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培训?

实践知识就是实践知识。没有知识,就谈不上心灵手巧的水平,因为知识丰富智慧丰富,智慧来源于知识,智慧丰富寻求更多。足智多谋,这是中国的成语。只有拥有丰富的知识,才能产生智慧和创造力。如果你没有一定的知识和见识,希望急中生智,这种“急中生智”是不会产生智慧的,只能流汗。人们常说:“当你皱眉时,你的思想就会来找你。”只有有学问的人才能做这件事。没有学问的人,眉头一皱就只能发愁。实践知识需要做到:

(1)善于积累知识是智慧的海洋,是心灵手巧的土壤,是足智多谋的人产生巧妙谋略的“基础工程”。任何独创性都是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在政治斗争、军事斗争等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综合运用和体现。从历史上成功的谋略可以看出,高明谋略的产生都来源于丰富的知识。知识转化为智慧,智慧产生聪明才智。从这个意义上说,智者以知识为“诱导者”,通过丰富的联想,把握知识与实践的本质联系,归纳产生巧妙的策略。事实也证明,知识越丰富,就越会为巧妙策略的产生提供土壤和种子。历史上所有著名的军事家都是知识渊博的人。被世人奉为“兵圣”的孙武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他留给后人的《孙子兵法》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经典。就目前考古文献公认的孙武所著《孙子兵法》,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从其内容可以看出其内容的广度:九天、九地、九地、九胜、十中、十轮、十问、十阵、十官、南北、方面、明暗、实、奇、用、计、计、形、势,等等。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社会生活,从政治经济到军事外交,从天文地理历法到人情鸟兽,从武器装具到阵法战术。堪称古代“军事百科全书”,可见作者孙武学识之渊博。三国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曹操、诸葛亮,都是集军事、政治、天文、地理、文采于一身的足智多谋之人。法国军事谋略大师拿破仑是一个博览群书,兴趣广泛的人。他非常精通军事历史、哲学、数学和地理。在他的几十场战斗中,他凝聚了很多知识。俄罗斯的库图佐夫在情报方面的深厚造诣也应该得益于他丰富的知识。他懂七种语言,包括德语和英语。阿基米德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位战略家。从公元前218年到公元前201年,罗马帝国多次入侵地中海西西里岛上的古城锡拉丘兹。为了抵抗侵略,叙拉古这个古老的国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大多数年轻人死于战斗,留下许多老人、妇女和儿童。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也挺身而出,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给了敌人沉重的一击。他设计了一个扔石头的装置,可以把重石头扔得很远。敌人进攻时,空中抛下的石块,把敌人打得仓惶而逃。一天,烈日当空,入侵者用帆船发动了攻击。阿基米德在墙上放了一面抛光的金属凹面镜,将凹面镜反射的焦点投在敌指挥舰的画布上。因为帆上涂了油脂,立刻被凹面镜反射的焦点点燃。船上顿时硝烟弥漫,敌人一片慌乱,纷纷跳水逃命,其他失去指挥的敌舰仓皇逃窜。

中国春秋时期,齐桓公带兵攻打孤竹,春回冬来,迷上了归途。博学的宰相管仲说:“老马的智慧是可以用的。”于是他放开了老马的缰绳,老马真的带领齐军出了大漠。当部队在行军途中找不到水喝,面临渴死的困难时,齐桓公召集大臣们商讨对策。大臣彭几说:“听说蚂蚁夏天住在山阴下,冬天住在山阳下,而且蚁巢附近必须有水,士兵们才能去山南找到蚁巢,并深入挖掘。”部队按照计划,找到了水,救了全军。这些例子都说明了知识对于聪明才智的重要性。

我们看看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几个主要师的履历,也能明显看出知识的作用。第三步兵师师长少将·布朗特拥有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国家安全和战略研究硕士学位;第一骑兵师司令少将·皮特森拥有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第4步兵师师长少将·奥丁诺拥有核工程硕士学位和国家安全与战略研究硕士学位;而101空中突击师师长少将·佩特里斯,拥有美国著名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国际关系博士学位,曾任西点军校国际关系教授。事实上,在美军军官队伍中,这些教师的学历并不稀奇。数据显示,30万美军军官中,硕士以上学历的有6.5438+万人,其余均为本科学历。当然,学历不能说明什么,但是它所包含的知识和能力还是很容易想象的。

