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谷生平简介及诗歌鉴赏

传记

郑谷出生在宜春(今江西)。光启进士,官皆官,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鹧鸪筝。他的诗多是写景写物,风格清新通俗。原藏品已丢失,存放在云台编译。

餐桌上的歌手

郑谷

华月楼台在九曲附近,

青松是金盆。

座位上也有江南客人。

不要对着春风唱鹧鸪。

郑谷诗赏析

在古代的宴席中,往往会准备音乐,用唱歌或演奏来劝酒和娱乐。从题目来看,这首诗是诗人在一次宴会上送给歌手的。第一副对联“花月楼台近九曲,一曲唱尽金壶”。九曲是指城市中四通八达的街道。从下面两句话来看,这个城市应该在北方。有人认为它指的是唐朝的首都长安。

清歌是指清晰悦耳的歌声(或无伴奏的独唱)。倒,倒酒。金壶,精致昂贵的酒器。这两首诗采用了由远及近、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艺术手法。天空,一轮明月;地面上,万家灯火;市场上行人、汽车和马匹来来往往。展现了一个繁华大都市的景象。然后是一栋高楼的外观。明月照在高楼和周围盛开的鲜花上。画外音是一首声音感人的歌。然后是:“餐厅里,灯亮着,年轻的歌手在唱歌;一首歌之后,有一些饮料,祝酒,祝酒和笑话...这两句话表现了时间,地点,环境,宴会,歌手,听众,甚至歌曲的欢乐气氛。写出来的字简洁明了,含义丰富,既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又给人以飞翔的想象空间。

不过,更精彩的是诗的第二联,“座下也有江南客,不唱鹧鸪到春风。”一首歌越听越动情;酒喝得越多,乐趣越多。结果唱歌比酒更“醉”。所以三四句不谈酒而独自写歌。而美妙的是,诗人并不描述歌手或歌曲。也没有直接表达你对唱歌的感受。鹧鸪指的是当时流行的“鹧鸪歌”。据说鹧鸪有“南飞”的特性,鸣声如“行不我弟”。“鹧鸪歌”是“郊鹧鸪声”,曲调悲凉清亮。为这首曲子写的词,大部分都是表达爱而不恨。

为什么诗人还没听过《鹧鸪》?这个挺耐人寻味的。虽然诗人在前两句中极力描写夜月的春风和花饭店前的北京的春天,但从后两句来看,他自称“江南客”,可见诗人的思乡之情,早已由歌唱引发。如果演唱者唱的是自己早已耳熟能详的《鹧鸪歌》,难免会“游子一见即湿”,情不自禁。因此,诗人恳切地要求歌手不要唱《鹧鸪》。这充分说明歌唱有一种荡气回肠的魅力。

诗人把这首诗送给歌者,实际上是说听者(诗人)是歌者的知音,说明诗人是在对歌者的歌唱艺术献上一颗敬仰之心;其中,深刻地流露出诗人的异乡情怀。当然,他也希望歌手能成为这个“声音”

知心朋友。这使得歌者-听者、听者-歌者在情感上得以沟通和理解,达到了深刻感人的艺术效果。

菊花

郑谷

王孙莫放了一枝蒿,

九天支离寺庙很近。

露水秋香满池岸,

我不羡慕瓦松高。

郑谷诗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物体的诗。作者一言不发地吟咏菊花,却始终不离菊花。他从菊花不起眼的外表,写出人们喜爱菊花,进而写出菊花的高尚品格,指出他吟咏菊花的主要目的。显然,这首咏菊诗是诗人用象征的方式表达的。

“王孙莫彭懿”,彭懿是一株野草。菊花,单从它的枝叶来看,和茼蒿有一些相似之处。那些不勤快,不分五谷的子子孙孙,很容易把菊花当成茼蒿。诗人一出真言,就告诫他们不要拿菊花和茼蒿相提并论。

