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利的个人资料
陈胜利,1950年出生于天津,1961年考入天津星火剧团少年集训队,当时11岁。因为陈胜利聪明,英俊,声音很大,腰腿好,文武并重;再加上他勤奋好学,不到一年就从高一跳到了高三。他的胳膊因为练武术断了三次,现在还是残疾。经受住了考验的陈胜利,几年后在他的同学中脱颖而出。1981,天津星火剧团改为廊坊剧团,1989,改为廊坊剧团。
陈胜利在几部戏剧中都扮演了主要角色,如《上梁山》、《柜子里的边》、《杨乃武和大白菜》和《杨三姐的抱怨》。他塑造的林冲、岳雷、杨乃武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有血有肉,唱、念、做、打都有相当的技巧。1981年,经廊坊著名老评剧演员王素秋介绍,陈胜利师从中国评剧院著名小众演员、表演艺术家张德福。在的悉心指导下,的艺术技巧有了很大的进步,无不显示出“张派”艺术的精妙,颇具魅力。他的声音扎实明亮,唱腔旋律饱满,韵味浓郁,长相、身材、武功都不错。比如在《勇士传说》中的“访古”一幕,他表演了一个非常高难度的“摔跪”动作,把书生王献科的外貌和内心刻画得惟妙惟肖。整个剧场充满了掌声。在《杨乃武与大白菜》中,陈胜利饰演的杨乃武是一个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人物。尤其是剧中,据说“...一句话分为三部分”。他读得准确、流利、一气呵成,真是“唱一千字,唱四遍”。
继承了张派的精髓,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日后培养新生代演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65438-0983年,陈胜利从廊坊评剧团调到中国评剧院,与多位评剧名家同台演出了大量优秀剧目,使他得到了锻炼,在艺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1987年,中国评剧院成立了以中青年后起之秀为骨干的三个剧团,陈胜利为此倾注了无数的汗水和心血。张德福先生称赞陈胜利:“胜利是勤奋好学、思维敏捷、有进取心和有创造力的。一个演员不创作,等于自绝。有了创造,就有了新的活力。所以,艺术的生命是不断被创造的!”
从演员到活动家的转变
陈胜利当演员的时候成绩很好,赢得了很多观众的认可。但在事业上升期逐渐淡出了观众的视野。原来,陈胜利从前面转到了后面。
这个重要的变化不是头脑发热,而是深思熟虑的决定。在评剧日渐式微的新时代,过去的管理理念早已成为过去,探索一种符合时代特征的新管理方法,在陈胜利的脑海中不断打转。评剧的发展靠的是评剧艺术本身的魅力来打动观众,但在市场经济社会,评剧市场需要评剧人去努力推广。
这个时代,评剧不缺好演员,需要更多热爱评剧的专业人士,不断把评剧推向市场,让越来越多的观众认可评剧。现在评剧不行了,有点荒废了。虽然政府对评剧也有很多资金支持,但宣传力度已经大打折扣。国内很多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从来没有从大众媒体上听说过评剧。他们生来就接触可以通过跑调、拍照、错位而走红的文化。根本没听说过评剧,哪里谈得上喜欢?他们对评剧有一个误解,以为评剧和京剧、昆曲一样是高雅艺术,其实很大众化,很平民化。虽然评剧已经过时了,但我认为全国人民都把它作为一首流行歌曲来听和唱。《花为媒》《刘巧儿》等精彩唱段遍布大街小巷,从小贩、小卒到官员、商人、文人,嘴里哼着鞠萍。难怪今天评剧不行了,这跟历史原因有关,就是评剧没有被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可。
陈胜利一直致力于振兴、繁荣、普及评剧,将评剧一次次推向小高潮。但个人能力毕竟有限,评剧的伟大复兴需要更多像陈胜利这样的人不断进取,默默为评剧做出无私的贡献。
陈胜利凭借自身优势和独特的网络资源,为评剧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1985年(或1986年),率先倡导、策划并组织了一场全国性的评剧名家音乐会——评剧聚会音乐会,使六小龄童、杨兰芬、连晓君、华月仙、、邢等数十位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重新登上舞台并录音录像,成为后文革时期的评剧。
65438年至0999年,任中国评剧院法人兼经理,策划了纪念新逝世一周年全国评剧大师音乐会,使数十位来自祖国各地的新派优秀接班人走上首都舞台。2000年策划了新千年全国评剧名家音乐会,让华派创始人华淑兰、蛯原姫奈派创始人肖俊庭、离开北京50年的小花玉兰在北京一展风采。事后都陆续出了CD,成了评论界一个接一个传递的梨园故事。自2004年以来,陈胜利一直担任中国评剧院第二团团长。
