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敏是在哪场战役中被俘的?

从1934到1935,是中国革命悲惨的两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不得不放弃在中央苏区的苦心经营,踏上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同样艰巨的,还有少部分红军和游击队未能跟随主力,留在南方开展游击战。“半个河山沉入血海,多少朋友化为蝼蚁”,陈毅元帅在赣南游击时期写的一首诗,就是那一天流血流涕的写照。

1935 65438+10月,率领红十军北上抗日的方志敏在皖南被敌军围困,他被全歼。面对敌人的威胁和利诱,方志敏在狱中写出了不朽的杰作——《穷人》和《可爱的中国》。这是一个* * *人最后的内心独白,关于信仰,关于伦理,关于对国家和民族深深的爱。

北日本

这间牢房的墙壁已经贴上了白纸。虽然已经过时很久了,但是裱糊已经变成了暗黄色,有几个漏水的地方,出现了大块的黑点。然而,随着阳光的照射,或者明亮的电灯的亮起,房间看起来仍然是白色的,令人眼花缭乱。两扇玻璃窗开向天空,光线和空气都还不错。对准窗户,房间的石墙上有一张长方形的书桌,黑色的油漆。桌子上有一些厚书和墨盒...突然,我跑进了房间。如果不是看到那只丑陋的白色木箱和坐在桌边的吉祥松,上面钉着铁链,我会以为这不是牢房,而是图书馆。

这个牢房所在的南昌绥靖公署是国民党围剿红军的大本营;在牢房里,每天埋头写作的“犯人”其实是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红十军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

手里拿着笔,一边构思一边写,要防备敌人进屋。狱中难写,方志敏却在敌人眼皮底下坚持为党留下“十几年斗争的经验,特别是这次失败的血的教训”。

1935 1月,方志敏在率领红十军北上抗日时被打败被俘。这次失败不仅使这支8000多人的队伍全军覆没,而且危及他苦心经营多年的闽浙赣苏区。

“白痴!木头!为什么你以前那么聪明,这次却这么糊涂!”每次想起这次失败,方志敏都会这样骂自己。“不那么做,那么做,会不会失败?”有时候,他甚至会一边攥紧拳头打自己,一边愤怒地咒骂:“打死你这个没用的死人!”"

1934年7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陷入危机。一方面,蒋介石亲自制定围剿计划,调集50万大军扑向中央苏区;另一方面,来自共产国际的“对外战略家”李德,却一直坚持其“建立正规军打阵地战”的错误思想。

队伍越少,根据地越小。此时,就连一直高喊“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李德,也不得不考虑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

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指日可待。为了分散敌人的注意力,牵制敌人的力量,中央军委在长征前派出两支队伍——红七军团组成抗日先遣队北上,红六军团组成抗日先遣队西进。按照中央的意图,这两支队伍一个调敌,一个探路。

北方抗日先遣队已经踏上征程,但显然不是一支有能力的队伍。大将粟裕,时任贺军团参谋长。20世纪70年代末,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为了执行新的任务,突击增加了2000多架新战机,共计6000多架。其中有4000多名战斗人员...非战斗人员约2000人,包括中央派出的随军工作组。武器也很匮乏。全团只有12300支长短枪,一些轻重机枪和6门迫击炮,还有不少士兵扛着长矛。但还有很多其他的物资,包括中央给部队送去的300多吨宣传资料,加上部队的后勤物资和炊事负担,一共500多吨。

中央交给这支队伍的任务是艰巨的:在敌后建立游击区,开展抗日运动,号召人民武装抗日,建立新的苏区。

由于兵力太少,这支队伍没有起到牵制敌人的作用。1934 165438+10月,长征途中,中革军委给闽浙赣苏区主席方志敏发电报,命令他率队与路过的红七军团合编,组成新的红十军团,继续北上。

那时候方志敏还患有痔疮,每天都在流着脓血。他不仅不能骑马、走路,甚至不能坐在椅子上,而且只能半躺着。有人主张他留在苏区,但他坚持亲自带队北上。

方志敏并不知道这次任务的危险性,但他在手稿中写道:“党要我做什么,我虽然会死。”探险结束后,他在给妻子缪敏的信中写道:“这一次的任务非常重大,未来的胜利也是巨大的。你将来会在无线电话上得到我们胜利的消息。”

没想到,这一趟成了永久战术。

陷入重重包围

八千多人的抗日先遣队,一路行军到南京。蒋介石大惊,立即调集654.38+万兵力拦截。结果北方抗日先遣队在皖南的第一仗谭家桥战役大败。

现在回头看这场战役,兵力悬殊、武器落后是不可避免的客观原因,但红十军团团长刘畴西指挥不当也是不可回避的事实。

刘畴西是红军中著名的独臂将军。1922入党,入黄埔军校,为孙中山当过警卫,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中失去左臂,参加南昌起义,在莫斯科伏龙芝军校学习。

这次战斗,他的对手是黄埔三期出生的国民党军第一旅旅长王。面对黄埔一年级学生,王是个不折不扣的“小师弟”。

但谭家桥一战,刘畴西原本设计的伏击阵落了空。

1934 12 14、命令二十师、二十一师埋伏在王行进的谭家桥一带。谭家桥两侧林木茂密,地势险要,非常有利于伏击敌人。但是第20师和第21师大部分是新兵,他们缺乏战斗经验。在敌军团指挥部进入包围圈之前,他们先开火了。结果伏击失败,但是敌人先发制人。战斗中,十九师师长发现淮州身负重伤牺牲。

