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虎符吗?

虎符是古代帝王调兵遣将时使用的军事符号。它由青铜或黄金制成,分为两半,一半给将军,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同时使用两个老虎符号才能调兵遣将。

虎的象征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铜虎形被用作中央政府颁发给地方官员或驻军首领的调任证明,被称为虎象征。滚筒背面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部分存放在朝廷,左半部分给将军或地方长官。它总是献给一个地方和一个象征。用一个滚轮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是绝对不可能的。需要两半验证真相才能生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有一件长7.9厘米,长2.5厘米,虎形,平头,左右颈肋间刻有两行篆书。话是一样的,说“虎符以唐阳侯为先”。xi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也有一个在Xi西郊发现的老虎标志。经检验,为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的文物。它在秦朝被称为“杜”锏虎象征。高4厘米,形似老虎,象征军事力量和急行军。虎符的器身刻有40个字的金字铭文,描述了转移的对象和范围,但制作极为精美。

虎符号在古代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发生了很多相关的故事。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57年,战国时期,秦国出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的妻子是魏信陵的姐姐,他向王维和信陵君寻求帮助。王维让老将率领654.38+万大军去救赵,但后来他害怕秦国的力量,下令部队静观其变。魏国的儿子辛为了救邯,和王维的妻子如姬合谋,让如姬偷了王维卧室里的虎符,用这个虎符夺取了的军队,打败了蚩,救了赵。郭沫若先生曾选择这一题材创作了著名话剧《虎符》的剧本,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三国演义》第五十一章,曹操赤壁之战大败,诸葛亮趁南郡空虚,命赵云成功夺城,并俘虏守军统帅陈娇获得符咒,然后利用这个符咒把荆州守军骗出南郡,然后张飞进攻荆州,再以同样的方式调走襄阳守军,关羽趁机进攻襄阳。诸葛亮用一个小老虎符号把曹兵赶走,不流血攻下三城,而耗费大量金钱、粮食和兵马的东吴周瑜却一无所获。他怎么能不生气呢?这也说明了虎象征在当时的巨大作用。

历史上,虎符号的形状、数量、铭文、等级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汉朝到隋朝,虎符都是用铜做的,右边是对骑缝上铭文的尊重。在隋朝,它被改为福临。到了唐代,因为忌虎,改用鱼符或兔符,后来又改用龟符。南宋时,又恢复了虎的象征。元代使用虎头牌,后世演变为铜牌。

编辑此段落

从《盗符救赵》看虎符

偷符救赵

虎标志,也称军事标志,因形似卧虎而得名。这是古代皇帝用来授予臣民军事权力和动员军队的证书。滚轮可以分成两半。打仗的时候,左半边给带兵的将军,右半边由国君保管。要调动军队的时候,君主把右半部给派出的将领,把左半部锁在领军将领手里。只有相互符合,才有调动军队的权利。

战国时期,秦丞相吕不韦手握重兵,对秦王的统治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嬴政当政后,秦王九年(公元前238年),吕不韦的军队与虎符合并,使吕不韦有了宰相之名,却没有实权。

公元前257年,攻打赵国,敌军兵临邯郸城下。赵向魏和楚求援,魏派大将率领六万五千四百三十八万大军去救赵。这时,秦向魏王施压,魏王屈服了,并让按兵不动。赵见魏不肯进兵,就写了一封急书给的信陵君。信陵君在王维的妃子如姬的帮助下,窃取了王维亲自掌握的一半虎符,假传王旨,杀了,夺取兵权,然后率领八万大军,与楚军一起,救赵,解邯郸之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偷符救赵的故事。1942年,郭沫若先生以这个故事为题材,写下了著名的历史剧《虎象征》。从这个故事也可以看出当时虎符制度的严密。

中国现存最早的虎符是安郊区北沈村出土的杜虎符(1973)。杜身长9.5厘米,身上镌刻着9行40字,为黄金所铸。碑文写道:“一个士兵盔甲的标志,右在君,左在杜(杜是地名,古秦国杜县)。凡养一兵而被甲攻,用兵五十以上者,必为君主,敢为之。烧(去队放火)这件事虽然没有什么象征意义,但是一定会去做。”据此,当时作战时,50多人都要亮出自己的符号。但是,万一有篝火,没有火柴也可以打。此符号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还有一个杨陵的虎符,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给驻守杨陵的将领的。在山东枣庄出土,铭文为“一个装甲兵的标志,右在帝,左在杨陵”。因为虎符是发兵之物,又重在谨小慎微,所以虎符多为短小易藏,不易被发现。

汉朝的军事符号继承了秦制,略有变化。秦代虎符的铭文是刻在符号的左右两边,两边的文字是一样的,不需要符号的组合就可以通读。在汉代,虎的象征是不同的。碑文刻在虎脊上,骑在中缝里。只有在符号被组合之后,它才能被通读。1989年,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凤翔镇李嘉存出土了一件完整的汉代青铜虎符。虎符长5.8厘米,上面刻着“太守为虎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老虎的符号仍然在使用。到了唐代,虎的符号改为鱼的符号,宋代以后开始使用卡片。

