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家庭教育公开课点评
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家庭关系和积极多彩的生活是影响家庭生活教育的两大因素,良好的生活教育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下面,我整理了我对2022年家庭教育公开课的思考。希望你喜欢!
2022年家庭教育公开课点评1作为家长一般都认为自己最关心孩子,他们会说:只要孩子以后能幸福,我们愿意付出一切!为了孩子吃再苦,也是值得的。甚至大部分父母都把孩子的未来看作是梦想的延续。但是,我不经意间注意到,家长们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你在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否专业?你能让你的孩子去做吗?我们不是专家,这是肯定的。其实我们的孩子已经很优秀了,一直在努力。他们需要的是我们的帮助,是正能量的帮助!
既然缺乏专业知识和能力,就必须学习。至于“家长留校”,我觉得参与进去也没多大作用。甚至我的初衷也只是帮老师们凑数。如果我知道班上其他家长也能去,我也不一定会参加这个活动。但是一踏进校园,我突然意识到,来了就对了。这是孩子成长的环境,是他们四年将要去的摇篮。它会为我的孩子和你的孩子修枝剪叶,供给他们无限的正能量,尽管这个学校是农村的,也不算太大。
学校不算太大,但足够孩子在课堂上学习文化知识,开阔眼界;课后跑一跑,喊一喊,放飞自我。学校不算太大,但是很干净,窗户明亮,绿植丰富。
学校不算太大,但教室内外地面明亮,教学设施摆放合理。很多地方设置厕所很方便,厕所无味,卫生,干净。
学校不算太大,但是餐厅食物丰富,营养刚刚好。操场是塑料的,安全性高,环保。精神、文化、物质基础是全面的。
学校不算太大,但是我看到了所有老师积极的态度。班主任和班主任一心一意,不遗余力的为我们的孩子跑前跑后。今天,王校长还在百忙之中与住校家长进行了互动。给大家补上一堂生动的教育课。王校长讲的两个主题,我至今记忆犹新:
第一,学生之间的竞争不是智商的竞争,而是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理念的竞争。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真的是我们农村家长需要补上的一课。
第二,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要让孩子不站在错误的轨道上。一定要让孩子站在自己擅长的跑道上。
离开学校后,深刻的话语总是在我耳边回响。
希望各位家长都来参加“家长在学校”活动!只有来了才能体会到老师们的初心。只有来了才能体会到学校对孩子学习的精心安排,包括繁忙的早自习,课堂上老师的周到指导,课间的单词背诵,午饭后的卫生,10分钟的单词练习。
学校不算太大,安排合理紧凑,等你指教。
学校不算太大,讲台上显眼的位置放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国家价值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价值目标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价值目标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班级的全面安排也是精妙有据,所有家长都有机会表扬。
学校不算太大,想给你看看!非常荣幸能参加“家长在学校”活动!
2022家庭教育公开课点评2。第一,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做一个愿意陪伴孩子的朋友型家长。
“生命要有生命的陪伴,灵魂要有灵魂的感召,思想要有思想的感化,智慧要有智慧的启迪,意志要有意志的锤炼,人格要有人格的塑造。”这是我和父亲非常认同的一句话。作为父母,尽可能多的陪伴孩子是最重要的,因为孩子品德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形成,都是先在家庭中熏陶和启蒙的。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孩子的底色,家庭教育是孩子人生的第一颗扣子。
如果孙婷属于典型的妈妈生,奶奶养的孩子,因为父母都是上班族,很少在家工作,孩子的日常衣食住行基本都是奶奶在照顾;但是孩子并没有和父母疏远,因为一旦我们有时间在家,我们就会尽可能多的和孩子在一起。婷若的爸爸陪孩子的时间比我还多。父亲的陪伴对女孩子来说很重要,这让婷若从小就有安全感。他非常关心两件事。第一,他和他的孩子一起玩,无论大小,所以汀若很阳光活泼。二是在玩耍中观察孩子,发现孩子的优缺点,结合孩子的长处和优点进一步培养,拓宽孩子的知识面(详见第二条)。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平时很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沟通引导。做到这一点并不难。最重要的是不要让孩子觉得你一直把她当孩子。我们要多倾听,问问孩子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这么想,和他们分享一些可爱的小秘密。这种友好的互动会增强孩子对事物的感知和判断。婷若经常说我是她的朋友,我觉得这种良好的亲子关系离不开孩子的陪伴。
第二,不要给学习技能太大压力,对习惯养成要有严格的规定。
