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分析|红楼梦中贾元春文学人物的特点
是府二爷贾政和宝玉姐姐王夫人的长女,在贾府四姐妹袁、应、谭、中排行最大,人称“大小姐”。在“金陵十二钗”中排名第三,是《红楼梦》中非常重要的人物。
然而,袁春的重要性并不在于作者书写的笔墨数量。与黛玉、宝钗相比,她的描写要少得多。她的重要性主要源于她特殊的身份和地位,以及她在书中的特殊作用和意义。这种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别人无法替代的。
1.以“德”为主要标志的贵妃
在小说的开头,袁春已经进入了皇宫。根据冷子兴在第二回中的介绍,她是“因孝顺而被选为宫中女史”。后被《宫廷女史》“晋封为丰藻宫史,加贤妃。”看来她入宫,升为贵妃,都离不开“贤惠”二字。
的确,她似乎没有惊艳的美貌,小说里也没有提到她羞于花落月明,沉鱼落雁;我没什么天赋。写小说的时候,她对着姐妹们笑了笑:“我机智不足,吟诵不长。我的妹妹们很了解它。今夜,我就来说说,不辜负风景。”这是实话,不是谦虚。不仅她写的《大观园》这首诗比李纨、迎春等人写的好,小太监回宫后送的灯谜诗也是“没什么新奇的”,叫宝钗等人“一看就猜”。所以,所谓“选择了凤藻宫”,“蔡”只是她名声的一个浮词。其实她的“蔡”只是平庸。“德”是她思想品格的主要内涵。
她孝顺她的母亲和哥哥。入宫前是大姐姐,宝玉是弱哥哥。她以为母亲的年要到了,所以得到了这个哥哥,因为她爱宝玉,对他和哥哥们不一样。宝玉入校前,三四岁时,已被贾妃引荐,教了几本书,肚子里有几千字。入宫后,我总是给父母带一封信,请他们支持,珍惜他们的爱情。这次省亲回家,作为贵妃,贾母、王夫人等人都要向她下跪,行“国礼”。她总是命令赵蓉发信息:“豁免。”薛姨妈等人也是如此,对长辈谦和体贴。她听说宝玉不敢擅入,即“命人快带进来”,“叫人挽着手在他怀里拦住他才进去,他含笑抚着他的头颈:‘比先前长了许多……’泪如泉涌”。在这里,她虽然是皇妃,但她的孝顺和慈爱让亲人感觉更加可亲,一如从前。
她有一颗忠于君主和国家的心。作为皇妃,袁春当然不会忘记忠君报国的责任,至少在理智上是这样的。她为省亲别墅正殿题写的对联是:“天地大慈大悲,光头强感同;古今九州国荣。横幅是:“古恩斯伊”。“整副对联都是对皇帝恩情的赞颂。虽然在感情上她可能不是那么,但在理智上她真的是那么真诚的想。她自己的嫔妃和省亲的许可,就是“匡典”的证明。她对贾政说的也是“只以国事为重,闲时维护,不记”。还有她离开时反复强调的“天恩浩荡”之类的话。虽然这些描写有讽刺皇帝恩宠虚伪的深意,但袁春真实地刻画了她的性格。
她还提倡节俭。虽然袁春出生于贵族家庭,但她后来被提升为皇妃,可谓极为富有。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浪费金钱,依然保持着崇尚节俭的美德。贾府特地为她建了一座大观园,以回报省内。在袁春的幸运之旅中,她三次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一次,她刚入园时“在车里看着园区内外的豪华,默默感叹太贵了”;第二次逛星云园的景点,看到的是“一处铺着不同的创意,一堆堆装饰着新奇”。她一边称赞,一边劝道:“以后不要太奢侈了。这太过分了。”第三次,她回宫时又劝道:“如果天恩明年还允许回省,就不要这么奢侈了!”这种反复的表达,固然与她谨慎的生活态度有关,但同时也显示了她崇尚简单、不骄不躁的个人道德。
