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乐妍的研究项目
2.主持面向21世纪高师课程改革与实践计划的教育部重点项目JS042A课程改革与实践。
3.在国家96-750重大项目中负责中学化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研究与开发。
4.承担国家教育科研九五重点项目《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子课题:化学教学心理学研究与应用。
代表性论文:
[1].林琴、王乐妍、孔德静,促进学生高级思维发展的“材料分离”教学模式及实施策略研究。化学教育,2014(03):13-17+165438+。
[2].黄明春、王乐妍等。“元素周期律”的教学研究。表”为基础的认知模式。化学教育,2013(11):第12-18页。
[3].徐敏,王乐妍,有效碰撞理论在促进学生认知发展中的价值分析及其教学策略。化学教育,2013(01):第6-10页。
[4].江、等。基于模型构建,促进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理解的发展。化学教育,2013(03): 20-26。
[5].胡九华等。对“电离和离子反应”这一课题进行全单元教学研究,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和发展。化学教育,2013(04): 44-49。
[6].丛,,高中学生“生活化化学素养”测量工具的开发与研究。化学教育,2013(10):第88-91页。
[7].王乐妍等。、促进学生理解和发展的《化学反应原理》绪论课教学研究——基于化学反应认知模型的构建。化学教育,2012。33(11):第12-20页。
[8].刘东方和王乐妍,科学探究能力的构成要素——基于国外科学课程文献的分析。化学教育,2012。33(9): 44-49.
[9].以、黄、为例,谈体现科学理念精髓的教学设计。化学教育,2012。33(9): 64-68.
[10].齐,赵鹤林,,物质分类的相关概念及其教学分析。化学教育,2012。33(4): 10-15.
[11].姚智等“物质分类”在促进高中生无机性质学习中的功能价值分析及教学实现。化学教育,2012。第33卷第4期:第28-35页。
[12].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价值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课程设置、教材和教学方法2012(09):第106-112页。
[13].王乐妍认为,学生认知发展研究是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的基础。基础教育课程,2011(12):40-40。
[14].王乐妍、刘东方,中考化学探究题评价内容与水平要求设置研究——基于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基础教育课程2011(3):第76-80页。
[15].王乐妍,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施十年回顾。基础教育课程,2011(7): 62-69。
[16].潘成等,“化学与生活”模块中“食品添加剂”的教学设计研究——基于培养学生与生活相关的化学科学素养。化学教育,2010。31(12): 30-33.
[17].陈颖等《促进学生有机性质认知能力发展的醇》教学研究。化学教育,2010。31(9): 24-29.
[18].王乐妍与宋万,创造平等空间,拓展课程参与——基于教学设计的中学化学在线教研模式及其实践。基础教育课程,2010(7): 24-26。
[19].、张、化学平衡常数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功能价值分析及其教学实现。化学教育,2010。31(6): 29-34.
[20].魏锐、王乐妍、徐光宪院士教育思想访谈录。化学教育,2010。31(5): p. 1-6。
[21].王乐妍,10基础化学教育课程改革的进展与反思(下)。化学教育,2010。31(5): 20-24.
[22].王乐妍,10基础化学教育课程改革的进展与反思(上)。化学教育,2010。31(4):第15-21页。
[23].王乐妍、黄琼、刘东方,中考命题与化学课程标准一致性研究——基于九省市中考概念与原理知识的比较。基础教育课程,2010(3):第75-80页。
[24].胡九华,王乐妍,在化学教学中促进学生认知素养的发展。教育科学研究,2010(3):第46-50页。
[25].胡久华、王乐妍、潘瑞静,促进学生理解和发展的模块1化学氧化还原项目单元整合教学研究——高端备课项目化学核心内容教学问题及解决方案研究。化学教育,2010。31(3):第22-28页。
[26].胡久华,王乐妍,教师对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内容及教学知识的调查研究。化学教育,2010(2):第26-29页。
[27].王乐妍,从基于知识的分析到基于学生知识的发展,推动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向高水平发展——北师大化学教育学院“高端备课”项目介绍。化学教育,2010(1):第2-2页。
[28].基于促进学生理解王乐妍、姚智和徐敏发展的“物质的量和浓度”教学设计——“高端备课”的核心内容之一的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化学教育,2010(1):第3-7页。
[29].胡九华、王乐妍、王秀忠,高中化学新课程综合观——基于2008年高中化学新课程远程学习。化学教育,2009。30(9):第17-19页。
[30].王乐妍、姚智、孙宏宝,新高考化学试题特点分析。基础教育课程,2009年(9): 65-69。
[31].王乐妍,潘成,化学教学论课程中学生活动的设计与研究。化学教育,2009。30(4): 39-42.
