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德院士在去世前的最后一刻做了什么?
7点44分,林俊德院士要求起床上班,家人劝他多休息,说带着氧气罩给氧不方便,他同意了。
8点03分,胃管放置完毕。医生告诉我要换血,不然早上就难过了,但家属遵从他的意愿,放弃了换血。
8点52分,医生嘱咐林院士不要睡着。为了不让他睡着,他的妻子和姐姐一直在他耳边和他说话。
17九点,护士问他要不要喝水,他点点头。
9点26分,他突然说,我要工作。护士和他谈了谈让他工作一段时间,他点头答应,但说话很困难。
9点半他又要求上班,护士说等他休息好身体好点再上班。他说:“我等不及了,(你)太理论化了。”女儿问他:“爸爸,你肚子不舒服吗?”他摇摇头说:“不,我要工作。”然后反复要求工作,要求直接工作。女儿说:“你打算怎么办?我会帮助你的。”他说:“不,我自己来。我得工作。”问护士几点了。看着女儿的眼泪,他看了女儿一会儿,对她说:“大家都要开心。”他戴着氧气面罩的声音闷闷的,但是坚定。
9点40分,他继续说:“我要工作。”女儿说:“好的,我把笔记本放上去。”他说:“好吧。”
他要求坐起来,女儿反对他坐起来,他却坚持坐起来,大声说:“可以!”“大家都和他商量,坐在床上行不行。他反对,说要下来坐在工作台上。医生过来问他要不要坐起来,他大声回答:“要!”“医生建议他不要下床。他坚持要在工作台上下来,说:“效率高!”态度那么坚决,大家都得让他做好下床干活的准备。
9点54分,他说:“让我尽快起来工作!”
9点55分,学生、同事、护士扶他上桌。他说:“在工作区工作是有效率的。”有人问他是否可以坐下。他坚定地回答:“没问题。”在场的医生、护士、家属、学生、同事都多次劝他休息,但都被拒绝。他说:“别逼我,我的时间太有限了。别烦我,让我专心工作。”大家多次劝他上床,都被拒绝了。他说:“我的习惯,你们都知道,我可以。”
10: 30,在很多人的劝说下,他暂时停止了工作,但他只想坐在椅子上休息而不是上床睡觉,说“你坐着休息,上去就下不去了。”然后他继续工作。
10: 45,大家都劝他再躺下休息,他却只想坐着休息,几分钟后又开始工作。
10: 54,他给学生讲解电脑里的信息,让他们从电脑里找,已经按ABC的顺序排好了。
11: 09,在大家的劝说下,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工作台和笔记本,躺在了床上。
11: 35,亲人、战友、学生一直陪在他身边。
12 15,基地领导到病房看望,对他说:“林院士,大家都向您学习了,谢谢您!谢谢大家!”“院士,我们将继续把爆炸力学事业发扬光大!”大家深深地看了他大概2分钟。
12: 28,他说他想睡觉。
12: 30,他给女儿强调工作中的文件夹名称和排序,强调顺序规范。
12: 46他对女儿和儿子说:“照顾好你妈妈。一切都很简单。”儿子说:“我记得你告诉我的一切。你放心,我们会好好照顾妈妈的!”"
14: 09,林俊德院士陷入昏迷。我老婆一直紧紧握着他的手贴在耳边说:“老林,这是我第一次握你的手这么久!”40多年来,你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现在你终于属于我了...“期间他时而昏迷时而清醒,反复讲他在办公室要整理什么资料,怎么打开密码箱,整理的时候注意保密...
19: 20,学生从外地赶到医院。他的妻子伏在林俊德的耳边说:老林,钟医生来了。林俊德的手指动了动。钟医生拉着林俊德的手放在他脸上说:“林先生,你摸摸我的头,像个爸爸。”
最后,在20: 00,15,心电图呈直线,林俊德平静地离开了。
林俊德院士的一生
1955年,17岁的林俊德在福建永春走出大山,考入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1958,大三学生林俊德和同学张文斌被分配去解决液压马达的研制问题。两个没见过液压马达的人,靠着一张苏联液压马达的原理图,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三周的反复研究,做出了一个液压马达。
1960年9月,林俊德大学一毕业就被选进了国防科委下属的一个研究所。1963年,刚从哈尔滨军工学习回来的林俊德接到组织通知,被任命为“核试验冲击波力学测试仪研制组组长”。
在核试验基地,林俊德带领团队研制了一种用于测量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记录仪。在没有实验设备和技术资料的情况下,在如此困难的环境下,林俊德设计了一种由齿轮和发条驱动的时钟式压力记录仪。他用简单的方法和创新的思维解决复杂的问题。这样的记录仪在中国历次核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林俊德对压力记录仪实验数据的准确性近乎苛刻。林俊德的学生说,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他常年在实验的第一线。在所有重要的实验中,他都亲自到现场,拍摄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林俊德用确凿的数据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林俊德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的发展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说:“我这辈子只做过一件事,就是核试验,我很满足。”
参考以上内容?中国工程院——林俊德院士的最后48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