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传记

国家授予23名为“两弹一星”研制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其中14曾在清华大学学习或工作。他们是:王、赵九章、钱学森、彭焕武、钱三强、、、郭永怀、屠守锷、、邓稼先、朱光亚、周。还有院士、院士等一批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校友。新疆核试验基地的十几个指挥员中,有五个是科技人员,其中三个是清华校友。在基地所属的西北核技术研究所,有11名所长,其中科技人员8名,清华校友5名。在千千,科技工作者中有成千上万的清华校友为祖国的“两弹一星”事业而献身。27名校友在西北核试验基地亲自参与了1964第一次核试验的野外工作和实验室任务。我们学校很多院系的老师也为“两弹一星”的成功做出了贡献。今天,在纪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40周年之际,我们向所有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贡献的前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钱学森

1911年111天,浙江杭州人,1959年8月加入中国,博士。

1929至1934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毕业后申请了清华大学的公费留美生。入学后在杭州笕桥机场实习。1935至1939在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36-1939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1939-1943,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研究员。1943至1945任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理教授(1940至1945任四川成都航空学院通信研究员)。1945-1946,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1946-1949,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空气动力学教授。1949-1955,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

1955回国。1955至1964,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防部第五研究所所长。1965至1970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70至1982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历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届、第二届理事,中国航天学会、中国理论与应用力学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院主席团常务理事,数理学部委员。1986至1991年5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全国委员会主席。1991 5月在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科协名誉主席。1992年4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主席团名誉主席。1994年6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是第九至十二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第六、七、八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

中国是航天科技的开拓者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王”。我在美国学习和研究期间,与他人合作完成了远程火箭的综述和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对地导弹和探空火箭的理论基础。与其他人提出的高超声速流动理论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6年初,《关于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上报中共中央、国务院。同年,根据他的建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成立了导弹和航空科研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被任命为委员。65438年至0956年,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建立喷气和火箭技术”计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中近程导弹携带原子弹的“两弹组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携带原子弹的“两弹组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和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是我国现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者。

1957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获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85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9荣获“罗克韦尔奖章”、“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和国际理工学院荣誉会员称号。1991年10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突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5 65438+10月获得“1994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他著有《工程控制论》、《论系统工程》、《星际航行导论》等。

钱三强

钱三强,原名钱炳琼,1913,浙江绍兴人,父亲钱宣彤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十几岁时,他和父亲住在北京。他就读于蔡元培任校长的孔德中学。16岁考入北大预科,1932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65438年至0936年,钱三强毕业后,担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严济慈的助理。次年,他通过了公费留学考试。当卢沟桥的炮声响起,他带着报国的志向远赴欧洲,进入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读研究生。导师是居里夫人的女儿、诺贝尔奖得主艾琳娜?居里和她的丈夫伊奥里奥?居里夫人。

1940年,钱三强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继续和居里夫妇二代一起做助手。1946年与同题材才女何结婚。夫妻二人在铀裂变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被他们的导师Iorio推荐给了世界科学界。西方国家很多报刊都刊登了这件事,并称赞“中国居里夫妇发现了新的核裂变方法”。同年,法国科学院也将物理学奖授予了钱三强。

1948年夏天,钱三强带着迎接解放的心情回到了战火纷飞的祖国。他回国不久,就遇到了1949+0年6月北平和平解放。他兴奋地骑着自行车来到长安街,加入庆祝的人群。后来,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叶剑英派人找到他,希望他随解放区代表团去法国参加世界和平会议。中共中央还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拨款5万美元,请他帮助订购与原子能有关的仪器和材料。看到* * * *在新中国尚未建立的时候发展科学的这一远景,钱三强激动得热泪盈眶。从国外回来后,他被邀请参观当天的天安门广场开国大典。

新中国成立以来,钱三强致力于原子能事业的开拓。曾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更名为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54加入中国。从65438年到0955年,中央决定发展自己的核电后,他成了策划者。65438年至0958年,参与苏联援建原子反应堆,聚集了一大批核科学家(包括他的妻子)。他还向研制核武器的团队推荐了邓稼先和其他优秀人才。

1960年,中央决定完全依靠自力更生研制原子弹后,已经兼任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担任总技术官和总设计师。他全力培养新一代学术带头人,就像居里夫妇培养自己一样。在“两弹一星”的攻坚战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核专家,创造了世界上该领域最快的发展速度。后来,人们不仅称赞钱三强很好地协调运用了各种复杂的科技领域和人才,还认为他领导的原子能所是一个“充满忠诚”的科技大本营。

