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余明的一生
杜,陕西省陆家县杜家湾人,1904,165438,6月28日出生。祖上是当地封建地主。他的父亲杜良魁是清末举人。他在Xi长安大学堂任教时,曾参加同盟会,数次返回米脂,鼓励县内民团驱赶清政府官员,并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我的生母是高兰婷,家境贫寒。杜有四个姐姐,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名叫余德。
杜·余明从小就喜欢玩枪。他经常潜入野外捕猎野鸡,偶尔也能抓到。十二岁时,我在李鼎铭成家沽小学读书(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提到过)。李是杜的表弟。杜在学习上得到了这位严格老师的指导。
不久,爷爷奶奶相继去世,管事的叔叔杜也去世了。杜良魁一直在外面教书,从不过问家务,所以杜不得不承担起管家的重任。虽然杜是一个年轻的负责人,但由于他的聪明,他很快就掌握了一套管理家务和保留家庭企业的技能。
杜十六岁时,父亲从玉林回到家乡。看到自己的学业因为家务而基本荒废,他大为失望。他决定把家务留给侄子杜宇成,杜随父亲到玉林中学继续学业。榆林中学校长(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是杜的堂兄。杜读书时热爱运动,很快学会了步枪射击和瞄准的要领。他定下了这样一个志向:要么学好英语,出国看看世界强国,学习他们富裕强兵的方法;要么参军,你可以训练一名优秀的士兵来保卫你的国家。毕业考试英语不及格后,他决定做一名爱国军人。
1923,杜毕业于玉林中学。同年8月,他与比他大两岁的曹秀清结婚。曹也是米脂县人,父亲是该县工商界的领军人物。她在家里学了中学的诗画,婚后去了玉林女子师范学校。她参加了中国* * *,后来“清党”被清除出去了。
正当杜从玉林中学毕业后急于寻找出路时,他在《新青年》杂志上看到一则黄埔军校招生广告。与此同时,他还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广告,要吴办洛阳军校。由于革命思潮的影响和杜斌丞的影响,经过慎重考虑,他毅然选择进入黄埔军校。
1924年3月,杜、其堂兄涂羽心、陕西青年颜茂尧、关、等十一人乘英国船经天津前往广州。由于余友仁向国民党元老、晋驻陕总司令蒋介石的推荐,杜等人全部被录取,成为黄埔军校的第一批学员。于右任赠他一副对联:天下之安为重,圣人之心为宽。杜边在第三队第九队,金佛庄为队长,同学有陈赓、、、、关等人。
开学不久,学校就开始注册党员了。与此同时,杜收到了两份登记表,一份是* * *的,另一份是国家党员的。他接受了国民党党员登记表,成为了正式的国民党党员。
经过半年的训练,杜被分配到第一教导团一营三连当见习士官和军需士官。他精心安排战士们每个月六块钱的伙食费,带着做饭的战士上街买菜,然后在厨房做饭。连队的伙食做得很好,受到了连长和战士们的表扬。不久,他被提升为二排长。他当了排长后,对战士要求很高,不得人心,处境艰难。
1925年春,杜随第一团参加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时任该团宣传队长的陈赓见杜在连里待不下去了,就被调到宣传队当队员,担任检查部队军容军纪的任务。他发现,任何军官或士兵打碎了老百姓的碗或损坏了庄稼,都要由有关人员照价赔偿,没有任何借口,有时还要自己出钱。在进攻淡水城时,蒋介石选择了敢死队作为爬城先锋。他自愿报名,但没有被选上。
十字军征服淡水后,杜得了疥疮,请假回广州治病。疥疮治好后,杜等三人回到黄埔军校,会见党代表廖。廖不禁喜出望外,道:“你来得正是时候。胡景翼(国军副总司令兼第二军军长,河南军务督办)想办军校。他屡次电报广州派人来帮忙,现在又派你到河南去,帮胡筹办学校。”临行前,廖将的一封信交给杜,请他在路过北京时交给孙中山。
同年3月初,杜一行到达北京,受到汪精卫的接见。他们见到了已经昏迷的孙中山。杜把递给廖;孙中山给马相的亲笔信的副官,然后给廖先生写了一封信,汇报孙中山的情况s的病。然后,他们到了开封,在胡景翼的直接领导下,协助苏联顾问筹办军校。仅一个月后,胡病逝,新军长岳(原二师师长)与苏联顾问和黄埔同学不合。杜等人在河南没有立足之地,被迫退回陕北。