此外,她还有一股温柔敦厚的不怒自怨之风。温柔敦厚最初是指一种诗教,后来成为礼教对女性的要求。也就是说,女人要温柔大方,可以抱怨,但不能生气,也就是抱怨而不生气。我们看看袁春的表演,其中就有这样的风格。袁春的心是荒凉和孤独的。她和历代的宫女嫔妃一样,被禁锢在“阴暗处”,白白地看着青春和生命的流逝。但她只是“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完全符合古诗词教学和伦理道德的要求。所以她虽然不满难过,但不妨碍她被封为“贤惠公主”。
综上所述,袁春是一个典型的以“德”为主要标志的封建淑女。《红楼梦》中,宝钗和袭人也是把“仙”字评价为一字的人物,“仙袭人善赞宝玉”和“仙宝钗小善体贴”这两个标题就是证明。从这个意义上说,袁春、宝钗、任熙并称为“红楼三贤”。虽然他们的身份和性格不同,但在德行和德行上是相似的。
2.袁春在小说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我们常说《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小说,主要是指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非常广阔,从宫廷到乡村都有生动真实的描写。其中,宫线主要通过袁春的形象来表现,加上一两个太监穿插其中。
小说中对袁春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十七到十八的省亲身上。从小说的整体结构来看,《省亲》与其说是袁春性格的写照,不如说是前八十回中关于贾府鼎盛时期最重要的故事。它把贾家的兴盛推向了顶峰,只是这个家族辉煌的象征。不仅如此,按照曹雪芹的本意,她是贾府由盛转衰的关键。第五次写袁春的歌《恨无常》:“我喜荣华正合时,又恨无常。.....于是我在梦里跟父母说:儿子的命在九泉之下,家人需要退后,早点离开!”这说明袁春的死预示着贾府即将面临大祸,所以她死后要求父母“趁早撤退”,及时从名利场中迅速撤退。还有一句袁春写的判词:“二十年来,明辨是非,刘桦之花在宫中闪耀。第三个春天,初春的景象争奇斗艳,虎与梦相遇。”第一句说袁春在二十岁左右分辨是非观念(指出宫廷生活的辛酸和宫廷政治的变化);第二句,用火红的石榴花封了的公主,给贾家带来了一股烹油的大火。第三句说迎春、滩纯、Xi春不如袁春高贵。在最后一句中,死于两股政治势力的激烈斗争中。在其他版本中,最后一句话是“虎兔相会梦回”,现在我们看到的后四十回把它当作袁春死于兔年(银月),这当然是一种可能的解释。但相比之下,前者的理解可能更符合曹雪芹的本意。在这种情况下,袁春的死应该与皇室内部的政治斗争有关,而不是被身体增重和被痰呛到。她死后,贾家失去了知情者和靠山,最后倒在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中。
袁春的性格不仅涉及皇室内部的政治斗争和贾家的衰败,而且围绕她省亲前后的描写,直接表现了对封建皇权的批判和批判。
晋王妃在的那天,贾府正在给贾祝寿。忽报六宫太监夏老爷来传圣旨。“吓得贾赦、贾政等一堆人,不知是什么消息,都停了戏文,撤了酒席,摆了香案,跪在中门。”夏宦官命“即刻宣贾政入朝,在殿相见”,贾赦等人“不知凶兆如何,只得更衣匆匆入朝”;在这里,“贾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处于焦虑状态,不断有人飞马来往于新闻之中。”从这种惊恐的反应中,我们不难窥见朝廷的政治局面给贾家的心里投下的巨大阴影。真的可以说“伴君如伴虎。”