(2)善于在各种知识结构中优化知识智能知识结构与其他类型知识结构的最大区别主要体现在学科知识的具体内容以及相邻知识和边缘知识的广泛和深刻程度上。智能知识结构的主要知识要求更加深刻和全面,相邻和边缘知识要求更加深刻和丰富。事实上,领导者必备的足智多谋的知识结构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更不是一个固定的框架,而是一个多层次的、发展的、动态的、多样的、整体的结构。每个人都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有目的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求他们知识渊博,并不是让他们什么都懂,这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而是按照整体性原则,先学习和掌握工作中最有用的知识,以建立一个不是最优的,但相对适用的知识结构。然后,再把思维触角扩展到其他知识领域,逐步做到深刻,过渡到最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知识结构,但要想足智多谋,深谋远虑,就必须让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应自己规划的要求。举个例子,你要策划一个保家治国的宏大计划,如果你对历史、事件、多重谋略都不熟悉,你以为以后可以拯救“三军水火,救大势于崩”。这只能是白日梦。

我们应该掌握哪些知识来提高自己的智力?诸葛亮说:“我为将军不知天文、地理、奇门、阴阳、阵图、军情,是个庸才。”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说:“在军事活动领域,指挥官的不同职位需要不同的知识。如果职位低,需要的是一些狭义的具体的知识。如果职位高一点,那么需要的就是一些广博的常识。”古今中外的策划人都是以渊博的知识为优先,以专业知识为核心,以渊博的相邻知识和丰富的边缘知识为补充,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可以认为,一个足智多谋的发烧友,要想提高自己的足智多谋水平,必须具备足智多谋的知识结构。毛泽东可以被视为一代智者。从他的知识结构中可以看出,在他广博的社会、自然、思维和心理知识中,渊博的政治历史知识、渊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和丰富的文学知识是他知识结构的主要框架,而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中,对古代智者的研究最为深刻。可以说,毛泽东的知识结构是最具独创性和战略性的知识结构。其实当了领导,就应该有相应的知识结构;从事哪一行工作,就应该有对应哪一行的知识结构。总的来说,军队领导不同于地方领导,党的领导不同于行政领导,行政领导不同于企业领导,上级领导要优于下级领导,这是事物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胡适先生在1962年留学日本时,就提出写作既要博大精深。他把人的知识结构分为“广博”(像一块厚砖)和“深刻”(像一块竖起来的砖)。他主张学问要博大精深,像一个等腰三角形。高度和宽度要成比例。20世纪70年代有人提出,足智多谋人才的一般知识结构应该像一个“T”形,有横有竖的“T”,横代表宽,竖代表深。现在,我认为它不是很准确。作为智慧人才,知识结构应该像“米”字形。“米”字是一个十字,一个中心线,然后向四面八方辐射,或者有一个比喻。它也可以像“井”形。中间那块是基础知识,然后向八个方向延伸。这个比喻只是说明一个聪明人应该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这个知识结构是以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人文科学基础知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为基础,其次是各种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各种综合性的学科知识。要求不同层次的知识分子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层次越高,需要的知识越全面,需要的决策科学、领导科学、思维科学、战略科学、创造科学等知识越全面。如果你的计划内容是治国安邦的宏图,那你就要多学习,多学习知识。如果你是某个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就要求你把这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学透。(3)善于激活知识所谓激活自己的知识,就是一定要把课堂上、书本上学到的这些死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我们讲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学习立场、观点、方法、活动、活动、应用。要在“活”字上下功夫。读死书,读死书,读的文章都会像赵括的《谈兵》,让人捧腹大笑。背面有很多招数,但是使用起来比较僵硬死板。这样的人不可能失败。以迂腐为例。“以迂回为直线”就是“走迂回之路,诱之以利,后人发大财,先人到”。故意迂回,避开敌人的正面重点防御,由敌人意想不到的路线行军,还要以小利引诱敌人,使敌人的注意力集中在正面,放松对非正面地区的防御。从古至今,这种兵法一直被人们运用的淋漓尽致,取得了惊人的效果。三国末年,魏国大将邓艾率军绕过姜维重兵防守的剑门关,从崇山峻岭中绕道而行,取道谷,直取江油关,攻取蜀,就是“迂”向“直”转变的生动例证。有些知识看起来不起眼,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用,有时候甚至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古今战场,老马认路,草船借箭,撒豆成兵,火牛阵等史料都可以充分说明这个问题。刘伯承元帅是四川人,知道彝族的风俗。看似与军事无关,但在关键时候却发挥着重要作用。1935年5月,中央红军长征时进入彝族居民区。敌人用“走亲带故”的智慧,煽动、拉拢彝族人民对抗红军。按照彝族风俗,红军参谋长刘伯承与古鸡家族首领小结盟,交了朋友,从而挫败了敌人的阴谋。红军顺利通过彝族居民区。