晚年,钱三强健康日渐衰退,仍担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他一直关心中国核事业的发展,强调核事业不仅要用于军事,还要用于民用。1992年病逝,享年79岁。国庆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钱三强由515g纯金制成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以表彰这位领军科学家的巨大贡献。

赵九章

(1907 10 10月15—1968 10 10月26日),出生于河南开封。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1955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院士)。1951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三、四、五届中央委员。

赵九章出身中医世家,自幼就读私塾,准备从事文学。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他改学理科,决定“科学救国”。1933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赵九章通过G考,到柏林大学学习气象学家H?冯?菲克。

赵九章于1938获得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4获竺可桢教授推荐。主持中央研究院气象所工作,承担了继竺可桢之后奠定中国近代气象科学基础的重任。65438年至0946年,中国科学院气象研究所迁至南京北极阁,成为我国现代气象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解放战争后期,气象研究所奉命迁至台湾省,赵九章留在研究所的医师们一起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为祖国的气象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九章推动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赵九章的主持下,研究所迅速发展成为人才济济的科研机构。lasg、兰州大气物理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一批有成就的科学家都曾直接或间接地接受过赵九章的指导。

赵九章在1956任国家科委气象组组长,在1958和1962连续两年当选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1955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赵九章在气象、地球物理、空间物理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为科学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新中国成立初期,技术力量薄弱。赵九章和涂携手合作,建立了联合天气预报中心和联合数据中心,为新中国气象事业中最基础的两个分支(天气分析预报和气象资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和几位著名科学家都是商界领袖,在这两个联合机构中从事实际工作。

赵九章将科学的发展与国民经济联系起来,做出了重要贡献。50年代初,赵九章主张在广东等地种植防风林,改变当地小气候,为橡胶移植到亚热带地区创造了条件。50年代中期,国际上开始了人工增雨的研究。在赵九章的积极倡议下,在中国这个农业大国进行了人工增雨研究,使中国的云物理研究得以开展,取得了暖云降水理论和积云动力学的研究成果。

赵九章非常重视气象的现代化。50年代初,他通过大量的工作和研究,提出气象学应该是数学化、理化化、工程化和新技术化,并在工作中贯彻了这一指导思想。这对我国气象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世纪50年代初,计算机的出现使天气预报从定性发展到定量成为可能。赵九章支持和鼓励刚从国外回来的顾震超用手解微分方程,从而使我国的数值预报发展起来,培养了一批科技力量。当我国出现第一台计算机时,数值预报的研究和业务就开始了,这为60年代末我国正式发布数值预报奠定了基础。同时,赵九章十分重视遥测遥感新技术在大气科学中的应用。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支持应用空气动力学风洞和先进的测试仪器来研究大气湍流。在赵九章的大力推动下,我国仅建立了两个臭氧观测站,为研究大气中的臭氧成分奠定了基础。

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赵九章不断探索新的研究领域。海潮观测和研究对我国国防和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当时还是空白。20世纪50年代初,赵九章亲自指导中国海域波浪和波谱的研究,研制了观测设备和一套观测分析仪器,为了解中国海域的波浪特征和开发海洋资源做出了贡献。

赵九章是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发起人和奠基人之一。他积极推动太空科学的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赵九章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建。65438-0958年,赵九章是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二部主要技术负责人,负责卫星研制的一切准备工作。同年5438年6月+10月,他提出了“中国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从小到大,由低到高”的重要建议。在60年代的三年困难时期,赵九章及时调整发展计划,以投入较少、人力较少的气象火箭为重点,逐步开展其他高空物理探测,探索卫星的发展方向。6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成功发射了一枚气象火箭。箭仪舱内的各种仪器、无线电遥测系统、电源和雷达跟踪定位系统,都是在赵九章的领导下,由地球物理研究所研制的。他们还研制了用于“东方红1”卫星的多普勒测速定位系统和信标。

1964年秋,赵九章不失时机地向国务院提交了研制卫星的正式建议,引起了中央的重视。1965年3月,中央批准了中科院提出的方案。从1965到10,在中科院的领导下,进一步论证了卫星建设的总体方案,赵九章在会上提出了重要意见。

