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健在的开国将军只有三位。他们是谁,现在怎么样?

2019年6月,四川仪陇的天气特别闷热。这一天,共和国开国将军李广将军在众多民众的簇拥下,来到他小时候玩耍的地方。李广将军家的祖屋依山傍水。塔山后面,因为山上有一座铁塔,成为当地的地标。屋前二百步,河水不停流。整整一百年前,李广将军就出生在这条河的前面。“我小时候,河水比这汹涌得多。现在水很浅,我可以看到底部。”将军回忆,眼角已经有点湿润了。“哎,一百年了,一百年了,时代变了。”他的眼睛望向远方。

每次阅兵,电视机前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老兵方阵。从震惊中外的1998年大阅兵,到建国后六七十年的大阅兵,每当老兵们坐在彩车上走在最前面,他们干瘪的左手颤抖着握着车把手,右手吃力地挥舞着手中的国旗,坐在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无不为之动容。一些身体还算强壮的老兵会微微歪着头敬礼,仿佛在对共和国和人民说:我们完成了使命,没有辜负祖国。现在就看你的了。

但是每次阅兵也是一群老兵,让人心酸。每次人数都比每次少,那些胸前挂着无数勋章的老兵这次都没了。这些老兵胸前的勋章更少了。时间是无情的。对于曾经抛头颅洒热血的老兵来说一秒都不持续,对于电视机前泪流满面的观众来说也不送一点安慰。时过境迁,军人老了也老了。但是他们的精神是活着的。

上个世纪老兵不多。从年龄上看,第一批革命者大多出生于19世纪后期,在1860至1890之间人数最多。后来老一代在世纪之交出生,主要是1900到1920。站在2020年,回望100年前,健在的老兵越来越少,而健在的开国将军只有三位。他们经历了什么?他们现在怎么样了?人们还记得他们吗?

今天仍然健在的第一位开国将军是李光。李广将军出生于1914年,现在106岁。李光将军作为典型的老一辈红军战士,身上带着那个时代的一切印记。祖祖辈辈务农,家门口都是围墙。他们嘴里没有余粮,一双草鞋是从小穿的。六岁时,我的祖父、祖母、父亲和姐姐相继去世,留下黎光和的母亲一个人。

十五岁时,李广加入了当地一个独立营的武装,这在当时是这个年龄的贫苦孩子最好的出路。他对有足够的食物和住的地方感到满意。参加独立营后,李广成了使者。这是他在部队的第一个官职,也是他一生中最骄傲的时光。李广后来回忆说:“那时候我太小,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怕。大副一声令下,拔腿就跑。”

1932年,年仅十八岁的李广因为勇于履行职责,与战友相处融洽,被提拔为排长。对于那个时代的军人来说,虽然不是荣誉,但也是值得肯定的。1933年,红军来了,李光立即加入了红军队伍,成为31军91师的一名青年班长。在这个位置上,李广完成了他早期军旅生涯中最勇敢的一步棋。

当时四川土匪猖獗。很多土匪称霸山区,欺压百姓,甚至抢劫官兵。31军当时就决定为老百姓做点实事,好好教训那些山大王。作为专案组的班长,这个任务下达后,李光毫不犹豫,立即投入战斗。组织上认为李广可以参加,但要服从安排,李广给出了自己的理由:

在李广的坚持下,组织终于把任务交给了他,条件是他一个人干不了,必须带着队伍,哪怕最后一个人进去,也没问题。李广灵被命令立即做准备。李广带了十几个兄弟埋伏在小屋周围,警告兄弟们去袖手旁观。我一枪就自己走出去了。山寨里的土匪见李广一个人来了,就把他的路堵死了。李光足智多谋,准备充分。他说他是代表红军来和山区领导谈判的。当时盗匪生存艰难,一些想回义的盗匪希望这种交换。李光的算盘打得很清楚:给这些土匪提供尽可能好的条件,不愿加入红军队伍的,给他们钱,分散愿意加入队伍的,无条件吸收。但如果你不想入队离开山寨,就别怪李广让他们吃了苦头。