在积累、优化、激活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善于捕捉知识。我们应该向社会、老师、父母、朋友、同事学习,在生活中、工作中、环境中学习。爱学习的人充满了知识,到处都能学到东西;不爱学习的人,面对知识的海洋,会觉得枯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有些合理,有些不合理。不合理的应该想办法让它合理;知识结构上的合理,并不是一切都好就可以高枕无忧了。需要不断补充和更新知识结构,使之更加合理,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客观世界。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事物随着时间而变化,事物随着感觉而变化,也就是说,客观事物总是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反映客观事物的知识也是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所以,任何人的知识结构的合理性都只是相对的。在一定时期内,某个职位是合理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职位的提升,过去学的知识会老化,向不合理的方向变化。作为指挥员更是如此,因为战场是变化最快的领域,再加上指挥员岗位变化大的特点,如果不及时更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就跟不上现代战争的新形势、新情况、新变化,就会被淘汰。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应该更新知识。用“日新月异”这个词来形容科技和武器装备的发展一点也不为过。当今时代是创新、信息和知识指数增长的时代。这个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知识总量急剧增加。据研究,人类在过去30年中获得的知识大约等于过去2000年的总和,而到2050年,人类今天掌握的知识量只会是当时知识总量的1%。可见知识更新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以计算机领域为例,其发展之快、新技术新产品之多令人惊叹,以至于人们形象地形容计算机领域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这在军事领域尤为明显。枪、飞机、坦克、火炮、舰船、导弹等武器,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新一代产品;第一代武器还没有退役,新一代武器已经装备部队,第一代武器还在试用,新一代武器正在研制。作为指挥员,如果不及时更新知识,或者更新知识的速度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科技的进步、武器装备的发展,就很难担当起指挥和策划现代战争的重任。此外,技术的进步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必然导致作战方式的改变或变革。但是,作战方式的改变或改革,必然导致军事理论的深刻变革。当前,军事领域正在发生以信息化为核心的前所未有的根本性变革,各种新思想、新概念、新观点、新理论、新概念层出不穷,从“第三次浪潮革命”到“世界新军事革命”,从“21世纪战争”到“信息化战争”,从“数字化部队”到“一体化部队”。从“空地一体战”到“联合作战”再到“一体化联合作战”,从“休克论”到“体系摧毁”,从“立体战”到“太空战”、“卫星战”、“新概念武器战”,都需要指挥员去了解、去理解、去掌握。只有那些对新技术、新理论、新知识有极大兴趣,并投入极大热情加以掌握的指挥员,才能适应未来战争的要求,成为未来战场上的“高手”。同时,我们还要适应岗位的调整和变化,扩大我们需要的知识。(4)善于捕捉知识,实践知识,离不开勤于学习,刻苦钻研。高尔基说:“天才来自勤奋。”