这句话突兀而起,直接提出问题,有高屋建瓴之势,流露出对太子的轻视。作为第一句话,有提全篇的作用。“九天支近鬓”,与第一句紧密相关。农历九月九日被称为重阳节。这一天,古人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戴山茱萸袋采摘菊花放在太阳穴上的习惯。诗人提到这个古老的传统习俗,只是隐去了“菊花”二字,照顾到了第一句,说明人与王孙不同,对菊花非常热爱和尊敬。这两句话,从不同人对菊花的不同态度,点出了菊花的高贵品格。

三四句是全诗的重点,集中体现了菊花的高贵气质和高贵品格。“露珠秋香满池岸”,寥寥数语,形容秋天的晨景:太阳升起,灌木丛中露出菊花,满是露珠,润泽晶莹,明艳可爱;清香飘满池岸,让人心旷神怡。菊花的独特魅力跃然纸上。这里的“湿”字很有讲究,让人想看花瓣沾满露珠,特别滋润艳丽。“人”字的形象恰如其分,可见香味是多么的沁人心脾。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菊花独特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与那个特定的环境和氛围交织在一起的魅力。在描述了菊花的气质之后,诗人很自然地把吟咏菊花的主旨归结为:“原产地不羡瓦高松”。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楼屋檐上的植物。初唐崇文阁学士崔融曾作《瓦松诗》,其序曰:“崇文阁瓦松生于屋脊...风俗是形似松,命须靠瓦,故称瓦松。”瓦松虽能开花吐叶,但“高不过一尺,才不过一寸”也没用,所以“童军(博士)不赏,梓匠(木匠)难识”。作者将池畔的菊花与高屋瓦松相提并论,寓意菊花虽生长在低洼的沼泽中,却高贵幽静,毫不犹豫地把它的芬芳献给人们。瓦松虽然身居高位,但实际上是“对人无用,对物无用。”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了它不求高位,不慕荣耀的思想品格。“出身”对应“无羡”,强调语气,突出菊花的高贵气节。这最后一句话使诗的主题在这里显露出来,诗得到了升华。

关于物的诗不能没有物,但也不能为了写物而写。纯文字,即使写实,也不过是“忘了样子”,毫无生气。这首诗符合一个菊花字,每一句都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菊花也成为诗人本人的象征。

告别淮上的朋友

郑谷

杨长江头,

华阳担心杀死过河的人。

几个风笛很晚才离开亭子,

项峻潇湘和我秦湘。

郑谷诗赏析

晚唐自杜牧、李商隐绝句以来,单纯议论之风渐热,抒情性、意象性、音乐性大大下降。然而,郑谷的七大奇迹仍然保持着抒情和充满魅力。

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与友人(题中称“淮上”)分手时所作。与通常的送别不同,这是一次对彼此未来的告别:朋友们渡过江南到潇湘(今湖南),他们北上长安。

一两句当场抒情,提醒人离开,不经意写得潇洒,有一种天然的韵味。画面很清晰:在长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杨柳轻拂,白杨浮动。小船泊在岸边,朋友即将横渡江南。淡淡的几笔,像一幅清新秀丽淡雅的水墨画,在场景中充满了情与意。

缠绵的杨柳拖着依依惜别的深情,激起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玉难系”的悲凉;雾蒙蒙的,飘着的花,挑起了双方眼花缭乱,躁动不安的分离,勾起了在世界尽头徘徊的感觉。美丽的柳色,宜人的春光,恰好成了这里离别的催化剂,所以有“过江龙愁杀人”之说。诗人用淡墨触景,用重笔抒悲。乍一看并不和谐,但精品感受到了两者的和谐统一。“扬子江头”、“杨柳青”、“华阳”等同音异义词在两句中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快流畅,又富有韵致和美感的风格,读来让人感到深沉和永恒,又不显得太沉重和伤感。第二句虽只提“人过江”,但却是不言而喻的彼此漂泊,南北背离。

三四句:“几个风笛晚离亭,你去潇湘我去秦。”从江头的风景到亭子里的送别宴,握手时离别的场景都是正面描写的。驿站宴别,酒浓。席间,奏响了一曲悲愤的笛子。现场抒情,或许是象征别离的“折柳”。这笛声是在倾诉彼此的别离,让即将分手的两个朋友靠得很近,默默的对望着,思念缠绵,随风升起。从笛声来看,天色似乎不知不觉暗了下来,是时候离开了。两个朋友在沉沉的黄昏中相惜,各奔东西——你去潇湘,我去秦。这首诗在这里戛然而止。