不久,第二国民军滋团补充营营长、大地主用重金聘请杜为副营长兼第一连长,以扩大对日势力。没过多久,补充营在榆次被晋军缴械解散,杜被押往太原监狱。太原都督孪达,旧日同盟会成员。他对黄埔同学有好感,放了杜,摆了一桌饯行。之后,杜郑重地给广州革命大本营和黄埔军校写信,汇报自己的情况,要求采取行动。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随即回信批示:希望杜留在北方,并争取机会与马巷联系,参加停在北京碧云寺的孙中山灵柩的守护工作。此时,高桂滋奉命率部入京,担任京畿守备,改组后的吴宝山补充营也随团北上。到京后,高桂子将补营改为特务营,派营到西山碧云寺静宜园守护孙中山灵柩。杜仍是副营长兼一连连长。
1926年7月,广州革命政府承诺北伐。杜得知这一消息,决定返回球队南下。他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南京,却不幸在孙被巡察队抓获,投入虎桥监狱。一天晚上,他和几个犯人一起越狱,乘船到达武汉。
杜逃到武汉后,去见邓(时任国民党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兼武汉行营主任、湖北省政务委员会主任)。了解了北方的一些情况后,邓问他:“你现在去哪里?”他说:“我要去南昌找校长。”邓只叫他去武昌南湖书院总队找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书院总队队长张治中。
当时武汉正在发生“血花剧社”事件。当张治中会见杜时,他问杜对这一事件的看法。他说:“我反对血花剧社某些人提出的反蒋口号。我认为反对校长就是反革命。这里面一定有恶作剧。但是,我们国民党的处理也是不当的。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不需要变成悲剧,让舆论哗然,不利于革命。”张连连点头表示赞同,并提醒他,现在外面的思想形势很复杂,一定要有自己坚定的信念。张还劝他在南昌战役没有决定之前不要去找蒋介石,而要留在武汉工作。于是,杜打消了去南昌的念头,在张治中学生兵团当了一营三连的连长。
韩宁完全分裂后,武汉的反蒋运动达到了高潮。一天,中央军事学院武汉分院在武昌骑兵训练场开会,要枪毙洪。洪是张治中的姐夫,在学生兵团工作。洪的使者报告说:“张治中、洪等人企图把学生团带到南京。”于是,武汉当局逮捕了洪。在会上,当大家高呼“打倒蒋介石。当“枪毙洪”的口号响起时,杜既没有举手,也没有喊。当天晚上,三联召开了一次有中共全国委员会委员参加的一般党员会议,并对杜进行了质询,但杜始终没有回答一个字。最后,全连以普通党员大会的名义,决定对杜先贤进行单独监禁,等待上级彻查。有一天,他听到一个卫兵聊天,说:“这些是反动派,马上就要枪毙了。”当天晚上,杜冒着生命危险逃了出来,扮成一个商人,乘船来到南京。
杜到达南京后,找到了张治中。此时,张是总部培训部校对委员会主任委员。张还带着杜去见蒋介石。江非常高兴。他给了杜一些钱,让他到黄埔同学会登记处登记。任命杜为校审委员会中校委员。
同年8月,蒋介石被迫退休,张治中出国考察,杜也丢了工作。他不得不依靠南京黄埔同学会每月12元的津贴生活。
1928年夏,张治中回国视察,任中央陆军军事学院训练部主任,使杜为该校杭州预备大队二中队队长;第二年年初,杜回到南京军校,任第七期第四队队长;同年冬,任第一师第二旅参谋长。1930年初,蒋介石建立并教导第二师,以张治中为师,杜任该师第二旅第五团一营营长,不久升任该师第六团团长。
1930年冬,教二师改番号为陆军第四师,杜任十二旅二十四团团长。他认为团长这个职位很重要。做的好就能爬上去,不然就一蹶不振,所以一直努力。许老师对韩要求很严格。看到大部分队伍都是马马虎虎,只有杜团一个人认真执行他的指令,各方面的教育训练都组织得很好,练得很熟练,所以对杜非常欣赏。
1932年初,许第四师奉命开赴皖北参加大别山“围剿”,在霍邱被红军邝继勋部击溃。危急时刻,徐陵二十四团全力反攻,杜领兵突入霍邱,红军损失惨重。许为他立下了第一功勋,并上报了提拔杜为都督的消息。这年冬天,徐被提升为第17军军长,杜被任命为第25师第73旅旅长,不久又被提升为该师副师长(关)。
