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被母亲鼓励成功的故事。

钱学森母亲:让儿子成为忠于祖国的人。

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从小就天资聪颖。当他三岁的时候,他能背诵数百首唐诗和宋词。钱学森的母亲张兰娟,性格开朗,热情,心地善良,有很强的计算能力和记忆力,对数学有很高的天赋。应该说,钱学森的超人天赋是遗传自母亲的。

钱学森很小的时候,张兰娟就把他放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中。钱学森最爱听母亲给他讲岳飞精忠报国、陆游勇剑报国、杜甫忧国忧民、诸葛亮忠君汉室、“尽己所能助蜀”等故事。每当听到这些故事,钱学森都是那么认真投入,稚气的脸上写满了对古人的崇敬。他们的节操在年轻的钱学森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长期沉浸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钱学森的内心滋生了对本民族灿烂文明的崇敬和热爱,同时激发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深深的民族自豪感。

65438-0936,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钱学森去美国留学。他渴望用自己的知识改变祖国的贫穷落后。临行前,家里特意买了《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论语》、《鲁纲要》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古籍。他的母亲告诉他,“如果你仔细阅读这些书,你可以得到一些关于祖国传统哲学的线索。”母亲和父亲一样,也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特点和人生观都体现在它的历史中。所以,精研历史的人,往往是对祖国感情最深、最忠诚的人。”父母的鼓励给了钱学森很大的支持。

在美国的日子里,钱学森学得得心应手,但在生活中却很不习惯,尤其是一些美国人看不起中国人的傲慢态度让他很生气。有一次,一个美国学生在钱学森面前嘲笑中国人抽鸦片,缠足。钱学森当即向他挑战:“作为一个国家,中国在美国的后面;但作为个人,谁敢跟我比?”听了这话,我们周围的美国学生都伸舌头,再也不敢瞧不起中国人了。带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钱学森仅用一年时间就获得了飞机机械工程硕士学位。

根据麻省理工学院的宗旨,所有专业学科的学生都要在学期中到相应的工厂和科研部门实习。钱学森应该是去飞机厂实习了。但他没想到,美国飞机制造商只允许美国学生实习,不接受外国学生。这种种族歧视是钱学森在美国受到的又一次沉重打击。然而,挫折和困难并没有动摇他为祖国的繁荣而努力学习的决心。由于无法学习航空工程,他决定改学航空理论,并大胆自告奋勇加入了在加州理工学院任教的世界航空理论权威冯·卡门教授。不久,在导师的培养下,钱学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虽然美国为钱学森提供了优良的工作环境和物质待遇,但身在美国的钱学森从未忘记自己的祖国和报效祖国的愿望。我在中国的母亲每次给钱学森写信,都提醒他尽快回国。钱学森始终把母亲的教诲铭记在心。时隔多年,钱学森几经波折终于回到祖国,投身于“两弹一星”的研究,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丁玲妈妈:尊重女儿自己的选择。

丁玲的母亲姜胜美先后在常德女子师范学校和长沙水田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学习两年,后回到常德女子小学担任校监。刚毅自立的姜胜美从不溺爱自己的女儿。她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亲自教女儿读古文观止、《论语》、《孟子》。在母亲的影响下,丁玲从小博览群书,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功底。

1918年夏天,14岁的丁玲以优异的成绩小学毕业。暑假的时候,她妈妈送她去桃源县报考了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当时学校让学生交押金,母亲没钱,留下一个金戒指给女管理员卖。女经理把戒指卖了后,把押金里剩下的两元钱给了丁玲,说:“你妈妈生活辛苦,这钱你不能乱花。”丁玲接过钱,想到这些年母女俩的辛苦生活,眼圈红了。她小心翼翼地把钱放在一个小木盒里,用换洗的衣服压着。她一直不舍得花,直到寒假回常德。

学期结束,五四运动爆发。学生们上街游行,丁玲也参加了斗争。从小受母亲思想影响,她带头剪了辫子。学生会还组织了穷人夜校,向附近的贫困妇女宣传反帝反封建,给她们上扫盲课。丁玲在夜校教算盘。因为她年龄最小,学生们都叫她“仔仔先生”。

暑假回家,姨妈看到她剪了头发,冷冷地说:“我身上都是皮,爸妈伤不了我。”丁玲毫不客气地回答:“既然不能损坏,为什么要给人打耳洞,为什么要让你的脚变得像粽子一样?”你被束缚,我被解放。"