当贾府得知是金公主的喜讯时,都高兴得不得了,个个得意大笑。而此时小说却偏要插入水月殿智擒、宝玉好友秦钟重病的情节,让宝玉“心中怅然若失”,却又“若无其事地对待妹妹的升迁,毫不介意”。后来贾琏的奶妈赵沫沫说,当年的太祖模仿舜巡,把接机形容为花钱“虚刺激”。此外,贾蓉后来还说:“我怕过两年回省里就穷了。”这两集都表现了对皇权的不尊重。
更重要的是对袁春省亲的情景描写,这是前所未有的,但在作者的作品中却充满了悲剧气氛:
贾妃两眼含泪,迎上来,一手扶着,一手扶着王夫人。他们三个心里有很多话想说,却什么也说不出来,只是抽泣。邢夫人、李纨、王熙凤、应、谭、等都围着,默默的哭。贾听了半天,强颜欢笑,安慰贾母、王夫人道:“自从那日送了我到那阴府,今日回家好一会儿,不说笑,反哭起来。我一会儿去,也不知道要来多久!”说到这里,我又忍不住哽咽了。
还有一段他离开前的场景描述和对话,也是酸酸的,不愿意看:
执事太监道:“自丑不过三分钟。请开回来。”贾妃听了,眼里却噙满了泪水。可是,他强颜欢笑,拉着老太太和王夫人的手,舍不得放开。他又劝道:“别管了,好好活着,自己养活自己。如今天恩满满,一月可以自省一次。这就是我们所要满足的,所以为什么要痛苦呢。如果明年还让你回省里,一定不能这么奢侈!”贾母等已哭得哽咽。贾妃虽然舍不得离开,但又因为皇室的规范和违反,舍不得去于。
虽然这两个描述中没有一个作者特别指出的题外话,没有一个字是关于皇帝的;但看完之后,大家会强烈地感受到场景和情节本身自然流露出来的反对君主专制的倾向,这让我们对“散天下儿女为我一人服务”的君主和皇帝产生了一种憎恶和厌恶。尤其是称皇宫为“黑幕之地”,更是含蓄而大胆的揭露。可以说,袁春的形象和袁春省亲的情节描写,把《红楼梦》的思想价值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高度:反对君主专制的高度。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很少有作品能达到如此高的思想境界。
还有一个关于在小说中的作用的暗示,就是回省回宫后,他开始送出的礼物都是一样的,只是端午节的礼物不同:宝钗和宝玉的礼物是“两柄细宫山,两串红麝珠,两尾凤尾罗,一领芙蓉”,而“林姑娘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有一把扇子。宝钗和宝玉只是表兄弟,和黛玉、宝玉是不同的。而唯独元妃给宝钗的礼物和宝玉的礼物是一样的,这在封建社会是不寻常的做法,其意义超过了礼物本身的重量。难怪宝玉纳闷:“这是什么道理?怎么林姑娘的和我的不一样,宝姐姐的和我的一样!不要传错了?"但袭人明确说:"我昨天拿出来的,都是一个一个签的。怎么可能错!“因此,不可能搞错。有可能是袁春对宝玉未来婚姻的暗示,即她认为嫁给薛佳符合贾府的家族利益,宝钗在她看来是宝玉的理想伴侣。当然,袁春的这种做法不可能在返省时与贾母和王夫人讨论,因为当时没有时间也不适宜这样说。其中之一,可能是袁春以她辨别人物的标准和眼光,一眼就看中了宝钗而不是黛玉。还有一种可能是,每月26日,允许嫔妃及其家属入宫候见,从元宵节到端午节,期间贾母、王夫人有机会入宫见见(但小说没有写)。也许他们在幕后讨论宝玉的婚事。不管怎样,袁春的举动无疑与宝玉的婚姻伴侣有关,因此有研究者认为袁春是扼杀宝钗爱情的元凶之一。过了80年,宝玉命人娶了宝钗,不是现在的贾母作主,王熙凤牵线。当然,这一切都只是合理的推测,仅供讨论。
象征着贾府辉煌的最终却是“倒霉蛋”中的悲剧人物。她内心的痛苦和结局告诉我们,在封建社会,即使是皇妃,也不可能有更好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