1933年2月,日本侵略军分三路进攻热河,25师奉命从徐州、蚌埠向通县集结,阻击敌人。3月9日,第二十五师到达镇后,杜、和关等驱车前往古北口与东北军司令员联系。王要求第25师接替第1、12师的长城阵地,在第一线采取守势。关拒绝接管长城阵地,坚持占领古北口南城二线阵地。双方僵持不下。杜奈向关建议,从地形上看,长城比古北口高,战略位置的话就占了先机,可以鸟瞰来犯之敌,关不同意。结果,第25师占领了古北口程楠东西两侧的高地,形成了第二道防线。但112师主力从古北口以西高地撤出,仅留一个团防守长城一线。
第二天,日军伊稀第一军第八师和骑兵第三旅迅速突破112师左翼阵地,占领古北口关,向25师阵地发起进攻。关里指挥所张耀明七十五旅反击,在高地争夺战中受伤。此时,杜担任师长,指挥全师官兵,继续与日寇浴血奋战。3月12日,杜奉命把阵地让给二师,率部到密云整顿。
今年秋天,杜进入南京中央军事学院高等教育班深造。在我读书期间,同一个家乡,同时毕业于黄埔一期的马志超介绍我加入了夏兴社。
1936年春,杜从中央军事学院高级教育班毕业。杜本本应回到25师,但他不想回去,因为他和他的老师关相处不好。许姚婷立即向蒋介石推荐他担任新成立的南京陆军娇娇学校学员队队长。1937年,焦边学校战车营与第二交通总队装甲车队合编,增编若干战车,建成国民党军第一装甲州,杜委为第一任团长。“八·一三”上海抗战期间,杜率装甲兵一营二、四连在上海惠山码头配合步兵,阻击企图登陆的日军。
1938年,装甲兵团撤至湖南湘潭整训,不久该团扩编为200师,以杜为师。杜认为,对于一支军队来说,拥有精良的装备只是条件之一,最重要的是拥有会使用这些装备的官兵。否则,再优秀的设备也是一堆废铁。于是,他集中全部精力进行大规模训练,决心在短时间内把200师打造成一支能够驰骋沙场、与日军苦战的强大力量。
杜主张先训练军官,先训练军官。他从担任装甲兵团长开始,就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当了老师后,我对自己更严格了,为了掌握技术。他穿上工作服,刻苦学习开车和修理,经常钻到车下修理底盘;他还随时把新发现的问题提出来和你讨论。如:如何协调战车和乒乓球的联合作战;自行车与集体车辆的配合;战车射击和伪装;战车和火炮之间的协调等问题。杜善于学习,不耻下问,深入探究。最后,他从门外汉变成了专家,逐渐系统地掌握了机械化部队的作战指挥要领。在他的带领下,全师官兵学习技术蔚然成风,形成了训练高潮。当时国民党军的记者评价说:“他虽然不是机械专科,但学过机械知识,很有经验。在治军的业余时间,我还是放不下我的书。将来,我的知识和成功将是无限的。”
杜说:“既要加强作战指挥和战斗训练,又要注意加强精神训练,丰富官兵的娱乐生活。”他任命了一批政治干部,经常给官兵灌输爱国主义思想,要求连队成立小俱乐部,办黑板报,教军歌,经常组织球类比赛和田径比赛。这些措施深受官兵欢迎。
1938 65438+2月,200师扩编为新11军,由湖南湘潭移师广西全州,杜任副军长(军长许)。不久,改名为第五军,杜升为军长。这支军队是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唯一一支新型机械化军队。杜提出:“操场即战场”,“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要求新军具有“五师”(不骄、懒、假、欲、恶)和“三习”(学精、诚、勤)的朝气。
这时,杜把训练的重点转移到了步兵师的训练上。杜认为,战场上的决战,攻守阵地的得失,完全取决于步兵。机械特种兵只靠火力配合压倒敌人。要达到攻守兼备的目的,就需要步兵师在战场上彻底歼灭敌人。所以他非常重视士兵的体质,注重射击、暗杀、轰炸、夜战、近战等训练。他每次到各团、营、连观看士兵训练,都是一个个做示范,拿着步枪、轻机枪和士兵们一起战斗,提出谁得满分,当场给奖金;发现有教育方面的发明,当场评论表扬,命令各师派军官观摩。后来重庆军委派员复查,五军军事训练名列全国第一。这时,杜才34岁。
为了切断西南地区的国际交通线,从1939年夏天开始,侵华日军集结兵力,准备在华南开辟战场。165438+10月17日,侵华日军在防城、北海登陆,占领钦州。19,突破小东防线,进攻南宁。杜的第五军奉命从全州向南宁附近集结,准备攻击在钦州和防城登陆的敌人。