华说:“你不能靠运气获得知识,也没有人会把它给你。勤奋需要毅力。”毛泽东年轻时说过:“今天明白一件事,明天就明白一件事,时间长了就明白了。”他们关于成功前提的结论都是努力。陈毅元帅的艰苦学习生涯也说明了这个道理。1921年10月,陈毅因参加留法学生爱国运动,被中国和法国政府强制遣返回国,在家乡四川乐至生活了半年。这期间,他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每天的学习、劳动、锻炼时间超过16小时。有他写的一首自吟学习诗为证:“从鸡鸣第三程,河边学一门外语。清晨很珍贵,每一分钟都需要珍惜。午前学完各科,精通义理。切记不可偏废,骄傲是敌人。午后,人是田园,挥汗如雨,收获真知。播种亲情和爱情,收获五谷杂粮。晚上会有几百个,主人会把他们都请来。共商天下事,共谋治国大计。学业上的成功在于勤奋。勤奋和毅力。不怕风雨,霹雳助动力。”一代导师列宁也得益于他渊博的知识和深邃的智慧,他的大学文凭是自学得来的。17岁时,他因参加革命活动被喀山大学开除,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学习的信念。他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自学了大学的法律系。他在家里的菩提树下放了一张桌子和一条板凳。每天早上,我抱着很多书,在那里努力学习。午饭后,他看理论书,看报纸杂志,晚上点一盏油灯继续学习。一年半后,他系统地学习了法律系的几十门课程,并以校外学生的身份参加了彼得堡毕业考试。因为他成绩优异,学校给他颁发了优秀文凭。更难能可贵的是,列宁努力学习的精神终生留存。被我国人民尊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年轻时就失去了双亲。17岁,避乱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他成了一间小屋,耕种田地,自食其力,过着非常贫困的生活。10年隐居期间,志存高远,刻苦读书,从社会史到百家争鸣,从兵法到文学名著。他的博学为他未来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以惊人的军事谋略帮助刘备建立大业,与远比蜀国强大的魏、吴抗衡,形成三分天下格局。他还撰写了《江原》等著作,载入《隋书经籍志》、《中兴书目》、《诸葛季良》等古籍并流传后世。被誉为“西方历史上最伟大的总参谋长”的毛奇元帅,是一位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精力非凡的学者。8岁时,他开始在一个乡村牧师那里接受教育。两年后,他进入哥本哈根皇家军事学院,22岁时考入普鲁士军事学院,在那里接受了多学科的系统教育和训练。他对Canitz的战争史,Elsa的物理学,尤其是Riter的地理学感兴趣。由于孜孜不倦的学习,他的健康受损,不得不辍学休养。毛奇早年失意,直到42岁才成为少校,但令人钦佩的是,这并没有削弱他学习军事的热情。他潜心研究军事史、拿破仑的战术和克劳塞维茨的理论,吸收了它们的优点,但并不盲从。从拿破仑那里,他了解到机动性是战争的灵魂,所以他意识到铁路将成为战略上最重要的因素;从克劳塞维茨那里,他了解到政策和战略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因此对政治和外交事务非常感兴趣。此外,他还将步枪、铁路、电报和系留气球等先进技术,以及统计学、经济学和地理学等新学科引入战争,在许多方面为现代大军队的作战指挥奠定了基础。正是因为他知识渊博,头脑灵活,所以百战百胜,从没输过。他和俾斯麦、罗恩一起完成了德意志帝国的建国大业。清朝的康熙帝,为清海而战,创造了清朝的鼎盛时期,也是勤学的典型。据史料记载,康熙五岁就知道读书了。十七八岁时,因学习太累,导致咯血,仍不肯休息。即使在旧金山叛乱被平定,有很多工作要做的日子里,他也在学习。我南巡的时候,晚上打了三次鼓,还是没有荒废读书。到了晚年,他还是爱不释手。他一生研究儒学,崇尚儒学。天文、地理、历法、音乐、法律、战术、骑射、医学、蒙古语、西域、拉丁字母,应有尽有。博学多识,足智多谋,消灭汉奸,平定三藩,抵御外敌,统一全国,使清朝进入鼎盛时期。