父母对每个孩子都有很多期望,但要知道作为父母最重要的任务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我们对孩子的长远规划是希望她能先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简单、善良、自立、热爱生活的人。在这个必要目标的基础上,孩子可以自由发展。小学阶段,除了完成学校布置的教学任务,发展她的兴趣爱好,我们不会给她太大的学习压力。希望她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但是在养成生活习惯方面,一定要遵守严格的规则,比如有良好的作息习惯,每天早上7点前起床,每天晚上9点前睡觉,放学第一件事做作业;要有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每晚睡前把自己洗干净,自己收拾书包和书桌;要有礼貌,向长辈问好,得到帮助要说谢谢,受到别人影响要说对不起。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但是“没有积累就没有千里之行,没有细流的积累就没有江海”,小事情展现了大文明,孩子自己也能体会到文明带来的人性之美,有更好的感知幸福的能力。
第三,兴趣是孩子的老师,特殊技能的探索和培养会树立孩子的自信。
我们都说兴趣是孩子的老师,那么怎样才能找到孩子的兴趣呢?让孩子多尝试。阿甘的妈妈说:“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得到什么。”我想,“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喜欢什么。”所以当孩子有尝试什么东西的想法时,只要鼓励他/她就好了。同时,要区分“趣味”和“新奇”。比如很多孩子5、6岁对钢琴很好奇,第一次试听课弹《二虎》的旋律就很兴奋。这个时候,家长千万不要认为孩子一开始的兴奋就是他/她的兴趣所在。可能只是他/她觉得新鲜了一阵子,过两天可能就想放弃了,更何况这个时候说“你看你,没有一点毅力,不知道怎么坚持”。否则,孩子只能违心地带着负担坚持练琴,最终负面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关键是挫折。其实这些与“毅力”和“坚持”无关,只是我们会误解。兴趣不是“让你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不问就做”。一旦孩子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注意力会让我们大吃一惊。婷若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很多新的东西,基本上和学习无关,但是只要对她的成长有益,我们都支持她去尝试。她尝试手工做了一个月就放弃了,尝试了两次钢琴课,尝试了两周游泳,尝试了一次轮滑,尝试了两个月养兔子。但也有人因为爱好而坚持,比如画画。假期兴趣班停课的时候,她还会让大人买水粉,在家里涂抹“水粉佳作”;比如舞蹈,为了赶上更高一级班的进度,她其实可以承受一周练四次基本功的辛苦。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在小的时候就应该发掘他/她的特长,多培养。如果孩子长大了,他/她的特长只是他们的爱好,这将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即使没有,培养他/她的特长,让他们习惯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也能给孩子带来极大的自信。婷若1岁半的时候,我们发现她的表达能力和对颜色、图形的识别能力都很强。爸爸用游戏让她记住世界各国的名称、国旗和首都。孙亭若4岁的时候,她就能认出150多个国家的国旗,还能记住这些国家首都的名字,并指出其中大部分国家在地球上的位置。到了中班,我们发现她和大人一起看《中华诗词大会》的电视节目时,能记住简单的诗词,并且运用得当。比如她看到别的小朋友的剩饭剩菜,会说“每一粒都是辛苦的”,看到公园里的柳树,会说“万缕青丝挂毯垂下”。从那以后,她父亲教她背诵唐诗宋词,她每天背诵大约65,438+00分钟,一天一首短诗,两首长诗。她背诗会觉得无聊。这时候她爸爸就会用“飞花令”或者表演诗的游戏来调动她的积极性,形成习惯,就很容易坚持下来。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她想通过背诗达到什么目的,但是我们坚信“她充满诗情画意”,一直坚持做一件事让她对自己非常自信。
第四,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是我们能给他们的礼物。
每个孩子从睁开眼睛的那一刻起,就开始用好奇的眼光探索世界。这是与生俱来的求知欲。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孩子的求知欲逐渐丧失。这里面肯定有父母的原因。当孩子问家长问题时,有些家长会不耐烦,回答不出来就让孩子闭嘴。这个时候孩子的潜意识会觉得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渐渐的问题就少了,其实求知欲减弱了。当你被孩子的问题问到而无法回答时,正确的做法是永远不要觉得尴尬,而是和孩子一起从书本中寻找答案。只有这样,孩子的求知欲才能得到保护,他/她才会知道书是好东西,他/她必须认识更多的字才能读更多的书。如果孩子的大脑都被书占据了,我们还担心什么?所以,送礼物要带拼音适合他们读的书;聊天时自然提问,告诉他们哪本书会有答案;在孩子面前,多读书多看报也是引导自己的好方法。一旦孩子爱上安静的阅读,你会发现他们有多可爱!婷若经常因为恐龙问题绊倒她的爸爸妈妈,然后我们一起读《儿童恐龙百科》来引起她学习古生物学的兴趣。这学期初选杂志的时候,她自己选了《海洋探秘》《自然探秘》《动物奇迹》《探索地理》,她都能认真看完。现在她决心长大后成为一名古生物学家。阅读习惯的培养,真的是我们可以送给孩子的礼物!