165438+10月24日,号称“钢铁大军”的日军第五师团(中村正夫为首)第12旅占领南宁,一个月后,又攻占桂南战略要地昆仑关。面对侵华日军的咄咄逼人的进攻,杜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战局,估计了敌人的弱点,并向重庆统帅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在敌人孤军深入后援而未能援时,集结优势兵力,配合当地民众,迅速反攻,以破来犯之敌,恢复重要的国际交通。”
16年2月16日上午,杜奉命率第五军作为正面进攻永滨路(指昆仑关战役),意图先击溃昆仑关、巴塘附近之敌。杜召集团以上会议,宣读作战部署:以郑洞国名誉第一师从正面进攻;戴安澜第200师是总预备队;邱清泉的新22师迂回到南宁以北的敌后;打击六塘守敌,切断南宁与昆仑关的交通联系,孤立昆仑关之敌。第二天,白崇禧和陈诚参观了位于谭棚村的五军司令部。命令杜如期攻克昆仑关,直取南宁。杜廉自称“是”,并无勉强。
65438+2月18黎明,反攻开始了。杜的第一、第五军在战车和炮火的掩护下,向昆仑关守敌发起猛烈进攻。郑洞国师与日寇肉搏,先占领仙女山。当晚各部乘胜夜袭,先后占领老茅岭、万福村、441高地,最终占领昆仑关。但19日下午,日军在大量飞机掩护下反攻,昆仑关再次被夺。此后双方多次交战,造成官兵重大伤亡。
杜在此期间,专心掌握战斗机。虽然敌人的炮弹落在指挥所附近,在杜身边爆炸,他却异常冷静。冷静指挥战斗。他随时下令嘉奖,用物资鼓励英雄部队,鼓舞士气。他每天随身携带一部电话和一架望远镜,冒着敌人大炮的轰击和敌机的反复轰炸,不顾个人安危,来到便于观察的前沿阵地观察敌情,以便对昆仑关周围的地形和敌人的兵力火力作出实事求是的判断,并据此制定正确的作战计划。经过认真研究比较,并与老师研究后,他决定采用“堡垒攻击法”,逐步缩小包围圈,一口一口把敌人吃掉。
杜命令200师副师长顾弼率部从公路左侧越过昆仑关,形成包围之势;邱清泉师把战车埋伏在道路两旁的丛林里;郑洞国师加强右翼攻势,重新进入昆仑关敌纵深阵地,摧毁敌指挥部和炮兵阵地。战斗持续了18天,以31结束,中国军队大获全胜。
昆仑关期间,日军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损失。据日本战后公布的统计,在这次战役中,第12旅的班长和军官阵亡超过85%,4000多名士兵死亡。旅长中村正夫在唐久被郑洞国第三团击毙。中村正夫在去世前的日记中写道:
“帝国军第五师团第12旅在日俄战争中赢得了‘钢铁军团’的称号,因为我的顽强战胜了俄国人的顽强。不过,在昆仑关,我应该承认我遇到了一支比俄罗斯还强的军队……”
中国军队在昆仑关战役中大获全胜,捷报频传,举国欢腾。全国各地的记者都来采访了。当时,《中央日报》在一篇题为《缅怀杜将军》的文章中说:
“中国的机械化部队开始歼灭敌人,而自从杜将军率领军队,在昆仑关胜利之后,敌人开始觉悟了吗?我军已步入现代世界军队行列。”
部队休整后,杜在雄伟的昆仑关上立了“抗日阵亡的五军将士纪念碑”,并亲笔题写了400多字的纪念碑文。他对记者说:“你亲眼看到了抗战的胜利。请如实宣传。没必要夸大其词。但是有一点需要强调,就是要强调我军是人民的力量,人民是我军的长辈。因此,你必须记录这场胜利,并带来一笔钱。我军的胜利,其实就是人民的胜利。”
1941 2月,杜作为中缅印马军事调查团成员,赴缅甸、印度、马来西亚进行军事调查。
在检查后的那天晚上?杜根据100天仔细调查所获得的信息作了冷静的分析。然后,他在30万字的《中缅印马军事调查团报告》中,彻夜未眠,写下了这样的结论:
“中国的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不会从中国切断,而是会按照其对亚洲的政治战略来规划。日本入侵越南,与泰国缔结友好条约,表明其即将进军英国远东殖民地,既可夺取英国殖民地,又可封锁中国,一举两得。”
有鉴于此,杜建议中英两军集结主力,在缅甸边境预先构筑阵地,采取果断防御,以确保仰光海港。后来整理的《中缅印马军事调查团报告》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杜起草的《中英缅联合防御计划草案》。
当时在缅甸的英国驻新加坡总督汉中教皇看到这份报告后感到震惊。他说:“中国有几个像你这样理智坚决的将军?”
