改为县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院等。相继建立了8个区医院和22个乡镇医院,随后是中医院和康复医院。截止1990年底,全县有医疗卫生机构68个,卫生人员3000多人(其中1122医生及以上),床位932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1.67张,床位1.38张。全县医疗卫生支出654.38+0.37万元,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3.5%。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已基本形成。一些地方病和传染病得到控制,一些基本消失。妇幼保健和职工保健成效显著。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健康发展。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等卫生科研组织和群众卫生组织——卫生工作者协会也比较活跃。该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引起了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和联合国卫生组织的关注。1979 10,省卫生厅确定浦城县为全省卫生工作重点县之一。从1979年6月到1982年6月底,省、地、县共投入1587万元,卫生局集资5100元,用于扩建房屋、购置设备、培训护士,使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三年来,全县采购医疗设备1529台,基本满足了医疗单位的需求。1982 165438+10月29日,中国政府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正式签署支持初级卫生保健项目文件。条文:从5月1983到5月1985,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给蒲城县和四川冠县、广西武鸣县、浙江萧山县、天津蓟县、辽宁进贤县等6个县60万美元,发展医疗卫生事业。5月,1983,县卫生局副局长赵陪同国家基层卫生检查组赴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考察,了解这些国家的医院情况和卫生服务管理措施。这是浦城县卫生界第一次到全国考察。同年7月31日至8月4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短期顾问Nitin Crist博士一行对浦城县卫生工作进行了详细调研。走访了县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卫校、党木、永丰医院、城关镇东街妇产医院等单位。65438年2月,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浦城县确定为初级卫生保健示范县。1984年1月,县卫生局派代表参加卫生部召开的4个基层医疗合作中心和6个卫生示范县信息交流会。2月20日,初级卫生保健示范县领导小组成立;6-7月,领导小组派代表参加了卫生部组织的教育方法和服务管理学习班,为做好卫生示范县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65438至0984年,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北京办事处共同同意向浦城县调拨价值52280美元的物资和设备,为卫生示范县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8月,1985,Nitin Crist再次来到浦城进行为期4天的技术咨询服务,对县医院、防疫站、卫校、药检所、永丰镇卫生院、永丰村卫生院、孙圳区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院、东街妇产医院等10卫生保健单位进行了检查指导。1987期间,该县开展了A级村卫生院活动,有效改变了农民的医疗卫生状况。同时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办好农村妇产医院,基本解决了孕妇住院分娩问题。1988、1990,全县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进一步改善。

截至2012年末,全县共有卫生医疗机构30个,床位1695张,卫生专业人员1945人,卫生防疫人员143人,乡村医生943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县医院综合住院楼、中医院医技楼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即将投入使用。公共卫生服务进一步加强,为城乡居民建立了557,503份健康档案,为59,500名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了免费体检。孕妇免费生育卡7526张,补贴458万元;给1840农村居民大病救助786万元。19名特殊慢性病患者补偿资金854.72万元,54306名0-6岁儿童免费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费治疗肺结核212例,免费为1329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手术。全县参加新农合的农民有612526人,参合率为96.92%,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获得补偿的参与人数为571.4万人,补偿费用为1.1.6亿元,765人享受1万元以上。荣获“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先进县”荣誉称号实施基本药物“三统一”制度,农村两级统一发放1353产品规格。据有关史料记载和石碑记载,在古代,浦城民间以强身健体、防身娱乐为目的,进行拳棍(武术)、气功、棋牌等体育活动。明代学者李应策在凤阳剑龙河的景色中详细描述了练习气功的方法。据一些老人回忆,在清朝和民国初年,城乡都有很多民间体育活动。除了武术、气功和象棋,还有爬山、放风筝、荡秋千、跳绳、踢毽子、打粗鸡蛋、跑步、跳跃、射箭、游泳、举石锁、摔跤、扔石头(扔得很远)和打瓦片。民国16 (1927)以后,学校有了篮球活动,然后逐渐有了排球、足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射击等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主席“发展体育,增强人民体质”的体育方针指导下,浦城县体育事业发展迅速。有定期的活动,有制度化的比赛。体育工作前期是县文教局在管。1958成立浦城县体育委员会,主管全县城乡体育工作。1962年在职工俱乐部后面建了一个4000座的灯光球场,面积1800多平方米。1965年,在延安西路修建了一座占地13000多平方米的大型露天体育场,配备了跑道、篮球杆、排球网、单杠、双杠等体育器材,还修建了一座占地862平方米的乒乓球馆。1985年,城关镇关帝村、南街小学斥资16万余元,在关帝庙后巷修建了一个带游泳池的500平方米旱冰场。1989年,县政府将体育场迁至南环路,建设了46600多平方米设施的现代化体育场。为了培养体育人才,县体委早在1965年8月(因十年“文革”中断)就成立了业余体校。当时有乒乓球、篮球、体操三个班。到80年代,业余体校共培养田径运动员299人,篮球运动员125人,乒乓球运动员67人,体操运动员37人,其中向部队和国家有关单位输送篮球、乒乓球运动员22人。

截至2012年底,全县共有社会艺术团体43个,专业艺术团体2个,艺术培训机构21个。全镇文化服务站12个,村级体育场馆78个,农家书屋全覆盖,有线电视普及率41.1%。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文化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强,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县剧团送戏下乡200余场,剧场演出歌舞80余场,举办文艺晚会和比赛19场,开创了秦腔“周末单元剧场”。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和利用方面取得显著成绩,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推广和普及文化遗产知识试点县。杨虎城纪念馆、王鼎纪念馆、各镇县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免费开放。文化产业年产值1592万元,比上年增长24.3%。建国前,浦城没有专门的科技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蒲城县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科委”)于1958、65438+2月成立。1963年2月机构精简时注销。蒲城县革命委员会地震局成立于1977年9月,蒲城县科学技术委员会恢复于1978年5月,共23名干部。

1985年3月,科委成立科技发展中心,人员4人。其指导思想是:立足本地资源,注重科技发展,面向乡镇企业,注重经济效益,服务浦城经济翻番。中心任务是开发新产品,传递科技信息,培训技术人员,联系农村科技户,搞好各项科技服务。并按照《国家科学技术试行管理条例》的规定,科委成立了科技干部科,统一管理全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干部,负责科技干部的考核、选拔、提拔和培训。

农业科学研究中心1953 3月,县农业技术指导站成立,这是浦城县最早的科技机构。1976变更为浦城农科所,负责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1983,改为农业科学研究中心,隶属农牧局领导。它有一个办公室,四个农业技术,土壤和肥料,植物保护,农业,桑园和果桑三个公司,苹果,经济作物和旱作物三个小组分别驻扎在韩晶,当木和孙圳指导工作。

农机研究所成立于1963。其任务是在全县引进、宣传、推广农业机械,开展农业机械科研,隶属于农机局。

林业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80,任务是研究林业植树、育苗、造林技术,检验林木品种质量,引进和推广良种树木,利用场地进行科学试验等。,属于林业局。

截至2012年底,全县共有科技研究推广机构11个,科普协会150多个,专业技术人员总数10642人。围绕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组织培训400余场(次),发放资料654.38+万份,解答疑难问题6000余个,培训654.38+065.438+00000人(次),提高了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实用科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