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贾宝玉的性格及其爱情婚姻悲剧(2)

论贾宝玉的性格及其婚恋悲剧

因为贾宝玉有初步的民主思想,他一定是爱林黛玉的。林黛玉是什么性格?作者写得非常简明扼要。林黛玉出身于没落贵族。她祖上是侯爵,清侯袭三代。当它到达黛玉的祖父时,江恩皇帝攻击了一代人。当她到达林如海时,没有世袭。她是一个真正的皇家学者。作者写林如海是为了写林黛玉。林如海是一位正派的学者。妻子去世后,他不再再婚,只有一个养女。子孙不旺,这是封建时代的严重问题。林家没落,儿女不旺,唯一的女孩只好送到姥姥家。姥姥家是主权政府,公爵在贵族中仅次于国王,家世显赫。第三次写林黛玉刚进贾府,小姑娘身体里的每一个神经细胞都站在那里,紧张得怕被别人笑话。她不敢多走,也不敢多说。她来自一个卑微的家庭。

不久,林如海也因病去世。此时的林黛玉和姑娘们一样,成了一无所有的孤儿。这样一个有生活经验的姑娘来到贾家,自然就形成了与贾周围截然相反的性格:生性多疑,脾气大,说话尖酸刻薄,动不动就流泪,时刻戒备,生怕被人看不起,踩在脚下。如果林黛玉没有祖母,她就会像甄的女儿一样。无论是她脾气大,还是流泪,都是她挣扎的形式,表现了她性格和所处环境的矛盾。

作者安排了一个非常突出的情节——葬花,来描写林黛玉的性格。林黛玉从落花联想到自己的人生经历。花像她自己一样纯洁美丽,而她的环境却像污泥一样肮脏。花凋谢了,终会落入污泥,所以怜花是自怜,葬花是自葬。写丧花就是写林黛玉的人格分。通过场景的对比和情节的总结,突出了林黛玉的个性。薛宝钗不会埋花,史湘云也不会。他们没有这种感觉。只有林黛玉这种身世、境遇、性格的人,才会埋没鲜花。

对被压迫少女的广泛同情和关怀,是贾宝玉初步民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把对被压迫女孩的深切同情集中起来,倾注到林黛玉身上,形成了不朽的爱情。可以说,贾宝玉对被压迫者的爱与同情,是他与林黛玉爱情不朽的思想基础和社会根源。这说明他对林黛玉的爱是建立在民主思想基础上的。有人奇怪贾宝玉为什么爱林黛玉,林黛玉又瘦,又有肺病,脾气又大。一方面,他不如薛宝钗。他们不明白这一点,即林佳的爱情是建立在思想基础上的。《红楼梦》之前有很多描写爱情的小说,但从来没有描写过基于思想的爱情。贾宝玉与林黛玉爱情的成熟阶段,也是贾宝玉思想的成熟阶段。这可以以第三十二条“怨心而心活宝玉”为标志。这次开始写史湘云受薛宝钗的影响,也是来劝宝玉不要在女队里鬼混的。“是时候见见这些官员,聊聊那些仕途了。”宝玉忙说:“姑娘请到别的屋里坐。我精心保留了像你这样懂经济的人。”史湘云很尴尬。我们知道贾宝玉是对女孩子最尊重最体贴的,但在这个关键问题上他毫不留情。袭人接着说:“怎么样...鲍小姐上次说过一次,他不在乎人家的脸色。他“咳”了一声,抬起脚走了。鲍小姐话没说完,看见他走了,羞红了脸:说不,不要再说不。——幸亏是宝姑娘,要是林姑娘,我就不知道闹哭是什么滋味了!”宝玉道:“林姑娘不曾说过这样的话么?如果她说了这样的蠢话,我早就和她分开了。”这是贾宝玉的原则,根本不含胡。这些话恰好被黛玉在门外偷听,又惊又喜,又悲又叹,不好意思进来。然后宝玉出去追上黛玉,倾诉衷肠。这时,他们的爱情到了白热化的地步。作者对他们爱情成熟的描写,与贾宝玉的思想成熟是一致的。这种基于思想的爱情,在古代文学中是前所未有的。张生爱盈盈,梁山伯爱祝英台。没有人知道他们的思想基础是什么。他们只是一见钟情。贾宝玉爱林黛玉的思想。他几乎身体不好,脾气也不好。没关系。首先,他必须好好思考。林黛玉命丢了,一无所有。这是她同情贾宝玉的客观情况。林黛玉心灵的纯洁,在贾宝玉看来是美好的。林黛玉的思想性格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因素。作者写林黛玉不是一个孤立的人,而是总结和集中了感动、同情、关心贾宝玉的姑娘们的要点和主观点。所以,他们的爱情是根深蒂固的,永恒的。