丁玲高兴地给妈妈讲学校里的各种新鲜事。母亲看到女儿在思想和功课上的进步也很欣慰。母亲告诉女儿,五四运动时,她带领学生游行,喊口号,参加各种活动。她辞去了省女子高中的行政官,创办了一所附属于妇女美德拯救协会的小学。目前,她除了继续办建德女子小学,还在东门外办了一个面向贫困女孩的小型“勤工俭学互助小组”。学生不用交学费就能学习文化,还能拿点钱补贴家用。受到向警予寄来的信件和文章的启发,母亲经常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积极参与社会工作。丁玲看到母亲虽已年过四十,但仍充满热情和精神,忘记了个人兴趣,憧憬着未来。她也很开心,也很释然。

暑假结束后,丁玲向母亲提出请求,希望能转学到长沙周南女子中学。这所女子中学是湖南的名校,诞生了向警予和蔡畅。这个学校在五四时期也很活跃。母亲一直信任和支持女儿,但这个学校是私立的,学费、住宿费、书本费、纸张费,在她微薄的工资中自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考虑到女儿的未来,母亲还是答应了女儿的要求,亲自把女儿送到了长沙。丁玲在周南读完了二年级,但因为无法忍受校长阻止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她转到了岳云中学。

1922春节期间,丁玲应王建宏之邀,准备去陈独秀、李达创办的上海平民女子学校。舅舅粗暴干涉,他要求丁玲毕业半年后和表妹结婚。母亲支持她的女儿。她认为孩子求知认路,学习最实用的知识是正确的。为此,家里发生了争执。最终,丁玲摆脱了包办订婚等纠葛,放弃了即将拿到的毕业证,于1922年春天来到上海,在这里接受了来自中国的教育。她改名为冰之,放弃了自己的姓氏,以示对传统意识的蔑视。

1923暑假期间,丁玲在上海认识了向警予。向警予对丁玲说起母亲:“你母亲是个不平凡的人,一个有理想有毅力的女人。她很穷,被环境固定,不容易有大作为。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向警予的话深深打动了丁玲的心,一直激励着她不断进取。

廖承志的母亲:绘画塑造性格。

在中国近代史上,廖承志的母亲何香凝女士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杰出女性。毛泽东曾高度赞扬她“为中华民族树立了榜样”。她是孙中山的战友,永远是中国人民的朋友。在多年协助丈夫廖进行斗争后,她还鼓励廖承志和加入* * *领导的革命队伍。她自己的生活也成为妇女解放运动中的光辉典范。

何香凝,出生于6月,1878,曾是一名富商。1902年,23岁的她为了寻找救国真理,跟随丈夫去了日本留学。何香凝早年学习国画。65438年至0908年进入东京木乡女子美术学校学习彩画、临绘、素描等课程。同时,他从日本皇家画家田中张来那里学会了画狮子和老虎等动物。1910年从日本回国后,何香凝辗转于香港、广州、上海、日本之间,历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妇女部部长、中央委员。

去日本那年,何香凝生下儿子廖承志。廖承志出生的时候又胖又壮,所以父母给他起了个外号:肥仔。胖子出生后不久,父母开始流亡流浪,日本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多年来,何香凝靠卖画获得“米钱”。她署名“双清地主”的作品享誉海内外。她在日本艺术学校的时候,有一位著名的老师辅导过她。后来她潜心水墨画多年,经常向国内的大师学习。何香凝的画讲究立意,她常常以松、梅、竹、狮、虎、山川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直到八十多岁,她还时不时在家画画,功力不减。她在充满斗争的作品中,不仅记录了20世纪初以来的社会政治变迁,还生动地刻画了她70年的革命生涯和高尚品格。

廖承志从小受母亲影响,也热爱绘画。何香凝作画时,全神贯注地守候在母亲身边,磨墨思考。有时候忍不住,就画个小人像。虽然笔法稚嫩,但人物栩栩如生。当何香凝发现儿子的特长时,非常惊讶,决心发挥儿子的绘画天赋。于是,她每画完一幅画,就让儿子补一个“小宝贝”。在母亲的悉心指导下,廖承志的绘画技巧进步神速,无论素描、国画还是漫画,都得心应手。

