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盛唐第一男神,所以不肯辩驳。

1

如果把李白比作北大,把杜甫比作清华,那么王维就是唐代诗人中的复旦。巅峰之外,他有独特的风格。

李、杜的主要成就是诗歌,而不像王维那样是个全才。

用三句话概括他的特点,就是诗人中,他最会画画,画家中,他最会玩音乐,音乐家中,他最懂佛学。

参加兴趣班挺贵的。显然不是一般家庭的孩子能学那么多特长的。

没错,王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贵族家庭。

隋唐时期有几个超级家族,被称为“五姓七貌”,分别是太原的王、范阳的陆、荥阳的郑、清河博陵的二翠、昭君陇西的。“五姓七期望”都很骄傲,只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玩,不嫁别人家。

那时候他们有多厉害?比如唐太宗想娶自己的女儿,对方不肯嫁给他,看不上俗气的皇族。

唐太宗忍受了这种口气,但唐高宗没有。他下令禁止“五姓七期望”之间的婚姻,强迫他们向外界打开婚姻的大门。于是,“五姓七期望”改变了策略,连婚礼都不要了,直接把女儿们打扮好送给公婆。反正他们是不愿意嫁给别的姓的。

王维的父亲是太原的王氏,母亲是博陵崔氏的女儿,他们结合得很好。

当时的贵族家庭不仅有钱有势,而且在文化上站在鄙视链的顶端。后人所讲的“家风”“家学”就是从贵族家庭中形成的。

王伟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他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自然,他的潜能开发比一般孩子要早得多,顺利得多。

九岁时,他已经写了一手好诗,画了一手好画,练了一手好书法,弹了一手好琵琶,成了远近闻名的“别人家的孩子”。

十五岁的时候,同龄人还在忙着中考。他读够了诗集,收拾好行李,出去游学了。

那是716年,玄宗开元四年,大唐最强大的气象即将绽放。

王维去过长安、洛阳、钟南山,边旅行边写诗,无意中留下了这些话:

“一个人在异乡人生地不熟,逢年过节都想家人。我远远的就知道哥哥爬哪去了,山茱萸里少了一个人。”——《在山上度假想起我的山东兄弟》

这首诗在诗坛已经筛选了1000多年,至今仍是孩子们学习唐诗的必选。

这一年,和王维同龄的李白正在四川的山林里闭门苦读,比他小十一岁的杜甫还在乡下玩泥巴。

而王维则是第一个进入盛唐的宫廷级诗人。

2

有一种人,活在世上仿佛就是为了让别人自卑。

出身好,学习好,天赋好,足以抛弃大部分同龄人。如果加上帅,是不是太不合理了?

十九岁那年,王维留在长安复习,准备高考。唐朝的科举考试除了试卷成绩,还有一个加分项——功名。如果是朝中贵人推荐,会增加考试的筹码。

德、智、体、艺全面发展的王维,在当时的京城已经吸引了一波粉丝,其中就有一位重量级人物——唐玄宗的弟弟王琦(杜甫《论遇李龟年下江南》诗中提到的那位,“王琦府俗”)。

王琦想帮助他,并说:“有人可以让你在高中名列前茅。你先写首歌,再抄几首诗,我带你去见她。”

齐王提到的那个人是于震公主。她是唐玄宗的同母同妹,深得唐玄宗宠爱,恰好是个文艺女青年..

在于震公主的宫殿里,王维打扮成琵琶演奏家绕着王琦,在纺锤上拨动琴弦,慢慢地扭转,曲子就完成了,这让所有人都感到惊讶。

公主邀请他来看一看。眼前的这个男生是“妙龄白,风韵美”。她怔了一下,问:“帅哥,你弹的是什么曲子?”

王维回答:“余伦宝,我刚写的一部作品。”

公主大吃一惊,问:“你除了音乐还会什么?”

王维拿出一份稿子:“写诗画画我懂一点。”

公主接过来,翻了个身。她的眼睛忍不住直了直:“字写得不错...诗也很好...什么,这些诗是你写的吗?我全都读过,当那些红色的浆果在春天到来时,在你的南国枝头泛起红晕。‘抱一抱回家,为了我,作为我们爱情的象征’,一直以为是上一代诗人写的!”