在1959中,王在回忆这场可怕的战斗时写道:“敌人今天过早地向我们发起了进攻。如果我们最后的部队经过五米关,他们出兵占领,他们可以不发一枪一弹就占领。对我们形成围攻后,再开始攻击我们,很可能会失败。”

如果你开局不利,将军会先认输。方志敏觉得北上已经不可能了。他决定带部队回到闽浙赣根据地集结。因为资料几乎为零,方志敏也不知道。这时,敌人在回来的路上已经设置了几道封锁线。

到了闽浙赣苏区边缘,队伍已经分成了两个。方志敏、粟裕率领800人冲在前面,连夜突破敌人的封锁,回到苏区。而刘畴西和王汝池率领的大部队,继承十九师,落后。当方志敏看到军事紧急情况时,他派人通知刘畴西跟上。同时命令粟裕带先头部队冲出重围。他不理会众人的劝阻,只留下十几个护卫,等待迎击大部队。

在这一点上,刘畴西再次表现出他的优柔寡断。虽然接到方志敏的命令要快速突围,但他觉得战士们太累了,就在离先锋队只有五里地的地方休息了一个晚上。就是这一夜的犹豫,耽误了机会。敌人封锁了回苏区的通道,形成了铁桶阵。

一年中最冷的季节,七倍的敌军围攻,惨烈的“怀玉山血战”开始了。经过一个多月的坚持,红十军弹药、粮食告罄,无路可逃。方志敏在手稿中回忆说,有一天晚上,当他站在怀玉山顶上燃着两堆篝火时,他只喊了80多人。

王奉命搜山,目睹了红军战士战斗到最后一刻的惨烈画面:

天寒地冻,分散潜伏在山间丛林中的红军人员几天不吃不喝,饿得趴在地上不能动弹。有的想拿枪向国军射击,但因为手冻住了,扣不动扳机,出不来。有的奋力向国军投掷手榴弹,由于四肢被冻硬,无力投掷,完全失去战斗力。第一旅各团派出的寻山红军人员面黄肌瘦,手脚冻裂,嘴里因不能喝水而起泡。

当王奉命在怀玉山以北搜索时,在遵义召开了一次意义重大的会议,结束了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这些成就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

然而,方志敏再也看不到这一切了。他和刘畴西已落入国民党第四十三独立师七二七团手中。

他被捕时身无分文。

事实上,国民党部队在山里连续搜索了半个多月,也没有找到方志敏。正是方志敏的私人保镖魏,在方志敏被捕后无耻地出卖了他。

65438年至0999年,从小在怀玉山长大的江西文史爱好者程晓波萌生了带抗日先遣队再次北上的想法。在四年多的寻找中,他意外地找到了魏的侄子和女儿。

方志敏是怎么被汉奸出卖的?通过他们的叙述,很多细节都一一浮出水面。

程晓波告诉记者:“‘魏’这个名字是误传。他女儿告诉我,他的名字其实是‘魏灿发’。”

魏灿发的侄子陈火亮告诉程晓波,方志敏在被捕前两天已与刘畴西等人分开。他和魏灿发在龙首高竹山的一个石煤洞里避难。巧的是,魏灿发的姐姐就住在附近的龙首村。魏灿发本打算溜进姐姐家找点吃的,结果刚一出来就被敌人抓住了。敌人答应给他一百美元和一个女人。魏灿发立即投敌,告诉敌人“方志敏还在山上”。

地毯式搜索即将开始。1935 65438+10月29日,怀玉山寒风刺骨。方志敏在柴火里躲了近六个小时,被两个国民党士兵发现了。

两个士兵抓到这么大的人,也不急着回去邀功。凭着多年在国军混日子的经验,他们认定方志敏身上一定藏着不少金银。然而,从棉袄的领子到袜子的底部,他们只找到了一块手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一个士兵不甘心,拿起一颗手榴弹,做了个拔引线扔出去的手势。他威胁说,“快把钱拿出来,不然就是炸弹。”

“想从我这里发财是不对的。”方志敏在狱中写的名篇《贫穷》中,以戏谑讽刺的口吻描述了当时的情景:“你还想问我家里有没有财产?是的,是的。我去年夏天穿过的几套旧汗衫旧裤子,还有缝在底下的几双线袜,都放在深山坞里,准备今年夏天拿出来。那些是我唯一的财产。”

对这两个“疑神疑鬼”的军人,方志敏斩钉截铁地说:“我们革命不是为了发财!”

两个国民党士兵听不懂方志敏的话,从上到下看了他好几遍,只好用怀疑的眼光拘留了他。

被捕当晚,敌人对方志敏进行了审讯。他们一再强迫方志敏写点东西让他们回去享受奖励。方志敏也不多说,当场提笔,写了一份两百多字的自述,字字铿锵如石:

方志敏,36岁,益阳知识分子,1925年加入中国。参加第一次大革命。1926年至1927年任江西农会秘书长。大革命失败后,他潜回益阳开展土地革命运动,创建了苏区和红军。经过八年的艰苦斗争,革命意志越来越坚定。这次随红十军去皖南,回到苏区时被俘。我对政治的总体看法就是* * *提倡的。我已经决定,苏联能够拯救中国,革命将取得最后胜利。我愿意牺牲一切,为苏联和革命做贡献。我这几十年做的革命工作都是公开的。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不必细说。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