我很庆幸我的孩子能在这样一个教育理念的学校学习。很感谢学校老师的爱和正义,给了他们认识自己,挑战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希望以后能和更多的老师和家长一起探讨各种家庭教育,让所有的家长都能找到适合孩子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让我们的孩子一起快乐成长!
说实话,当听说家庭教育立法,家教不再是“家事”而发展成“国家大事”时,作为家长的我内心是躁动的。鼓动的原因是它打破了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教育孩子不再是关起门来的事,而是升级为一项国家和社会都应该重视的事业,一项沉重而伟大的事业。法律规定,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人,所以作为家长,我们有义务扮演这样一个时代的角色。
这是什么?家庭教育的基本前提是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个体差异,以因材施教为准则。我个人特别赞同朱永信教授在节目中的一句话:“你必须先成为一个成年人”。只有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找到幸福和人生价值,他才能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怎么会?在学校,孩子主要学习知识;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更应该有责任尊重孩子,积极引导,以身作则,以身作则。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要把高质量的陪伴放到生活的日程中,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家长不应该简单地把分数作为衡量孩子成长的唯一标准,而应该看到孩子发展的全面性。在生活中与孩子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家长应努力实现家校合作促进1+1 & gt;2、为了真正的立德庶人...
家庭教育要立足于孩子的持续健康成长,充分了解和把握孩子的特点和特质,遵循成长规律,努力营造环境,平等交流,分享碰撞思想,家校联动,把成长和成功有机融合,让孩子在爱和责任中带着梦想和理想飞向自己的未来。需要注意的是:
第一,学会承认和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不完美是世界上人和事的常态。不完美有时候也是一种美。作为父母,可以对孩子有期望,但不能太高,也不能太功利。更多的时候,我们要学会欣赏孩子,鼓励孩子,帮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实现自己,从而达到幸福的人生。
第二,尽量避免粗暴的家长作风。俗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待孩子,首先要尊重他们是有尊严的独立个体。这一点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尤为重要,这也是孩子愿意交流和参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严与善应该齐头并进,而不是只有一个。
第三,注意言行,润物细无声。作为父母,要相信孩子其实一直在观察和学习,细节是魔鬼。也许生活中的一个小细节就能影响他们孩子的一生。所以作为父母,要努力做好自己,同时也要敢于在孩子面前展示自己的缺点,敢于接受孩子的批评,与孩子一起成长。
我是五一路小学一年级三班同学高圣泽的父亲。最近看了由教育部关工委、中国教育电视台主办的家庭教育“家庭与学校教育、道德、价值观和良好人格培养”公开课,听了陆士祯教授、李玟教授关于教育引导孩子成长的详细论述,受益匪浅。我把自己的一些经历分享给大家。
首先,我们应该在小学阶段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做的事情,孩子几乎都会完美地模仿。父母一开口就到处扔垃圾,他们的孩子以后就是这样不合格的人。当你遇到不好的事情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大喊大叫的时候,孩子在表达不满的时候就会大喊大叫。父母天天拿着手机,孩子就会理所当然的玩手机游戏。所以,要想让孩子成长为道德素质高的人,就要自己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孩子做好榜样。
第二,要在小学阶段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小学阶段,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不是最重要的,成绩是反映孩子日常学习效果的。重要的是要教育和引导孩子养成上课认真听讲、课后按时完成作业、提前预习的好习惯,让他们进入高年级、初中后能有规律地学习,不至于因为学习任务重、课程多而打乱学习节奏。
我想大部分孩子的家长和我一样,都是第一次面临培养孩子的重任,无所适从在所难免。但是要有信心,多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我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国家的栋梁。
2022年家庭教育公开课点评6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堂课。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父母承担着孩子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要以身作则。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源泉。家是孩子的主要活动场所,家庭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父母需要承担责任,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而不仅仅是物质资源的提供者,这样孩子在成才之前必须先成人。