和贾宝玉一样,林黛玉的性格一方面是民主的,但另一方面还是有局限性的。鲁迅先生说,一个人抓头发是不可能从地上起来的。在封建思想下,有些东西是她摆脱不了的。贾宝玉多愁善感,对自己的未来不是很有信心。林黛玉更是如此。我们不能把封建思想的束缚看成是外在的,但林黛玉的内心是有严重的封建思想的。他们对自由恋爱充满热情,他们渴望婚姻自主权,但他们仍在等待父母给他们订婚。有人说袁和潇湘馆有很多财产,为什么不卷铺盖跑路?我们说他们的思维有落后的一面,它的束缚很紧,他们跑不掉。有决断感!如果问这是阶级的局限还是时代的局限,我们说两者都是,但主要是阶级的局限。林黛玉其实是恋爱了,只是口头上一直不承认。贾宝玉一说我们恋爱了,她马上就生气了,放下脸来骂宝玉。而尤三姐却公开宣称,结婚要自己决定,对象要自己选。这个小尼姑,聪慧过人,除了封建束缚还有一层宗教束缚,却敢和秦钟一家私奔。至于林和贾,不但不敢私奔,连想也不敢想。所以我们说主要是阶级的限制。林黛玉虽然是个一无所有的孤儿,但她还有一个奶奶,依然过着小姐的生活。封建小姐自尊心还是很强的。束缚自己——这是林佳和林佳爱情悲剧的思想原因。当然,在这样的条件下,这个爱情悲剧还是值得我们同情的,它有着深刻的思想和社会意义。

对于薛宝钗,作者也写得简明扼要。她家是帝国商人,是皇帝的买办。在封建时代,商人没有社会地位。薛家虽然是御商,但作为豪门,政治地位并不高贵。在《红楼梦》中,薛家在贾薛四大巨头中排名最后,可能是因为政治实力太差。作者写的是薛家。首先,他写薛蟠为争夺连赢(后改名为香菱)而杀死冯渊而死。这本书很低调,好像几块钱就能搞定。其实要看具体情况。封建社会官方漠视人命,视为家常便饭,但你得有政权做靠山,不然还是要付出生命,毁了家庭。于是,薛家三母子——薛姨妈带着宝贝儿子,薛宝钗,都要进京去贾家。不这样做,那么贾雨村就不会徇私。书中薛蟠进京的原因有四:一是送妹妹为候选人;第二,看亲戚;第三,亲自录入和核销旧账,再计算新账;第四,游览中国的风景。我们很清楚薛蟠的性格。他不可能有这么精确的想法。第一个是派我妹妹作为候选人。他不会有这么好的主意。第二次探亲,他不会关心这些事情;第三,收拾店铺事务,不提他的心;是最后一次“游中国风光”才是他的真实意图。前三项不是薛蟠的主意。所以去北京是薛家现状提出的要求。派薛宝钗做候选人,是为了夺取政权。在封建时代,一般善良的父母都不肯送女儿进宫,牺牲女儿的终身幸福来谋取财富。《聊斋志异》中的、刘夫人和川剧中的郎朗裴都描写了这种情况。为了避免被选入深宫,十一二岁的少女被强制送出去。薛家不是这样的。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贬低薛家,同时也指出了薛家的阶级性——他们缺乏政权,现在又造成了人的死亡,他们迫切需要政权的支持和庇护。关于人选,以后还是算了吧。月经不能不依靠薛蟠,薛宝钗是薛家的灵魂和主人。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薛宝钗,薛家会变成什么样子。所以薛宝钗不能真的进宫。到了北京,薛家去了贾府,很快发现国公也挺好的,尤其是有了贾宝玉这样有出息的人。

薛家在北京有很多房子。本来,他们可以住在自己家里。俗话说“探亲不如访友,住酒店不如住酒店。”既然他们有漂亮的房子,为什么一定要去贾家?它还在坚持着!作者先安排他们住在梨香苑,住了一段时间,然后把他们搬到东北角的另一个小院,放弃梨香苑和从苏州买来的十二个歌女住在一起。作者写了薛家住在贾家前后的情况,甚至还搬过一次家。他其实是在暗示薛家不肯走:你安排我住梨香院,我没意见;你要我搬出梨香院,送给一个唱戏的姑娘,我不生气。林黛玉不喜欢的,正是薛家所急需的。林黛玉深感被政治势力压垮,而薛家则一直在争取。