[32].胡九华、王乐妍,高中化学新课程课程内容探讨——基于2008年高中化学新课程远程学习。教育科学研究,2009(1): 53-56。
[33].、黄,单元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以“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单元为例。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03):第9页-11。
[34].王乐妍,高中化学新课程五年回顾——基于实验区教师感受的研究。基础教育课程,2008年(12): 24-28。
[35].魏锐和王乐妍,便携式实验室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0):第166-169页。
[36].张丽娜、王乐妍,“过程与方法”维度的教学目标设计促进学生化学认知发展——基于对高中生化学概念发展水平的调查与思考。化学教育,2008。29(8):第13-16页。
[37].陈颖,,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有机化学知识基础分析——基于高考选考和大学课程学习的需要。化学教育,2008。29(7):第18-21页。
[38].王乐妍,张义强,乔敏,基于概念的化学教学设计研究。化学教育,2008。29(6):第7-12页。
[39].丛、、、孔,教师对“化学反应极限”内容的理解及其对教学的影响。化学教育,2008。29(4):第9-12页。
[40].陈颖、,高中化学新课程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主题访谈——访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结构化学专家李教授。化学教育,2008。29(3):第13-15页。
[41].王乐妍等研究了教材《物质结构与性质》对学生认知发展的影响。化学教育,2008。29(1): 16-19.
[42].魏锐等,水溶液中Fe3+的水解平衡和配位平衡。化学教育,2008。29(1): 69-70.
[43].新课标下王乐妍和李诗缘初中化学实验仪器和药物装备。教学仪器与实验,2007。23(12): 53-55.
[44].王乐妍,化学教材从设计理念到设计实践的深度探索——评《面向学生的教材设计》。化学教育,2007。28(11): p.50-50。
[45].王乐妍等,新课标实验教材《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思路和特点。化学教育,2006。27(8):第13-15页。
[46].魏锐等.含铁物质中铁含量的测定-基于传感技术的实验设计。化学教育,2006。27(7): 50-51.
[47].胡久华,王乐妍,刘玉红,中学化学概念探究教学初探--以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为例。化学教育,2005。26(9): 24-27.
[48].王乐妍、陈光举,高视野、大视野、多角度——山东科技版高中课标实验教材《化学的一般特性导论》。化学教育,2005(S1):第-页。
[49].胡九华、王乐妍:科学教学模式的新探索——探究式建构教学。教育科学研究,2005(4):第35-37页。
[50].王乐妍,高视点、大视野、多角度——浅谈新世纪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的特点及实施。化学教育,2005。26(3):第13-17页。
[51].王乐妍等。初中化学新课程倡导的探究教学与多元化评价策略的实施研究。化学教育,2004。25(11):第14-18页。
[52].王乐妍等,《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体系分析(实验)》。化学教育,2004。25(9):第9-12页。
[53].刘强,王乐妍,张小平,适合学生探索氯的性质的微型实验装置。化学教育,2004。25(5): 54-54.
[54].刘强等研制的适合高中师生研究乙烯和乙炔制备及性质的微型实验装置。化学教育,2004。25(12): 47-49.
[55].刘强、王乐妍,构建高中化学实验内容体系的新思路。化学教育,2003。第24卷第9期:第37-38页。
[56].和毕,对《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解读。化学教育,2003。24(1):第9-13页。
[57].刘强和王乐妍,美国中学化学教科书中的微型实验。化学教学,2003(11):第28-31页。
[58].王乐妍,初中化学教学评价的改革重点和实施策略。化学教育,2002。23(9):第9-13页。
[59].、黄,高中学生物质结构的前科学概念初探。化学教育,2002。23(5):第12-14页。
[60].王乐妍和约伯,“原型”在高中生化学问题解决活动中的作用。学科教育,2002(5): 39-43。
[61].王乐妍,胡久华,高中生解决化学实验问题的心理过程及影响因素的再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17(3):第40-46页。
[62].王乐妍,卢永红,基于科学探究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开发——化学CAI的新探索。化学教育,2001。22(5):第17-19页。
[63].胡久华,王乐妍,化学活动课的设计、实施与思考——基于学生对活动课的期望与评价。化学教育,2001。22(3):第10-13页。
[64].王乐妍、白桂明等人,阐述了初中化学课程内容中学生的学习愿望及其对改革的启示。学科教育,2001(5):第5-10页。
[65].王乐妍,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学大纲的修订及其思考。学科教育,2006 54 38+0(4):3-6页。
[66].王乐妍,苏玲,初中化学前科学概念的探讨:科学学习心理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年。16(1):第37-42页。
[67].王乐妍、刘小英,化学教学论课程几个基本问题的研究及其改革实践。化学教育,2000(10):第12-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