培养良好的品德是家庭教育的基础,潜移默化中,寓教于乐是家庭教育的关键。通过学习,我认识到,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教育未成年人,可以让孩子成为负责任的时代新人。也学到了一些具体的教育方法,比如设定一些小目标,鼓励孩子一步步实现目标,收获成功经验,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作为父母,我们的工作往往很忙,往往忽略了家庭生活中的仪式感。其实家庭仪式感会让孩子更爱家人。通过家庭融入的过程,让孩子心中充满爱,提升自信心。在家庭活动中,坚持让孩子和父母分担家庭责任,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增强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同时,家长要重视陪伴,有效陪伴孩子,让孩子在爱中成长。与其只关注分数,不如帮助孩子在小挫折中成长,直面问题,克服自己的不足,逐步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同时要关注孩子的心理活动,鼓励孩子积极解决遇到的问题,鼓励孩子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劳逸结合,使孩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这次学习让我在家庭教育方面受益匪浅,感觉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提高的地方。路很长,修远是Xi,我会上下起伏。相信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孩子们一定会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2022年家庭教育公开课点评7今天看了家庭教育第五期——家庭教育要在严格和关爱中达到平衡。我收获了很多。通过这个教育视频,我更清楚的知道了如何真正的爱孩子,让孩子懂得了爱。只有把严爱和对方结合起来,平衡严爱,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效果。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石。父母在生活中教育孩子,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爸爸妈妈在照顾孩子的时候要合理配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能太严厉,让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尊重,也不能太溺爱,这样也阻碍了孩子的成长。父母要讲道理,要平衡。
古代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在现代社会和家庭教育中已经不适用了。作为新时代的家长,我们应该以身作则,以身作则。父母应该为孩子树立榜样。子曰:“其身正,无令而行。他的身体不对,虽然他不服从。”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影子。父母应该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父母想让孩子做的事,必须先做好。洛克在他的《教育漫谈》中也说,“你永远不能在他面前做任何一件事后觉得牛逼的事,但你不希望他去模仿。”
严“仁”与“仁”相结合的家庭教育思想可谓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多学习一些家庭教育的理论知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要多学习,互相尊重,互相合作,共同成长。
2022年家庭教育公开课点评8今晚,我有幸观看了教育部、首都师范大学、CETV联合推出的“家庭-学校教育、道德修养-家庭教育公开课”第二讲。受益匪浅,深有体会。
本期节目邀请的嘉宾是李宁和刘辉教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让我们家长头疼也是最基本的问题,就是不能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表达对孩子的关心。刘辉教授在节目中提到,父母与孩子之间真正的关心是建立良性的回应关系。我们的父母要理解孩子的情绪、语言、行为、动作传达给我们的信息,从根本上了解孩子的内心,缓解之前和孩子的矛盾,心平气和的和孩子沟通,和孩子做好朋友。孩子的表情分为:情绪表情、行为表情、语言表情。我们的父母应该仔细捕捉孩子的表情。因为孩子的知识有限,情绪是孩子最常用的表达方式。孩子平时哭,我们需要了解背后的原因。孩子哭就是有没有需要的意思。李宁老师提到“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这句话让我深受感动。孩子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带着情绪做事,做不好事情,融入不了群体。作为父母,要及时调整孩子的情绪,满足孩子的安全感和爱心,让孩子感到轻松愉快,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体,承载着老一辈的期望和下一代的教育。家庭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孩子的教育,更是为了父母的自我教育,父母自我教育的不断优化和心灵的净化。父母要不断学习自己的教育经验,同时也要不断借鉴别人的教育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活到老,学到老。家庭教育不仅是对孩子发展的引导,也是父母自身价值观和教育观念的自我革新。既要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和不足,也要发现孩子自身教育的优缺点,不断进步,让家长和孩子共同进步,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