这里有一个问题:贾宝玉的那块玉,作者执意要从他母亲的肚子里写出来,这是一个神话,我们也没办法。那么薛宝钗的《金锁记》是从哪里写的呢?前一分钟说是和尚送的,下一分钟又说锁上的八字是和尚送的,还说玉是命中注定的一对。我们知道只有贾宝玉有玉。再比如,作者写薛宝钗从小不爱花不爱粉,平时穿的衣服也不旧不新。就连周瑞家的人送花进宫,她也送给别人。可是那把沉甸甸的金锁为什么一直挂在她的胸前?薛宝钗自己都说冷。第八回写宝玉和宝钗互望玉锁。宝钗接过宝玉的那块,一遍又一遍地念着“别忘了,别忘了,长寿常恒”几个字。旁边的盈盈,她说,”...这两个字好像和女孩衣领上的是一对。”宝玉不知道有金锁。他听了莺莺的话后,让薛宝钗给他看金锁。这次在《脂砚斋八十回》里叫“望金锁婚”,其实就是求婚。在封建社会,从来没有哪个女家向男家求婚。而且林黛玉在薛宝钗之前和宝玉关系很好,是贾母的孙女。所以我要让我家姑娘有一把金锁,威胁她一定要有玉才能配得上亲戚,还要找机会露出这把锁。这不是一个建议。这是什么?

有人说薛宝钗的封建思想是典型的封建淑女。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我们来看看《红楼梦》是怎么描写的。二十二回前,作者写薛宝钗一直跟着宝玉,每当贾宝玉和林黛玉在一起时,总是跟着“宝姑娘来了”,北京话叫“萝卜干”。宝钗这种人,理论上应该整天跟着李纨、迎春、探春、惜春,现在却整天跟着宝玉。真是封建淑女!当然我不是说薛宝钗没有资格和贾宝玉谈恋爱,但是不要嘴上说一套,心里又是一套,这让贾宝玉很烦。比如,有一次林佳和宝钗闹矛盾,宝玉就打发她去和贾母打牌。林佳和他的妻子总是争吵一阵子,他们越吵越凶。主要矛盾是“良缘”论,由此引发了许多争吵。

从第22次开始,情况发生了变化。贾母爱薛宝钗的《安定太平》,要给她祝寿。这一天,王熙凤问贾琏生日做什么。这里作者怕读者不注意,因为书中写了很多关于生日的事情,指出这不是一个普通的生日,而是外婆看中了宝钗,所以这个生日有特殊的意义。

到了二十八转,薛宝钗开始有想法了。她并不总是跟着宝玉。她自觉讨贾母等人欢心,贾母叫她点菜。她点了老太太最喜欢的糖果;如果让她订剧,她会订一部活剧。袁公主出谜语让大家猜。显然,这很简单。她假装不猜,猜东猜西,终于猜对了。这也是为了取悦每个人。二十二年前,她只喜欢贾宝玉,现在却要两面讨好,既要讨好贾宝玉,又要讨好父母。讨好贾宝玉,主要是展示自己的才华,让宝玉佩服她。

过了二十八回,薛宝钗发展到另一个阶段。她不可能两边都讨好:父母喜欢她,贾宝玉不喜欢她;如果你取悦你的父母,你就不能取悦宝玉。这次写的是袁春的礼物,送的东西和宝钗一样。宝玉道:“为什么林姑娘的和我的不一样,宝姐姐的和我的一样?难道不是错误吗?”袭人的回复没有错。“都是一个个签名写的。”在这里,作者告诉读者,这份礼物有其特殊的意义,就是和礼物订婚了,只是没有明确宣布。这个地方也应该怀疑薛宝钗。如果她真的是封建夫人,应该会像宝玉一样羞于得到这份礼物。她有很多红麝串,要装在盒子里,不要拿出来。况且当时是炎热的夏天,她适合佩戴玉石、玛瑙等裸露的饰品,但她却公然戴着一条红麝串,相当不舒服。她不是害羞,而是骄傲。这无异于当众炫耀自己的胜利,拿了冠军。先是跟着宝玉,然后两边讨好,最后一面倒,再也不怕贾宝玉不喜欢我了。二十八届之前,薛宝钗没有批评贾宝玉。从此,她致力于“建议”。葬宝钗是唯物主义者,对她好的她都做。这时,她毫无顾忌,开始批判贾宝玉,向封建主义的怀抱倾斜。

《红楼梦》前四十回主要讲贾宝玉与林、薛的恋爱关系和婚姻关系。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关系是一条路线,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关系是一条路线。前者是民主之路,后者是封建之路。走哪条路,需要贾宝玉做出选择。在这里,双方也反映了阶级斗争。