工作推介会变成了粉丝见面会,于震公主欣然同意帮助王维(她也是后来把李白推荐给唐玄宗的人,一个真正的诗迷)。第二年春天,王维真的成了秀才。

进士是每一个读书人的梦想。李白、杜甫、孟浩然一辈子都没当过秀才,韩愈零售了三次才考上。孟郊46岁终于上榜的时候,高兴得想飞,还写下了“春风以马蹄疾为荣,一日尽见长安花”,自得其乐。

王维到的时候,才二十岁。别人一辈子都在努力的目标,他在弱冠的年纪已经轻松享受到了。随即被任命为中央乐团副团长(太乐成,正八品官),负责安排皇家音乐会。

这个美少年,博览群书,多才多艺,一时间在长安名声大噪。“贵胄以空左迎之,宁、以师友待之”,高官贵胄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力,纷纷主动与他结交。

那是王维一生中最鼎盛的时候。他写了四本《少年游记》,每一本都是潇洒的姿态。

“新丰酒斗一千,咸阳游侠多少年(念第四声)。迎灵为王饮,是高马。”——《少年做一件事》

此时的李白正在四处投简历,屡败屡战。杜甫还在家乡爬树摘果子吃(梨子、枣在庭前八月熟,树一日可归千回)。

年纪轻轻就这么顺,容易惹事,没想到来得这么快。

上任不到一年,有一次在乐团排练的时候跳了个黄狮,惹了大祸。“黄”与“黄”谐音。黄狮只有在皇帝在场的时候才能跳舞。初入官场的王伟并不熟悉这些规则。因为这件事,他被发配到济州(今山东省茌平县西南)当司库,参军。

从帝都文艺界的蒙大拿,到四线城市的仓库经理,王微就像坐过山车一样。

官员降级在古代很常见,要么闷闷不乐地抱怨(柳宗元、白居易),要么心平气和地给自己减压(范仲淹、苏轼),但传到王维身上,反应就有点异于常人了。

他也很冷静,只是有点太冷静了——他崩溃了。

王伟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她以佛教经典《维摩诘经》为他取名,并亲自教他学习,为少年王维打下了佛学基础。

也留下了终生的印记。

黄狮事件让王伟对自己的仕途深感失望。工作不忙的时候,他四处游历,与当地的隐士、高僧、道士交往,吟诗作赋,聊佛禅。

有时我会想家,但我的情绪是微弱的:

“你从我的祖国来,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当你经过我的窗边时,梅花是否开出了第一朵冷花?? "——《杂诗三首之二》

王维在济州待了五年,二十六岁的时候,终于决定辞职,辞掉工作,回到长安。

王琦已经去世了,留在长安没有什么意义。王维带着家人来到钟南山,在辋川沟找了一处庄园隐居,从此开始了文坛上著名的友谊。

另一个人叫裴迪,是个学者,喜欢写诗和研究佛教,与王维相投。有时候他们整天在一起无聊,划船,弹琴,背诗。

王维一生为写了许多诗,其中有《辋川别业致书》、《饮酒与》等,还有温佩秀才的《戏唱诗》,邓的《书生小戏》...最深情的一份是给裴迪的礼物;

“不见面了,好久不见面了。每一天,春天的头总是记得携手。一心牵手,叹息离别。今忆此,相思不深。”

三十岁那年,王维的妻子去世了,据说是因为难产。之后,他一直不婚不妾,吃素,穿粗布衣服,睡绳床,独居一室,过着清冷的生活。有人说他夫妻恩爱,一生不变。有人说他和裴迪有断袖之嫌。不管什么原因,他们对女人不再感兴趣了。

十年来,名利、爱情、婚姻,忽来忽去。王维的诗不再有少年的气质,他的禅意越来越浓。

几年后,他的一个朋友张九龄(就是那个写了“月亮,现在在海上长满了,照亮了整个天堂”)当上了宰相,正在为国家物色人才。

王维报国之心又被提起,于是写了一首自荐诗给张九龄。张九龄知道他有才能,就提拔他做了右拾穗(主管监察的官员)。

不久,张九龄被朝臣李排挤,退居荆州长史。王伟觉得前途无望,就忍心退役了。

这一次,他选择了主动离开那个错误的地方,去一个遥远的地方。

开元二十五年,37岁的王维到凉州当监军,投奔我驻河西公使崔幕府。

这里是沙漠,天空辽阔,风吹尘土飞扬,远处的云被染成了黄色。

一行大雁由远及近,然后渐渐远去,消失在地平线上。王维乘着马车,独自穿越茫茫天地。这一幕被他写在诗中:

“自行车问,属国太居延。蓬蓬也飘出了韩,北去的大雁也飞上了天空。茫茫大漠孤烟,黄河落日圆。小关等骑,都护在杨希嫣。”-“成功登顶”

唐代边塞诗人很多,如罗、高适、、王之涣、王昌龄、李益等。他们写边疆,写大漠,都有一种充满沙尘暴的萧瑟苍凉感。但是王维的这首诗有点不一样。他写得缓慢、平和而富有美感。尤其是项链,简直就是构图巧妙的印象画。