编辑此段落

虎象征与虎文化

在中国古代,为了保证君主在传达命令或调动军队时不出错,需要用代币作为凭证,这种代币被称为“军符”。据说是周朝军事家姜子牙首创的。古人认为虎是百兽之王,在丛林斗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在军事上也受到尊崇,所以这种军事符号常被铸成老虎的形状,所以也叫虎符。老虎形状的军事符号不是唯一的形状。在秦朝,有鹰的符号和龙的符号。

虎符号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它们大部分是由青铜制成的,也有一些是由金、玉和竹子制成的。老虎符号的内部是空心的,然后被分割成两部分。右半部(虎头朝前)由中央政府保管,左半部分给将军或地方长官。虎符侧面嵌有牙齿,背面多为文字。人物分两边书,内容一样。有的还把文字一分为二。这些字大多写错了,即使过了千百年,依然闪闪发光。

在调动军队时,压路机有很大的用处。中央调兵时,会用剩下的半个符号派出使节,左右核对后命令才生效。

隋朝时,胡夫改为福临,但在唐代,唐高祖为避免其祖先天蚕土豆的匿名,将其改为鱼赋或兔赋,甚至龟赋。那么这些原本用于军事动员的代币,甚至成为了某种地位的象征。到了宋代,虽然作为调兵的信物,但还是和书面文书一起使用。在后世逐渐演变为信物等物,于是这种动物造型的军事符号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注(1):错金是指雕刻文字或图案,镶嵌金线,打磨光滑。

注(2):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国君熊通是最早的国王。公元前704年,周天子拒改楚军名,熊统大怒,自立为“楚武王”。下一个国王是魏国的君主。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在丰泽(今河南开封南)加冕为王。公元前334年,两次打败魏军的齐桓公田称王,史称。

编辑此段落

现存最早的铜虎符

现存最早的铜辊是秦的,共四件:

杜杜:相传于1973年在Xi郊区山门口公社发现,现藏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杜高4.4厘米,长9.5厘米,厚0.7厘米,背部有凹槽,颈部有小洞。虎符是立着的,虎身上有9行40字,大部分是小篆:“兵甲之符,右才(中)君,左在杜。谁要是穿上盔甲,用上50个以上的兵,肯定知道君主的标志,敢做敢当。虽然母亲(不)会签字,但也会被打(也)。”意思是:“右半个符号在王的地方,左半个符号在都督的军事指挥手中(所以地址在今天的Xi安南部)。如果要调动50人以上的部队,杜笛左边的符号必须遇到国王右边的符号,才能下逐客令。但是,在紧急情况下,你可以在不知道国王的正确性格的情况下点燃篝火。"

新虎徽:现为法国巴黎陈所藏,上面有四行铭文:“铁甲战士之象,右在王,左在新。凡是使用铠甲,超过50个士兵的,都是王。虽然不知道怎么烧,但是会被打。”

在秦孝公之前,秦国的君主被称为“公”,惠文君只有在即位时才被称为“君”。在他即位的13年(公元前325年),更是得到了秦国宰相张仪的鼓励,步了魏齐国君主的后尘,进一步称王。因此,都护杨陵虎符展的图符,应该是秦惠文称王前所用的令牌。新郭胡夫可能是在秦惠文称王和秦始皇统一六国之间产生的。

杨陵虎徽:杨陵虎徽为卧虎,高3.14厘米,长8.9厘米。相传出土于山东临城,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虎符上有铭文:“贾冰之符,右才(在)帝,左才(在)阳陵。”杨凌是秦代的县名,也就是现在陕西省的高陵县。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自称“皇帝”。这个虎符应该是秦始皇统治时期的物品,被中央授予驻守杨陵的将军。可惜由于年代久远,它的结合处已经生锈,现在左右已经分不开了。

胡东君赋胡东君赋:1953陕西省周至县文化馆收藏,现藏周至县文物管理所。董军的虎标志是卧虎形,长9.5厘米,高4.3厘米。虎背有错金铭文,字体为小篆。左右两半的铭文是一样的:“贾冰的象征,右在天皇,左在董军。”从铭文来看,东郡虎徽应该和秦始皇时代使用的杨陵虎徽一样。但也有人认为东郡虎徽是后人伪造的。

陕西省凤翔县也出土了金虎符。这个虎符没有铭文,而且体积很小。它只有2.3厘米高,4.8厘米长。它重35.6克,由黄金制成。虎标志也是卧虎形,但造型夸张:虎眼大耳大,张口露齿,四足弯曲,长尾卷起,全身浮雕雕刻,背部有扣槽。可惜只剩半个角色了。这个虎符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用的,而秦国的都城原本在雍(今陕西凤翔东),可能是秦所制。这只虎的象征现藏于Xi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

还有战国时期的玉虎符和青铜虎符。可惜这两个虎符的资料不多。见下图:

玉壶符继承了汉代军事符号中的秦制,但不同的是汉代上的铭文大多刻在虎背上,以篆书刻有“一、二、三、四、五”字样。同时中间切字,所以只有两个半字可以完全匹配才出兵。但是到了汉朝,除了查虎符,还要有诏书或者诏书。虎符是发兵的信物,圣旨是明确军队统帅的权力和任务。当然,汉代的军事调动不仅仅是以诏令和虎符为依据,还有“解”和“禹邦”,本文就不细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