本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关系也是斗争。贾宝玉思想进步,但出身豪门,有很重的花花公子习气。这两样东西在贾宝玉身上并存,并一步步被克服和发展。林黛玉不能容忍贾宝玉花花公子的缺点,“良缘”问题导致矛盾。前四十回,我们看到两人一直不和,越闹越严重。作者写他们关系的发展高度现实:从青梅竹马到有意识的恋爱,最后走向成熟。“诉之于心”后,矛盾化解,两人再也没吵过架。但是,他们面对环境的矛盾,像一座大山一样站在他们面前,无法超越过去。

薛宝钗和贾宝玉的关系也是一步步发展的:先是跟着包,然后转;然后左右开弓,请两边;最后一边倒。薛宝钗在环境上大获全胜,但是贾宝玉不喜欢她,她也无能为力。薛宝钗和统治势力相处得越好,越不能让贾宝玉爱她。

以上两条线在书中同时展开,作者的倾向性非常明确,经常通过具体的情节来表达自己的爱恨情仇。比如三十六回,宝钗在帮袭人绣花,宝玉在梦里又喊又骂:“和尚道士的话,你怎么信?”什么金玉姻缘,我更愿意说木石姻缘!“这说明他只认识林黛玉,不认识薛宝钗。作者有意通过宝玉的梦话否定“金玉姻缘”,让薛宝钗亲耳听到。这说明作者对处于被压迫地位的林黛玉充满了同情。

这两条路线写到这里,形成相持阶段,父母的偏好很明确——选薛宝钗,不选林黛玉。然而,作为贾家的最高权力机构,犹豫不决,拖拖拉拉,拒绝公开宣布。贾老太太,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只考虑自己的享受。她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享乐主义者。正因为如此,贾宝玉的思想如果没有祖母的保护是不可能形成的。当然,贾母不是民主主义者,而是封建主义者。最终,封建主义发展成极端自私的享乐主义,毁灭了自己,也挖掘了封建主义的根基。在她享乐的生活中,贾母不能不考虑她心爱的孙子宝玉的遗嘱。贾母不是糊涂老太太。她思路清晰,目光明亮,知识渊博,阅历丰富。通过多年的观察,她完全知道宝玉和黛玉的关系。尤其是通过紫鹃试探宝玉的那一段,宝玉一听说黛玉要回苏州,立马就疯了,让贾母知道的更多了。宝玉离不开林妹妹。他们的关系是意识形态的,不可动摇的。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想象贾母唯一的宠爱的宝玉婚姻不幸福,却还能维持自己的其乐融融的生活。她不禁想起这件事。况且黛玉是她的孙女。处于次要地位,她也应该考虑一下。于是她表现出优柔寡断:按照她的初衷,她是想定薛宝钗的,但考虑到外孙和孙女的具体情况,她又不敢马上决定。总之她要两方面都考虑。有人认为贾母不会考虑两个方面,但我有不同的看法。在封建时代,老太太们为了宠孙子,做了一些让步和迁就。所以我们说写到这里就形成了一个僵局:父母不让薛宝钗走,贾宝玉不让林黛玉走。本来贾宝玉是不用坚持林黛玉的,现在却形成了一种力量。如果他坚持不了,就一起死,一起活。这一现象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从此,作者把恋爱关系和婚姻关系的线索放在了次要的位置。因为父母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当事人也解决不了。写宝玉、黛玉、宝钗的关系,写每个人的主观因素,只能到此为止,因为婚姻问题的最终解决,并不取决于个人的爱恨情仇。于是作者转头,用主要的笔墨写了环境。从书中可以看出,第四十回之后,他对爱情的描写并不多。贾宝玉见了林黛玉似乎无话可说,或者说是怕伤了林的自尊心而不敢说。林黛玉对贾宝玉也是如此。当她见到他时,她默默流泪。

从第四十章开始,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出了一系列反映和描写环境的故事和场景。这里就不能一一说了。总结一下,有几个问题。

先写贾的经济枯竭。贾家本来就不宽裕的经济状况,奢侈无度,收入少,支出多。这时候就更惨了,几乎无法维持。比如家里人通过鸳鸯偷了贾家的金银器皿,拿去卖了还债。再比如王熙凤病了,想吃人参,她就到处找。她拿出来的要么是人参须,要么是失效很久的坏人参。这个情节揭示了贾家的经济困难。在这方面,薛宝钗很擅长。她说临时在外面买人参很容易遇到假货,建议通过自己店铺内部关系购买。在这些方面,薛宝钗擅长长袖善舞,深得贾府宠爱。你贾家穷,我薛家富;我看中你贾家的“贵”,你看中我薛家的“富”。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封建贵族家庭中“娶妻是一种政治行为”。(单行本第74页)这句话极其深刻!薛宝钗追求贾宝玉是政治行为,贾府看中薛宝钗也是政治行为——解决经济困难,维持门面。

