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为什么叫“十里洋场”?

其实最初的“十里洋场”只是指旧上海的租界,这个称谓出现在19世纪80年代,如李艾的《同光梨园略》中说:“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中国巨商云集于此,租界内悉有妇女三百人。”

还刊于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黄《宋应录》:“钱塘袁祥福尝《望江南》三十言,穷如文言,俗不可耐。读之如问十里外宫之俗,又非海天第一八卦,亦是甄郭襄之消息。”

鸦片战争以满清王朝的失败而告终。英国根据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划定了上海租界。法国和美国步英国后尘,也在上海划定了各自的租界。

当时在上海的外国人因为害怕排华,都住在租界里,以方便租界当局的保护。租界里有高楼、商店、饭店、娱乐场所供他们享受,灯光也在逐渐变化。市民称租界为“洋货市场”,因为洋货泛滥,到处是高耸的房屋和外国人。

扩展数据:

用“十里洋场”代替老上海,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不仅口口相传,在名人的作品中也频频出现。

比如教育家、散文家曹靖华写的《飞花集——当年的回忆》:“五四风暴期间,我作为一个北方省会的中学生,去上海参加第一次全国学生代表会议。这就像一个刚刚出土的土豆,突然掉进了耀眼的十里洋场。”

剧作家、电影理论家凌克为《阿英文选》作序:“在1927年的大风暴中,他踏上了‘四大’。12’血战上海,直到十里洋场完全倒在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下。"

茅盾的健美:“我们的十里洋场,真的只是一个畸形的殖民资本主义社会。”

百度百科-十里羊场

人民网-十里洋场:时代悲剧造成的奇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