更重要的是,何香凝不仅教孩子画画,还陶冶了廖承志高尚的绘画品格。何香凝一生为革命所做的一切和他的优秀品格给廖承志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受母亲豪情的影响,廖承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一方面与敌人打交道,一方面用毛笔表达自己的感情。

从廖承志身上,人们可以看到一个革命者的顽强意志和非凡品格。这一切,与何香凝面对逆境的大义人格惊人的相似。廖承志不仅继承了母亲的绘画和性格,也继承了母子俩对蒋介石的态度。

有一次,廖承志被特务逮捕,押往重庆。蒋介石以“叔叔”的身份见了他,劝他:“如果我放你走,想留你在我身边呢?”不料廖承志当面痛斥蒋介石背叛孙中山先生的事业。他刚正不阿的精神深受党内同志的钦佩。他的一生,和他的母亲何香凝一样,献身于革命事业和民族复兴,他真的死了。

老舍母亲:想当然的失去。

老舍的母亲是典型的旧中国劳动妇女,勤劳自强。老舍的热情、好客、真诚、真心和他母亲的影响有关。

老舍的妈妈会给宝宝洗三遍——穷朋友因此可以少花点钱“请奶奶”。她会刮,她会刮孩子的头,她会拧年轻女人的脸……无论她能做什么,她都有求必应;谁有事要帮忙,她总是跑在前面。

客人来了,老舍的妈妈不管多尴尬,都会想办法弄点东西招待他们。舅舅和表兄弟们来做客,经常自己掏钱买酒买肉,弄得她满脸通红。但礼貌地给他们温酒做面条给了她一些快乐。当亲戚朋友家有婚礼或葬礼时,母亲会洗去礼服,亲自去祝贺她——礼物可能只是两个小钱。

老舍继承了母亲的性格,以好客著称。他离不开朋友。在重庆的时候,老舍的生活相当贫困,但是老朋友见面,就把大衣卖了,去小饭馆招待。老舍晚年更加注重友情。逢年过节,或者小院百花盛开的时候,老舍家就成了欢乐的海洋,赏花赏画,品茶品酒,主人和客人都很开心。有时,在欢乐的时候,赵树理会声嘶力竭地“吼”出他著名的上党梆子,曹禺也会喝醉,滑到桌子底下...

有时候,老舍的院子里会有一些奇怪的客人。大部分是60岁以上的老人,有的还领着一个孩子。他们一见到老舍先生,就按照旗手的规矩,鞠躬敬礼,并喊:“向大哥问好!”老舍常常扶他们起来:“不要...不要这样!现在不流行了。快坐下,我们好好谈谈。”事后,老舍向在场边的朋友解释说,“这些都是几十年的老朋友了。当年给行商做保镖,天桥里做艺人,旧社会做巡警。".你读过我的《一生一世》《断魂枪》《方珍珠》吗?他们是作品中的模特!”

老舍姨妈在家经常发火,鸡蛋里找骨头。她是家里的地狱之王。直到老舍进入中学,她才死去,但老舍没有看到母亲反抗。“我没生过婆婆的气,我没受嫂子影响吗?人生就是这样!”母亲只有在不得不解释这还不足以说服别人的时候才这么说。老舍感叹:活得老、穷得老、难得老的母亲,最会受苦。给予朋友、亲戚和邻居帮助。但是吵架打架,永远不会有她。她宁愿受苦也不愿生气。姑姑去世的时候,老舍的母亲仿佛把她一生的委屈都哭到了坟墓里。不知道哪里来的一个侄子,声称有继承权。他妈一句话也没说,就教他把那些破桌子破板凳搬走,还给他一只姑姑养的肥母鸡。

老舍说:“我母亲刚柔并济的性格也遗传给了我。我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所有的人和事,把失去当成理所当然。在生活中,我有一定的目的和基本的规则,我可以做任何事,但不能超越自己的界限。怕见陌生人,怕跑腿,怕露脸。但当我不得不去的时候,我不敢去,就像我妈妈一样。”

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时,老舍没有地方借用。没钱,老舍挺身而出筹钱;有人被捕,老舍出面为国民党政府的重要人物作保,想尽一切办法营救。

谈及母亲,老舍曾深情地回忆说:“从私塾到小学、中学,我经历了至少100位老师,有的对我影响很大,有的完全没有影响,但我真正的老师,传承我人格的老师,是我的母亲。我妈妈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活的教育。”

(《母亲的影响》张良科著,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