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源于介子推的传说。有没有介子推的故事?
清明节的由来:介子推的故事
公元前655年,晋国公子被其父王的宠妃陷害,被迫带着一帮家臣仓皇出逃,踏上了流放之路,其中就包括介子推。他们一路露宿,重耳快被饥饿和疾病折磨死了。介子推毅然拔出刀子,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成汤,以充饥,从而救了重耳一命。这就是历史上“削骨为王”的故事。
公元前636年,重耳登上了晋国的王位,史称晋文公。这时他受到了一群大臣的欢迎,一时间得意洋洋,肆意分封。介子推极力劝说,但无济于事,于是做出了隐居绵山,独自一人的选择。晋文公知道后,带着大臣们赶到绵山寻找,却始终不见介子推的影子。晋文公下令释放火烧山,只留下一条路。一时间狂风大作,火势绵延数百里。三天后,晋文公上山寻找,却发现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已经葬身火海。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带领大臣爬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生。他把老柳树命名为“清明柳”,并告诉世人,寒食节的后一天被定为清明节。寒食节和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在唐代,扫墓的日子被定为寒食节。后来因为两个日期差不多,清明和寒食合并为一天。
清明节的习俗
1,扫墓祭奠先人,即“扫墓祭”,对先人的称呼是“尊思时”。祭祀祖先是一种缅怀祖先的方式,其习俗由来已久。牺牲是一种让人重聚的方式。
2.放风筝,又称“纸风筝”、“风筝”,是清明节人们喜爱的活动。让微风送他们到天涯海角。据说这样可以消除疾病和灾难,给自己带来好运。
3.清明节踏青,去大自然欣赏欣赏春光,去郊外徒步。这种郊游也叫春游。这种季节性的民间活动——郊游,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源头是古老的农耕祭祀的春节习俗。
4.插柳清明节,是柳发芽抽绿的时候。人们外出郊游时,可以随手折下几根柳枝,拿在手里把玩,织成帽子戴在头上,或者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据说插柳的习俗与避疫有关。
这就是我所知道的介子推的传奇故事。你明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