见到土匪头子后,李光坦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土匪头子完全不为所动。李光是一个暴力的人。一怒之下,他活捉了土匪头子和一个小土匪,一手拎着东西大步走到茅屋外,对土匪头子嘟囔着:“别喊了,外面都是我的人。想活命就让身边的人让开!”就这样,李广只身进入土匪营地,活捉了土匪头子。这种事情,如果放在古代,绝对会进入史书。

由于李广的英勇表现,他的名声和事迹立即传遍了红军队伍。年仅十八岁的李光,少年时成为英雄,坚定不移地走上了保家卫国的道路。此后,李广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并于1955被授予共和国少将军衔。共和国进入建设时期后,李光在军事工程领域大放异彩,担任南京军区工程兵总监。晚年,李光希望回到家乡四川。时至今日,这位传奇老兵仍在四川老家享受着天伦之乐,享受着名副其实的雅量。

与李广将军相比,邹衍将军更具传奇色彩。邹炎将军1915年出生于江西赣州兴国县,十三岁加入当地少年儿童团。当时儿童组负责一些危险系数较小的任务,比如运送干粮、传递信件和信息等秘密任务。邹炎的主要职责就是这些。很快,邹炎因为聪明能干,被选为少先队的队长。小小年纪就带着别的孩子为国家做贡献。15岁加入红卫兵,同年加入红军第22军,一直跟随革命队伍四面八方前进。

邹炎将军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爬过雪山草地,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但他最辉煌的战绩发生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抗美援朝时期,邹炎主要负责制衡敌人的间谍活动。由于美军拥有空军和航空兵优势,经常派间谍到志愿军后方,特别是鸭绿江以南和东北方向,破坏通信线路和通信设施,给志愿军本已脆弱的后勤补给线造成很大困扰。1950年底,第二次战役后,由于敌人无法在正面战场取得大规模突破,就在后方大搞空袭和谍战。

12月25日,美军飞机在鸭绿江西岸空投了20名南朝鲜间谍,企图破坏志愿军的后勤补给线。邹炎立即派兵抓捕。这些间谍非常狡猾。他们趁着夜色,凌晨三四点就躲起来了。因为间谍数量太少,很难被发现。邹炎决定用笨办法。他说,“我们有很多人。没听说太多人会吃亏。我们使用人海战术横扫战场。我就不信我们找不到他们的踪迹。”就这样,邹衍亲自领兵沿鸭绿江侦查,不到三天就抓获了这些奸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邹炎被授予1955少将军衔。邹炎将军除了军旅生涯,文笔也不错。战后他出版了《我的回忆》,系统回顾了他的军旅生涯和生活经历。进入晚年后,他平时爱写诗,甚至出版了诗集和画集,分别叫《随想》和《老将莫寒》。今天,他仍然活着。

第三位健在的将军是杨。1919出生于广东大埔县。杨1931年参加红军。他比李光将军和邹炎将军都年轻,只有12岁。即使在当时,他也是红军中最年轻的战士。杨将军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但没有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但最让他眼前一亮的是,他小小年纪就参加了长征。

1934年6月,年仅15岁的杨开始了长征。虽然年轻,但杨在攀登雪山时做出了许多感人的贡献。当时红军部队物资装备短缺。翻越雪山时,气温极低,有的地方甚至零下二三十度。在这种温度下,如果不穿暖和的衣服,不吃饱饭,人很快就会死去。不过当时很多红军战士共用一件大棉衣。一个人穿一段时间,然后另一个人穿。如果这样轮换下去,有时候100多个士兵要轮流穿一件大衣。

在这种形势下,永松站了出来。他主动选择不穿外套,原因很简单。他回忆:那时候我那么小,好动,不知道什么叫冷。我跟大家说你们会穿衣服,我就跑着走着,浑身都热,不冷。杨虽然年轻,但他有一个大主意,没有人会听他的。最后大家勉强同意了他的要求。就这样,一路走来,杨在年轻的时候,表现出了非凡的革命乐观主义,给艰难的长征带来了无数的欢乐和阳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从未懈怠,立即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历任华北军区装甲兵部部长、北京军区工程处处长。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今天,他仍然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