努力学习不是没有思想的死学习。读书也要讲究方法。如果方法得当,会事半功倍。毛泽东同志的“四多”阅读法作为印章就足够了:(1)多读书——不仅包括大量读书,还包括对主要书籍或文章多读几遍,以便更好地理解。毛泽东反复阅读《饮冰室文集》、韩愈古文和唐宋诗词,直到背得滚瓜烂熟。他爱读诗,能背400多首古诗。(2)多写——即课上及时写讲稿,课后多写读书笔记。除了毛泽东的各种笔记本,还有整篇文章的精选抄本和精要节选。经过多年的积累,这个笔记本已经有几个大筐了。看书的时候经常写眉批。一本《伦理学原理》只有65438+万字,他却在书眉上写了12000多字。(3)多思考——在阅读的过程中,要知道哪些观点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在批语中,毛泽东不仅简单地表达了他的赞成、反对和怀疑,而且根据历代学者的不同学说,对它们进行了综合比较,进而提出了自己的见解。(4)多问——有不懂的地方,及时问。在湖南第一师范大学读书时,毛泽东除了在学校自学和向老师求教外,还经常去长沙市求教。

培训知识离不开调查研究。说到调查研究,其实质是人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对策的综合思维过程,是提高智力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这个过程以调查开始,以研究结束。调查是研究的基础。毛泽东同志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后记中说:“了解情况的唯一方法是向社会做一个调查,调查社会各阶级的生动情况。”“所有实际工作者都必须向下调查。这种考察对于只知道理论而不知道实际情况的人来说尤其必要,否则就无法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斯大林还说:“如果理论不与革命实践相联系,它就会成为没有对象的理论。“正确的研究必须建立在科学调查的基础上。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有很多著名的军人、统帅、军事家、战略家,他们注重总结经验、研究历史,坚持用理论指导实践。他们中的许多人不仅是战场上的将军,也是文坛上的英雄;他不仅是军事战略专家,还是写作专家。孙武是古代军事理论家之冠。他从小生活在军事底蕴丰厚的齐国,祖父是齐国名将,家风的熏陶为他走上军旅生涯提供了条件。但更重要的是,他对军事生活充满热情,非常重视观察和研究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认真研究兵法,吸收南兵、军务、诸子百家之精华,撰写了不朽的《孙子》,论述了战争规则、治军之道、打胜仗之道,揭示了战争的普遍指导规律,被公认为兵家圣典。曹操是古代为《孙子》研究奠定科学基础的第一人。曹操一生热爱兵法。他根据自己的战斗经验撰写了《魏武帝论孙子》一书,65438多万字,为孙子研究树立了第一个里程碑。他指挥过官渡之战、徐淮之战、柳城攻略、合肥敌我之战、关西多变战术等50多次具有战略特色的战役,都显示了他高超的战斗艺术。这些历史上的典型事例,在《孙子》中都能找到,但都不是孙子的固定模式,而是他“师孙武而不泥”的结果。它是他对军事科学进行研究、再创造和再发展的结果。

实践知识离不开总结经验。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在世界上也是如此,有无数著名的军人、统帅、军事家、战略家注重总结经验,研究历史,从中吸取教训。有的是战场上的名将,有的是军事谋略专家。唐朝的李靖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然而,他不想成为一个花花公子。从少年开始,他就一直在研究孙子兵法,研究兵法。他最喜欢孙武的《孙子兵法》,经常和他的叔叔韩擒虎讨论和总结作战之道。他一生戎马,身经百战,胜仗多,败仗少,可谓成就斐然。《唐文立拳》是吴京七书之一,是他自己战斗实践和总结前人经验的结果。拿破仑一生热爱军事史,特别注意总结前人的经验。他对汉尼拔、亚历山大、凯撒等欧洲古代名将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在他后来指挥的很多重大战役中,你都能发现这些古代名将的智谋。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这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巨大飞跃。总结经验的好处就在于促进这种飞跃。通过调查研究,使主谋的知识、智力、技能与所要解决的问题充分交融、链接、提炼,并在此基础上得以再生,形成新的思想,产生新的策略;通过总结和研究,我们可以开阔智者的视野,加强新思想的交流,从他人身上汲取营养。他山之石,攻我玉,提高自己的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