这首诗的成功与拥有这样一个独特而抒情的结尾密切相关。从表面上看,最后一句只是叙述,说明了各自的行程。它缺少对景物的描写,也没有那种吟游叹的抒情。其实诗的魅力就在于这个看似简单的结。《河头春色》、《花柳》、《送别宴》、《风笛》、《暮光之城》等一系列意象场景对离别之情的反复渲染,使得该句的结尾恰如《刘皇》,在反激对比中显示出其丰富的内涵。离别的伤感,走向世界尽头的无限伤感,南北不同道路的深远思念,乃至漫漫征途中无尽的沉默,都在这种沉默中得到充分的表达。“君”与“我”相对,“相”字重叠,使这首诗多了一种吟诵的情境。

一只山鹑

郑谷

暖戏烟草锦,

产品流向应接近野鸡。

雨水从绿草湖旁流过,

花落黄陵寺哭。

乍一看,流浪者闻到袖子湿了,

好人唱低眉。

互称湘江之宽,

苦涩的竹林向西延伸。

郑谷诗赏析

郑谷,晚唐诗人,因“尝鹧鸪而警”(《唐人才子传》)被称为“鹧鸪郑”。可见这首鹧鸪诗在当时流传甚广。

鹧鸪产于中国南方,形似母雉,大如鸽。它叫“勾搭”,很像“离不开兄弟”,所以古人常用它的声音来表达追客的人的感情。郑谷《鹧鸪赋》不强调造型,重在神韵。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他萌生了滴墨的想法。

开头写的是鹧鸪的习性,羽毛颜色,形态。鹧鸪“怕霜怕露,早晚要出来”(《崔宝古今笔记》)。“暖戏满烟,野草锦”,最早用“暖”字来表达鹧鸪的习性。“锦衣”二字也赋予了鹧鸪多彩而醒目的羽色。

在诗人的心目中,鹧鸪的优雅甚至可以和美丽的山鸡并列。在这里,诗人没有对鹧鸪的形象进行详细的描写,而是通过写它嬉戏的活动和与野鸡的比较,画龙点睛,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第一联咏其形,后联咏其声。但是,诗人并不是简单地模仿他的声音,而是刻意地表达由此引起的悲伤情绪。曹青湖,或称巴秋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黄陵寺,在湘阴县花洞庭湖畔。传说皇帝南巡,死于苍梧。二妃子入伍溺死湘江,后人为黄陵庙在水边立祠。这片田野也是历史上屈原生活过的地方,所以最容易引发迁徙者在此游历的惆怅。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足以让人浮想联翩,令人遐想联翩,诗人身上笼罩着浓浓的悲凉气息:雨落红。荒无人烟的小河,荒无人烟的寺庙,更是被雨声和落花迷住,构成了一种悠远的意境,渲染了一种令人心碎的气氛。此时此刻,怕霜露怕冷的鹧鸪无法自由发挥,只能伤心地哭泣。然而,“雨过曹青湖,花哭黄陵寺”,反反复复,似乎就像游子招人踏足孤僻荒凉之地,听鹧鸪声哀。鹧鸪的声音和招人的感觉完全融合在了一起。这两句话的妙处在于写出了鹧鸪的魅力。作者没有画出它的声音或形状,但读者仿佛听到了它的声音,看到了它的形状,深深感受到了它的魅力。对此,沈德潜赞赏地说:“咏物诗不如神韵美,三四言不如‘钩环’。

