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县政治
截至2012年末,全县共有卫生医疗机构30个,床位1695张,卫生专业人员1945人,卫生防疫人员143人,乡村医生943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县医院综合住院楼、中医院医技楼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即将投入使用。公共卫生服务进一步加强,为城乡居民建立了557,503份健康档案,为59,500名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了免费体检。孕妇免费生育卡7526张,补贴458万元;给1840农村居民大病救助786万元。19名特殊慢性病患者补偿资金854.72万元,54306名0-6岁儿童免费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费治疗肺结核212例,免费为1329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手术。全县参加新农合的农民有612526人,参合率为96.92%,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获得补偿的参与人数为571.4万人,补偿费用为1.1.6亿元,765人享受1万元以上。荣获“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先进县”荣誉称号实施基本药物“三统一”制度,农村两级统一发放1353产品规格。据有关史料记载和石碑记载,在古代,浦城民间以强身健体、防身娱乐为目的,进行拳棍(武术)、气功、棋牌等体育活动。明代学者李应策在凤阳剑龙河的景色中详细描述了练习气功的方法。据一些老人回忆,在清朝和民国初年,城乡都有很多民间体育活动。除了武术、气功和象棋,还有爬山、放风筝、荡秋千、跳绳、踢毽子、打粗鸡蛋、跑步、跳跃、射箭、游泳、举石锁、摔跤、扔石头(扔得很远)和打瓦片。民国16 (1927)以后,学校有了篮球活动,然后逐渐有了排球、足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射击等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主席“发展体育,增强人民体质”的体育方针指导下,浦城县体育事业发展迅速。有定期的活动,有制度化的比赛。体育工作前期是县文教局在管。1958成立浦城县体育委员会,主管全县城乡体育工作。1962年在职工俱乐部后面建了一个4000座的灯光球场,面积1800多平方米。1965年,在延安西路修建了一座占地13000多平方米的大型露天体育场,配备了跑道、篮球杆、排球网、单杠、双杠等体育器材,还修建了一座占地862平方米的乒乓球馆。1985年,城关镇关帝村、南街小学斥资16万余元,在关帝庙后巷修建了一个带游泳池的500平方米旱冰场。1989年,县政府将体育场迁至南环路,建设了46600多平方米设施的现代化体育场。为了培养体育人才,县体委早在1965年8月(因十年“文革”中断)就成立了业余体校。当时有乒乓球、篮球、体操三个班。到80年代,业余体校共培养田径运动员299人,篮球运动员125人,乒乓球运动员67人,体操运动员37人,其中向部队和国家有关单位输送篮球、乒乓球运动员22人。
截至2012年底,全县共有社会艺术团体43个,专业艺术团体2个,艺术培训机构21个。全镇文化服务站12个,村级体育场馆78个,农家书屋全覆盖,有线电视普及率41.1%。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文化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强,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县剧团送戏下乡200余场,剧场演出歌舞80余场,举办文艺晚会和比赛19场,开创了秦腔“周末单元剧场”。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和利用方面取得显著成绩,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推广和普及文化遗产知识试点县。杨虎城纪念馆、王鼎纪念馆、各镇县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免费开放。文化产业年产值1592万元,比上年增长24.3%。建国前,浦城没有专门的科技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蒲城县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科委”)于1958、65438+2月成立。1963年2月机构精简时注销。蒲城县革命委员会地震局成立于1977年9月,蒲城县科学技术委员会恢复于1978年5月,共23名干部。
1985年3月,科委成立科技发展中心,人员4人。其指导思想是:立足本地资源,注重科技发展,面向乡镇企业,注重经济效益,服务浦城经济翻番。中心任务是开发新产品,传递科技信息,培训技术人员,联系农村科技户,搞好各项科技服务。并按照《国家科学技术试行管理条例》的规定,科委成立了科技干部科,统一管理全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干部,负责科技干部的考核、选拔、提拔和培训。
农业科学研究中心1953 3月,县农业技术指导站成立,这是浦城县最早的科技机构。1976变更为浦城农科所,负责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1983,改为农业科学研究中心,隶属农牧局领导。它有一个办公室,四个农业技术,土壤和肥料,植物保护,农业,桑园和果桑三个公司,苹果,经济作物和旱作物三个小组分别驻扎在韩晶,当木和孙圳指导工作。
农机研究所成立于1963。其任务是在全县引进、宣传、推广农业机械,开展农业机械科研,隶属于农机局。
林业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80,任务是研究林业植树、育苗、造林技术,检验林木品种质量,引进和推广良种树木,利用场地进行科学试验等。,属于林业局。
截至2012年底,全县共有科技研究推广机构11个,科普协会150多个,专业技术人员总数10642人。围绕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组织培训400余场(次),发放资料654.38+万份,解答疑难问题6000余个,培训654.38+065.438+00000人(次),提高了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实用科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