杜余明自豪地回答:“到处都是。”
“那么,胜利属于你!”身穿军装、胸前挂着几枚勋章的教皇汉中将站起来,双脚并拢,给杜行了一个军礼。
1942年初,日军第15军率4个师分两路进攻缅甸。中国派出了一支远征军,而杜是第一副指挥官,长官。中英军队集结后,制定作战计划,分三路南下迎击日军。杜的第五军——中路军,于3月9日接管了铜鼓的英缅防务(见滇缅公路之战)。
杜根据取得的敌情文书,了解了当面之敌的情况和作战意图,认为当面之敌最多不超过两个师。他决心集中兵力,利用同古有利地形,击破当面之敌,再配合英缅军队收复仰光。杜的计划得到罗(第一任司令员)和史迪威(参谋长)的批准。
3月20日,与古人的战争开始,连续几天,敌人陆空协同,用火炮和战车攻击。至26日,正面敌三翼猛攻铜鼓西北角,200师第六团阵地被破。27日,新组建的第22师到达铜鼓以北,与敌相遇。双方对峙了一夜。28日,日军由北向南进攻,在铜鼓背构筑工事,企图阻挡新22师前进。而是集中主力猛攻200师,释放腐蚀性气体,造成200师官兵重大伤亡。杜指挥新22师正面强攻敌人,长驱直入南阳台,解200师之围,日军却凭借附近建筑物固守。两军反复交战,激战至30日。
此时,远征军东路第六军和西路英缅军正与日军激战。他们无法如期进入前线,日军从仰光派出的后续部队很快就会加入进攻,强行包抄200师。200师已连续作战12天,补给中断,面临被敌人逐一击破的危险。杜决心使200师突围而退,以便尽快集结兵力与敌再战。
就在杜命令第200师突围的时候?李坚决反对,坚持以不足的兵力打击敌人,并派参谋杜登监督杜的实施。杜以“保存战斗力是任何指挥员的常识和义务”为由拒绝,不服从史迪威的命令,开始实施有计划的主动撤退。经过周密部署,凌渡郑廷毅指挥200师驻城部队佯攻敌人,主力迅速后撤,于30日撤出铜鼓。安全渡过色当河。200师戴安澜事后深有感触地说:“下令冲锋,本来就是步兵作战的口头禅:关键时刻敢下令撤退,才是指挥员的真功夫!”