第二,写各方面矛盾的爆发。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到了这个时候,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已经越来越明显和突出。按照封建社会的规矩,长子当官,大媳妇当管家。就贾家而言,贾赦应该掌权,邢夫人应该管家。然而,作为最高统治者,贾母不喜欢老大,偏爱老二,固执地把贾赦关在“那边的房间”里。所以,贾赦和贾母有矛盾,一见到母亲就满腹牢骚。他们还讽刺他们的母亲偏爱在中秋节讲笑话,这使贾母很生气。因为贾加喜欢贾政,所以让王夫人管理家务。王熙凤是邢夫人的儿媳妇,本应在那里,但因和王夫人的侄女的偏爱,所以来这里掌管。这些关系很复杂,母子之间,婆媳之间都有矛盾。傻大姐拿起一个绣春包,稀里糊涂地递给邢夫人。邢夫人得了这个东西,觉得是个了不起的东西,就很认真地交给了王夫人。这是什么意思?邢夫人满腹委屈:我应该是管家,我却叫你管家。瞧,你把这个家经营得多好!其实在贵族家里找个绣花春囊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邢夫人正好借此机会攻击王夫人。再说王夫人,她心脏没问题的话,烧了绣春囊就完了。她不是这样的,马上大张旗鼓地搜查大观园,还特意请王善宝出席,因为她是邢夫人的陪护,要她去查,所以让邢夫人自己去查。这种勾心斗角就是政治斗争。寻访大观园,本来就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但随着事态的发展,矛头转向了被压迫者,因为实际受害者还是做丫鬟的女孩。斯琪死了,晴雯也死了,四儿、方冠等人一个个被扔了出去。封建主义气焰嚣张。然后作者写道,这些家属不在家的时候,被压迫者起来反抗,大观园里到处都是打架,吵得很厉害。比如敢于反抗的方冠和养母吵架,接着是方冠、葵冠等人和赵姨娘打架,等等。这些情况表明,封建秩序已经无法维持,王熙凤的权力在各种矛盾中崩溃,使王熙凤生病,主要是政治病——无法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于是,就有了弹簧经理。在封建社会,很少有女孩子做管家。这时实在没办法了,于是滩纯出来临时主持,薛宝钗当助手。这是王太太的主意。让薛宝钗帮忙,父母的意图很明确。由于各种内部矛盾的爆发,封建主义的统治地位无法维持。谁能继承王熙凤维持统治?林黛玉做不到,只有薛宝钗能做到。所谓“薛宝钗的小恩小惠都是为了整体”,她一直有办法,也只有她能代替王熙凤维持摇摇欲坠的统治。选谁的问题最后还得落在薛宝钗身上。

第三,贾宝玉会走什么路的问题。一个人掉进水里,还是要想尽一切办法自救。据说溺水者经常双手紧抓泥草,说明死前有过挣扎。没落阶级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现在贾家要亡,唯一的希望就是贾宝玉了。他只有走封建的道路,才能维护贾府的门第。那么,谁能帮助贾宝玉走上反封建的道路呢?是林黛玉还是薛宝钗?我们说只有薛宝钗能帮助贾宝玉走上所谓的反封建的正道。

《红楼梦》里写的环境问题我们就不多说了。综合以上三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非要选薛宝钗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把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悲剧的根源看成是父母个人好恶决定的。《红楼梦》在解放初期的越剧舞台上上演,把问题简单化了,好像和的爱情悲剧完全是冯在中间出的馊主意造成的。曹雪芹并没有把原因完全归咎于父母本身。父母各有所图,却无法决定。最后决定的是具体情况。贾家经济枯竭,统治无法维持,后继无人。薛家富,薛宝钗可以继承王熙凤,帮助贾宝玉走上封建之路。因此,林佳爱情悲剧的根源是由封建统治阶级的客观状况决定的,了解这一点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我们再来看环境描写所揭示的统治阶级的一系列问题,包括道德品质的败坏。这些问题不是一夜之间出现的,而是长期形成的。他们不是普通的感冒、头痛和发烧,而是一直生病。通过这些描写,把封建制度的邪恶和腐朽的特点都带了出来。这是封建末期的情况,表面强大,内心腐朽。这是林佳爱情悲剧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