接着,负责实施卫星研制计划的651设计院成立,赵九章主持科学与工程技术方面的工作。他的中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和具体探测方案,对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和返回式卫星总体方案的确定和关键技术的研制发挥了重要作用。1985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赵九章在科学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赵九章是我国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1938年,赵九章将数学和物理引入气象学,研究信风主流间热力学,完成了我国第一篇动力气象学论文——信风主流间热力学。

行星波斜压不稳定的概念是由赵九章首先提出的。赵九章在1945中指出,实际大气在斜压条件下可以是不稳定的,即振幅会随时间增加而形成天气图上观测到的气压场的分布和发展,这是现代天气预报的理论基础之一。赵九章65438-0946在芝加哥大学做这个学术报告的时候,引起了国际气象学家的极大关注。气象发展史上公认的“公元1946年,我国和赵九章提出行星波不稳定的概念”。

20世纪60年代初,赵九章指导学生研究地磁扰动时斯托默俘获区的变化和带电粒子穿入地磁场的机制,写了专著《高层大气物理学》。

在他的带领下,还完成了核爆试验的地震观测和冲击波传播规律,以及弹头再入大气层的物理现象等研究课题。

赵九章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和热心的教育家,培养了许多科学人才。他勤奋学习,热心育人。国内一些著名的气象学家,如叶笃正、顾震超、陶石岩、顾俊熙、郭晓岚等都受过他的指导。赵九章非常重视基础教育。在担任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期间,他在1958创办了中科大地球物理系,提出以“系所结合”的形式办系,亲自讲授高空物理,指导研究生。赵九章重视人才,培养和提拔人才。周秀吉、曾庆存、晁吉平都是赵九章不断关心、爱护、鼓励的杰出科学人才。

赵九章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注意培养民主的学术氛围。他组织的研究小组,如波动组、磁暴组,每周都有学术研讨会,随之而来的是激烈的争论。该课题组研究了与太阳和地球有关的各种现象,取得了一批国际成果,为我国空间物理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赵九章没能等到1970年4月24日那一刻。当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上天时,这位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在一年半前去世了。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为科学事业奉献了全部精力的科学家。1997年,在赵九章先生诞辰90周年之际,王等44位著名科学家提议并经中央批准,竖立赵九章先生铜像,以纪念他对我国科学事业的贡献。1999在国庆5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两弹一星”研制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赵九章院士就是其中之一。

王大珩

(王大珩,1915.2—+05.2-)男。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应用光学专家。

江苏苏州人。1936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65438-0938赴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留学,专业为应用光子学,65438-0940获硕士学位。1942被英国伯明翰的Chance公司聘为助理研究员。65438-0948年回国后,担任大连大学应用物理系主任两年,后担任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三十余年。曾任哈尔滨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馆长、国防科学技术十五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院长、电机研究所所长、吉林省第四届CPPCC副理事长、中国光学学会、中国计量学会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1955当选中国科学院技术部委员。1978 * *加入中国。1983后,任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部副主任、主任。1986当选中国科协第三届副主席。65438+1993年5月当选中国先进技术与产业管理研究会名誉会长,第二届中国离退休科技工作者联合会副会长。

65438+1994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主席团成员。1994 65438+2月担任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基金会会长。此外,他还担任过中国光子学会名誉主席、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名誉主席、中国计量学会名誉主席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至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第七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中国科技光学、激光、光学计量、光学玻璃、光学工程研究深入。指导多种光学观测设备的研制成功。为我国应用光学、光学工程、光学精密机械、空间光学、激光科学和计量科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制造了第一台激光器、第一台大型光学测量设备和许多国防光学仪器。20世纪70年代,他主持制定了第一个国家遥感科学计划,并领导了一次全面的航空遥感实验。1986年3月,、、王等四位科学家向中央提出了“发展我国战略性高技术”的建议,经同志批准,国务院发出了《高技术发展计划纲要》的通知,史称“863计划”。

1979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5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5 65438+10月获得1994“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郭永怀

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市,1909,男,中共党员,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5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65438-0940,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获硕士学位。1941年去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可压缩流体力学。1945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做研究员。1946至今,美国康奈尔大学副教授、教授。65438-0957年回国后,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理论与应用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所副所长。1968死了。

在我国原子弹氢弹研制中,他领导和组织了爆轰力学、高压状态方程、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结构力学和武器环境实验科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1985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