200师撤退后,杜鉴于古代被围的教训,制定了“利用狭路预设纵深阵地,抵御优势敌人接连进攻”的战术,这就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著名的威士逐次阻击战。
30日晚,杜命令新22师在斯瓦瓦河北岸和南岸构筑数个梯形阵地,在两侧埋伏狙击手,并在阵地前方埋设地雷。新22师采用的就是这种战术,灵活而虚假,让日军防不胜防。远征军先攻后守,以连续抵抗战术与日军五翼激战多达12次,历时半个月。敌人每推进一次,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人员和装备代价,达到以少胜多,以劣制优的目的,成为抗战史上罕见的战例。
4月13日,英军要求中国军队替换英缅军西区,企图从泥淖战争中抽身。史迪威和罗重新部署作战计划,准备在曼德勒作战,并命令第五、第六十六军分布在300公里长的平(曼那)-曼(德勒)公路上。杜认为,如果部队这样分散,就会被敌人分割。他多次强调唐吉的重要性,主张要么退守唐吉,保留腊戍的门户。要么打平满那,反对无准备的曼德勒之战,但不为石、罗所采纳,杜只好照办,放弃。于是日军重新占领唐吉,直接拿下腊戍,从西南方向切断了集结在曼德勒准备作战的中国主力的后方,驻曼第五军只好退守伊洛瓦底江西岸。从此远征军开始了惨败。
在此期间,石、罗丢下部队,只身逃往印度,并命令所有部队退守文藻,蒋介石则命令部队转向密支那、偏马。杜决心执行蒋介石的命令,退守边界。
五军各部传递回国的地方都是山高地广,人烟稀少,补给困难,蚊蚋成群,水蛭吸血。一路上,官兵一个接一个死去,尸骨无存,惨不忍睹。杜自己也病重,险些丧命。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在与敌人的激战中身受重伤而死。
杜率第五军残部回国后,多次与蒋介石检讨,说:“这次战役失败,是由于学生指挥无能,未能完成任务,为国争光。请校长惩罚他们。蒋不仅没有处罚杜,反而提拔杜为第五军总司令兼昆明保卫战总指挥。
杜履新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蒋介石与云南营主任兼云南省主席龙云的矛盾十分尖锐,他们之间经常发生激烈的冲突。蒋介石是故意要消灭龙云的。杜深知,自己如果不和云南王龙云、盟军美军搞好关系,不仅在昆明蹲不下去,更重要的是无法完成“保卫西南诸战略要点”的重任,自己将被寄予厚望,搞不好甚至会身败名裂。他苦苦思索,寻求妥善对策,几乎废寝忘食,最后,他做出了决定:“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决定采取表面上对付龙,内部警惕的方针。此后,杜与龙云交好,恪守下属对长官应有的态度,恭恭敬敬地行了礼。比如关于业务和地方政府,杜杜在办理之前都是先向龙云请示,再经龙云同意后实施,从不排外。几年来,杜逐渐取得了龙云的信任。表面上,他们关系融洽,几乎无话不谈。杜泽被龙云身边的重要官员广泛接受。他经常和他们打牌喝酒,参加一些娱乐聚会,互称兄弟,以示互相猜忌。杜也照顾过美军。如果美军有一些要求,会马上去做,尽量满足,做不到的话会委婉解释,避免误会。在业余时间,美军经常举办各种娱乐活动和聚会,杜也经常与他们打交道。受到美军邀请时,他们大多准时到达,一起跳舞。杜的所作所为引起了许多国民党军政人员的批评,甚至有人向重庆投诉。但蒋介石一再安慰他,并寄给他一张巨额支票,让他安心执行原来的任务。
1945年4月初,蒋介石突然召杜到重庆。当姜遇到时,他问:“你来的时候看见什么人了吗?”阿杜:“没人看见。”蒋介石高兴地自称好,接着说:目前要准备对日本侵略军的总反攻,首先要稳定后方,统一云南军事政治,保证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现在打算把龙云调到中央去当军事参议院主席,怕他不服从中央的命令。你们要准备在军事上彻底解决龙云,先控制昆明附近的一切国防-商业,然后在我明确到达时武力解除龙云的武装,并把龙云限制在3天之内到达重庆。又问杜是怎么想的。他一口就接下了这项任务。蒋介石非常高兴,要求杜立即返回昆明准备。但何(时任中国战区陆军驻昆总司令)认为,劝龙云自动辞职是可以的,龙云也不会死死抱住栈不放,这样就可以避免武力解决。杜也同意了。因此,他和杜力劝龙云主动辞职。三个月后,龙云没有放弃。
这年八月九日,蒋介石又一次把杜叫到重庆,要他面谈。江指示:“你们这次回去准备解决龙云,除军事准备外,还要对云南的通讯、交通、机场作周密安排,以防龙云逃跑。”
8月11日,杜飞回昆明,立即做好解决龙云的准备工作。军事方面,杜甫亲自向排长以上军官讲授沙盘模拟演习,调查龙云在昆明的部队和驻地,制定对策,以期在短时间内彻底解决龙云武装。昆明连接全省的电话、电报、公路、铁路、机场,还制定了严格的管制措施,让龙云与外界隔绝,无法逃脱,只留下弹丸之地的五花山和一个营的守卫,让龙云决定从那里走。如何传达蒋介石的命令,如何说服龙云投降,也是准备工作。这项工作秘密进行了一个月才完成。
9月27日,蒋介石派王叔铭秘密来昆,并给杜送了一封亲笔信,通知他将择日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