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脑优秀评论。

《超脑》是我之前一直听说的一个节目,但是我没有看过。昨天一口气看完了这一季的最后三集。那是一群智力超群的大学霸的聚会。主持人蒋昌建是博士,复旦大学副教授,耶鲁大学博士后。评委包括美国科学院院士robert desimone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教授,以及获得世界记忆大师赛冠军的王峰船长。参赛选手自然都是各种名校的大学霸。

我很佩服这些超人的脑力,也看到了中国和欧美日在教育文化上的一些差异。学霸除了有较高的天然智力外,还应该有优秀的心理素质,包括备战前的巨大努力和勇气、胆量、抵抗力、意志力、信心和必胜的野心。

中国的学霸们从小接受的是中国残酷的应试教育,他们训练有素。在最后一轮的对日交火中,充分体现了双方都提前五天拿到了题目,来自中国的选手通过全队合作找到了最佳的解题思路,然后交给内部比赛的获胜者杨去执行,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也算是团队的胜利。中国的高考模式其实也差不多,都是基于现有的先辈们对题目规律的总结,然后反复训练,达到最终的竞赛目的。说到校外的乐趣,中国的学霸比美欧日要少很多。美欧日的孩子从小就找到自己的乐趣,得到家人的支持,比如策略游戏、高空秋千、数学、舞蹈、魔术等。,而中国的孩子说他们的兴趣是打游戏和斗地主,丰富的兴趣爱好是他们进步的动力,有时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和创造。所以如果考察逻辑推理、计算能力、记忆之外的创造力,我觉得中国是没法比的,不过还好现在是80后。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杨在65,438+04岁时首次亮相。当时,他受到罗伯特和施的追捧,去了麻省理工学院和西湖大学。小英浩不想说,他想以后去麻省理工学计算机。施一公教授不好意思自己开道,劝肖英豪年轻有为,不要过早定下自己的专业方向。这里就不说中国大学教育的技术和专业培养了。反正对我这种脑力差只想谋生的普通人没什么影响。被耽误的是那些能成为科学家的天才。

从这个节目中,我也看到了学习、竞争、求知不仅仅是为了名利,更是一种人生乐趣。在感叹人生无趣的时候,我看到了这些比自己小很多的少年以脑力竞赛为乐,尤其是杨毅在最后一场比赛中对阵日本选手森海渡的时候。他第一个按了五次铃。最后虽然还是输对了答案,但还是开心的笑了,说终于遇到强敌了。这是英雄惜英雄,这是面对挑战的刺激和乐趣。在《超脑》中,很多这样的人越打越勇敢。此外,我还看到了各种有趣的创造和人类不同的快乐世界,比如莫比乌斯环、布基球、栩栩如生的折纸艺术等等。科学、艺术、竞技、娱乐的融合也是这个节目的强大吸引力,就不说了。

虽然大部分女生比大部分男生优秀,但是看《超级大脑》还是不得不承认,在某些方面达到顶尖水平的男生比较多。本赛季中国超脑6强只有一个女生(最后因学术时间冲突退赛),日本脑王8强只有一个女生,参加国际比赛的女生也只有一个。也可能是因为这些题目考察的是男性主导的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

在本赛季的超级大脑中,中国最终5: 3战胜了国际队,这说明中国人的大脑还是聪明的,心理素质各方面也很强。尤其是揭幕战第一局,他们全答对了,却因为时间略超1:2而输了。但第二场对欧,杨毅肩负起赢回士气的重任,顶住压力,奋起直追,为中国队回撤。后来直接3-0干掉了欧洲队。最后一场,面对强大的宿敌日本队,我是淡定从容的。虽然我有时候没能抢到答题权,但我总是很认真的回答。每次比分落后,队长汪峰总能迅速调整队员心态,提醒他们做好自己。只要游戏里没有遗憾,为自己奋斗,跟着自己的步伐走。的确,有时候,输赢欲望太强,得失之心太重,会分散精力,打乱心情,无法做好手头的事情。但是,当精力集中在要实现的目标上时,就能更快更好地赢得胜利。

最后,我再一次觉得,学习不一定是为了什么痛苦而崇高的目标,更多的是为了生活的乐趣。用知识换金钱,然后换喜欢的东西,这不是问题。先说简单的乐趣,比如看日剧、韩剧、英剧、美剧看不懂有多痛苦。你需要很多知识才能玩好猜谜游戏;旅行的时候,看到美丽的风景,就想背一些优美的古诗词或者搜索一些形容词,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去历史景区拜访其他人,可以了解这个景区背后的人物和故事,可以欣赏,但只看到表面的风景,觉得这个破房子没什么好看的;当我与人交谈时想引经据典,却发现自己的学问不精,论据贫乏;如果我不好好学习,我就不能和很多有趣的人快乐地玩耍。还有人说什么有趣不清楚。我甚至觉得自己已经跟不上小学三年级小侄女的节奏了。每次见面,问的问题越来越超出我的认知范围。就连小学一年级和小侄女玩两局桌游都是彻底的失败...我已经很久没有好好学习了。前两天,傅高义,一本非专业的书,写了日本第一,实际上花了两个月。在超级大脑的国际比赛中,中国很难打败日本。我开心的时候会先写下我对日本的想法,书中有日本的强答。两个月没更新微信官方账号,彻底放弃考试。真的很堕落。写一篇文章,表达堕落带来的焦虑和失败,顺便敲打一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