王维在凉州待了两年,看黄云,听画角,看打猎,闻羌笛,都是他从未体验过的生活。即使后来崔突然被调走,王维不得不返回长安,他依然可以写出一种慷慨的边塞诗:

“渭城多雨多尘,客舍青柳色。劝你多喝点酒,西出阳关没道理。”——《寄元二史安西》

十几年后,王维做了北京官,过着平凡的生活,职位稳步上升,却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

在此期间,好友崔、张九龄、孟浩然相继去世,母亲崔氏也相继去世。大才李白在宫里打了个酱油就走了。小诗人杜甫到了长安,找不到路。王维没有和这两个人交朋友。

他一直安安静静地待在里面,甚至向辋川图的寺庙捐了款,并致力于研究佛教。

直到天宝十五年,命运急转直下。

安史之乱爆发。

安禄山的部队攻占了长安,俘虏了两位诗人。

一个是杜甫。安禄山不认识他,连关都懒得关。他趁乱逃走了。

另一个是王伟。安禄山是他的脑残粉。他看到偶像,就会紧紧抓住不放,坚持让他当官。

王维实在不想也不敢当面反抗,只好想了个歪招。今天说肚子疼,明天说嗓子哑。安禄山不吃这一套,一边派人看守,一边好吃好喝地侍候。

有一天,安禄山在宁碧池设宴,把原大唐中央乐团的艺人叫来,强迫他们表演。王维被关押在博代基,一位裴迪学者偷偷来看他,并告诉他关于宁碧池的事情。王维听了热泪盈眶,当场写了一首诗:

“万家愁野,当官几时重上青天?秋叶落空宫,池中奏管弦。”——《博代基禁裴迪对望》

这首忠君爱国的悲歌,后来救了王维一命。

唐军收复长安后,把做过假官的都抓起来,准备处死。有人把王维的诗送给唐肃宗读,王维的弟弟王锦跪下来求他用官职赎回弟弟。知道了王维的名气,唐肃宗不仅放了他,还提拔了他。

王维在雄心勃勃的青年时代未能有所作为,但晚年致力于佛事事业,一直是个好部长(类似国务院副总理)。

只不过他不再是初抵长安时那个15岁的白衣少年。经历了千帆之后,他对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了热情,自称“晚年清静,万务无忧”。虽然身居高位,却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他有事就回辋川住几天,吃斋饭念佛。

回过头来,他叹了口气:

“昨天,朱妍变成了一颗暮光之牙,她的白发有一会儿耷拉下来。人生有许多伤心事,我不卖给空净。”——《叹息白发》

王维做了30多年光棍,直到去世还是一个人。他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他给弟弟王锦写了一封告别信,并给亲戚朋友写了几句话作为纪念。然后他扔掉笔,安然离世,就像他的诗一样完美。

后人对王维赞誉有加,称他为“盛唐律诗第一大家”,也称他为“南画派之父”、“盛唐第一椅”。他的书法很好,篆刻也自成一家。至于他的音乐天赋,史书上说他仅凭一张演奏音乐的图片就能猜出画中人演奏的是哪首曲子的哪一拍。

培养这样的通才需要几百年的时间。下一个对诗词书画无所不知的人是北宋的苏轼。

苏轼理解王维,称其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诗真是如画。看看这些句子:

"松树林中的月光,小溪中的水晶石."

"我会一直走,直到河水拦住我的去路,然后坐下来,看着升起的云."

"这条河穿过天地,那里山的颜色是和不是."

“夕阳下江湖白,潮起天来。”

"遥望湖面,青山白云翻滚."

“木槿花带锯末,山中红萼。家里一个人都没有,开着落着。”

每一首诗都是一幅自然的山水画,纯净无声,万物皆空。王维融于山川,遇事不求,如佛之花,无迹可寻。

但王维的诗不仅风景如画,而且有一种宁静的音乐感。听着,如果你不相信我:

“春鸽上屋鸣,村边杏花白。”

"我独自倚在密竹中,弹着琴,哼着歌."

“贴柴门外,晚风中我听蝉。”

“龙首有明月,夜行龙上行人吹笛。”

“人闲桂花落,夜静山空。月出惊山鸟,声入春溪。”

盛唐最美的时光,在王维的诗里。你以为他写了一首诗,其实还是一幅画,一段音乐,用多媒体的手段唤起你的无限情怀。

在他的诗中,我们看不到巨大的悲喜,闻不到奋斗的气息,所以后人尊称他为“诗佛”。

但如果你真的对一切都漠不关心,又怎么能写出那些巧妙的句子呢?

你看,他邀请裴迪去山里玩,怕对方推脱,就说,你要不是这么聪明优雅的人,我怎么会为这种小事费心呢?

这就是王维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