诗人称此为“鹧鸪筝”(《唐诗》),可见这两首诗的意韵。

五六句,从鹧鸪到写人,其实每一句都离不开鹧鸪的声音,相当巧妙。“一个游子第一眼闻到袖子湿了”,这是承袭了上一句“乌鸦”。“好人唱低眉”,也是鹧鸪声所致。毫无疑问,美女唱的是“山鹧鸪”这个词,是模仿鹧鸪的声音发出的悲凉音调。闺中少妇,面对落花暮雨,思念久别的丈夫。他们的感受很难理解。我们来唱一首《山鹧鸪》吧,但是他们轻轻一唱就很难忍住。诗人选取了两个细节:一个游子闻声而泣,一个才子吟声而蹙眉,并用“一见钟情”和“才子”两个虚词加以强调,有效地烘托了鹧鸪啼哭的悲凉。在诗人的笔下,鹧鸪啼成了高楼少妇的相思之歌,成了人间游子的断肠之歌。在这里,人的哀鸣和鸟的哀鸣交相辉映,各有精彩;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最后一副对联:“湘江阔,苦竹丛深西。”

诗人的笔墨更加浑然一体。“不要做我的兄弟”的声音回荡在辽阔的江面上。是一群群鹧鸪在低声歌唱,还是美丽的游子在呼应“唱”和“闻”?这是相当有想象力的。

《湘江阔》和《太阳西下》,使鹧鸪声更凄婉,场面更幽静悲凉。那些怕冷的鹧鸪忙着在苦竹间寻找温暖的巢穴,而独自走在河边的游子何时才能回到故乡?最后一篇远离神灵,虽然文字滔滔不绝,透露出诗人浓重的乡愁。清代金圣叹认为最后一句是“遗比兴深”(《圣叹唐才子诗选》),很有见地。诗人紧紧抓住人与鹧鸪的情感联系,讴歌鹧鸪却重在传达神韵,使人与鹧鸪融为一体,构思精巧细致。难怪世人皆知“警告”。

海棠

郑谷

春风意味着均匀的颜色,

可以和诗词一起卖。

最适合一场美丽的新雨。

想打开的时候都是美好的。

莫愁懒在窗前,

梁光旦写作较晚。

黄昏时分我喝不够,

羡慕他蝴蝶的深枝。

郑谷诗赏析

在大自然的花园里,海棠花素以美丽著称。春风似乎吹了一种特别鲜艳的颜色来给她染色,给她打扮。难怪诗人郑谷被它迷住了,情不自禁地饮酒赞美。

大地的春天,诗人环顾四周,只见一阵微风吹过,洒下一阵雨滴,海棠新染上晶莹的水珠,洗去了尘埃,颜色格外鲜艳明亮。这时,诗人惊奇地发现,“新雨”海棠有一种独特的魅力,看起来异常美丽。众所周知,秋海棠不放的时候是暗红色的,开放的时候是淡红色的。它最美丽动人的是含苞待放的时候。海棠的花蕾带着雨滴清新,处于“盛开的时候”,颜色特别鲜红娇嫩,看起来像少女羞涩时的红晕,娇媚迷人。前人形容海棠“繁花似锦,枝繁叶茂,柔若处子”(王铭项瑾《花谱》),唐人称赞其为“花间仙子”。诗人善于捕捉海棠“下雨时”和“即将绽放时”的娇艳风韵,并加以刻意描绘,表现出浮雕般的花的形态和神韵。

第三位诗人也从侧面掀起了海棠。美丽勤劳的莫愁女懒得打扮去欣赏海棠的美,而擅长画海棠的画家也被海棠的美所吸引,所以迟迟不动笔,不肯轻易触碰,唯恐画不出海棠的神韵。那么海棠的美丽和魅力可想而知。真的叫“没事,一切都是浪漫”。

对联的最后写着“我未醉唱陈,羡他留蝶深枝。”诗人们面朝海棠,饮酒作诗,流连忘返。读不够,写不完。甚至有羡慕蝴蝶在海棠花上搂抱抚弄的,简直表达了诗人对海棠的赞美和仰慕。

这首诗从艺术家对海棠的审美活动中突出了花的美丽和魅力,采用了一层推开一层写反面的方法。此手法由虚处见实,虚实相生,空灵传神,既歌颂了海棠的自然美,又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情与物相交,人与花有默契。真的是海棠的杰作。前人说“顾氏清而不俗。”(辛《唐才子传》(卷九)显示了这首诗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