2007年,陈胜利主持了著名版本的《雷雨》,目的是为了培养观众,让真正喜欢歌剧和鞠萍艺术的观众走进剧院。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陈胜利策划制作了评剧艺术电视剧《刘巧儿传》、《五鱼村故事》,并在《刘巧儿传》中饰演男主角赵竹儿,支持有关部门拍摄《包公》系列和《秦香莲》,参与评剧电视剧《生死场》的整体策划、制作和重要角色表演,2008年,他在担任中国评剧大剧院经理、中国评剧院二团团长时,带领演职员,苦练基本功,开拓评剧市场,使郑澜、王晶、张超群、于海泉等评剧新星脱颖而出。
今天,陈胜利仍在四处奔走,夜以继日地推广评剧。他在深圳的“话剧集周六”为评剧加油。难怪前文化部部长高占祥高度评价陈胜利在鞠萍的工作:“鞠萍的振兴需要像陈胜利这样的艺术家和活动家”。
从国营剧团到私营剧团的飞跃
陈升是一个对工作非常严格的人,所以给人的印象是不平易近人。但当我第一次见到陈胜利时,他刚刚过完60岁生日。他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严肃,是一个非常和蔼可亲的艺术家。虽然年过六旬,但他似乎很难和“花甲”这个词联系在一起。他看起来就像一个中年人,但他仍然保持着年轻人的精神和活力。步入六十多岁,还在孜孜不倦地追求和教导人。退休后,他来到北京孔令评剧团担任艺术总监。
他之所以来到民营评剧团,不仅是被团长刘建国的执着和精神所感动,更是因为陈胜利想通过灵活的民营评剧团培养年轻演员,造就新一代的评剧接班人。一生从事戏剧评估工作的陈胜利,试图在国营剧团尝试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但始终未能如愿。直到退休前,他凭借自己的艺术水平、个人资源和对戏剧评价的热情,浑身洋溢着青春的热血。近年来,北京孔令评剧团不遗余力地引进新人,实现了评剧艺术的传承
目前评剧并不兴盛,面临着文化体制改革的考验。很多国有院团只能靠政府补贴生活,市场适应能力极差。然而,在陈胜利的领导下,京派孔令评剧团作为评剧中的新生力量,却焕发出勃勃生机。刚刚成立三年的剧团,在全国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力。陈胜利认为,在评剧表演市场衰落的阶段,剧团之所以能逆势而上,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贴近群众,贴近老百姓的生活。
陈胜利不断开拓市场,为民营评剧团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自从担任艺术总监后,他又恢复了多年未上演的经典剧目的演出。传统名剧《勇士传奇》和现代剧《野火与春风战古城》一经上演,便引起了业界的热切关注。
本着还原鲜见舞台的经典名剧,实现传承发展的目的,让年轻貌美的新生代演员体验传统鞠萍的魅力,夯实基础;通过名家与实力派选手相结合的演出模式,开创了一条市场之路;在做强做大的基础上,以传承为原则,打造《绿色情歌》《灶神》等独具特色的原创剧。一个是青春靓丽的造型和舞蹈的传统魅力,一个是强强联合的师徒乐队,一个是自创剧目的成功,为北京孔令评剧团的戏剧行业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
民营剧团灵活的市场机制和管理模式,加上陈胜利的管理经验和创新思维,使他大显身手。此时,北京孔令评剧团越来越感受到文化体制改革带来的新活力,在新体制下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新成绩。
花甲青春齐飞舞
现在喜欢戏曲的年轻人不多,搞戏曲的就更少了。更别说还没成年的90后了。陈胜利已经六十岁了,但浑身上下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在他的培养和培育下,新一代的评剧演员才能逐渐挑起大梁。
人们一直以为这些俊男美女只是戏班里装装样子,用舞蹈的时候出来凑数。其实错了,这些小演员,无论男女,不仅漂亮还有点功夫。从这些可以想见,这绝不是一朝一夕的成就。他们排练多年的场景总是在我脑海里盘旋。所以,他们不是花架子,而是真本事。
不管是什么原因,这些孩子选择了评剧这条路,至少他们是在为中国的传统艺术奉献青春。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显然他们是单薄无助的。他们不需要怜悯,但他们值得更好的尊重和发展。国家应该加大力度培养小戏曲演员。
陈胜利一遍又一遍地为演员们示范各种动作。他太忙了,没时间喝水。评剧的新活力见证了陈胜利的不懈追求。通过老艺术家和青年演员的紧密传承,孔令正以最具活力的新生剧团在评剧百花园绽放,评剧将永远保持年轻。
建立艺术研究所
2012年,陈胜利不仅担任红馆(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还成立了北京传承戏曲艺术研究院和深圳世纪戏曲艺术研究院,担任法人院长。在此基础上,由全国各地兄弟剧团共同打造的大型现代鞠萍《发条同仁堂》在全国巡演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