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职场恐慌

年底职场恐慌

年底职场恐慌。在职场中,每个人面对的事情都不一样。有些人因为年龄的原因,对职场上的事情非常恐惧,因为很多事情在年纪大了以后对他们来说太多了。下面分享一下年底职场的恐慌,一起了解一下。

年末职场恐慌1职场“年末恐慌”的发生率很高

这是陈在工作的第五年。本科毕业后顺利进入北京一家从事新能源的国企,先后在技术、行政、营销等部门轮岗。作为一个“本地人”,他从一份中等工作和低收入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

在第一份工作的前两年,陈与不同部门的工作保持联系,充满新鲜感。当时他虽然意识到单位效率低下,但看一眼就不想跳槽。另外他入职不久工资也没涨多少。陈一边干活一边看着。

但是陈等得越久,就越失望。“今年公司职代会报告,员工人均收入增长7.8%。“到了年底,陈发现收入不仅没涨,反而比去年还少。”去年月收入达到7000元,今年月均收入不到这个数。"

看到其他公司的同行都在挣几万元,在最近的一个工作日,陈悄悄在招聘网站上输入信息。“我设置是为了不让同一个公司看到,但是看到很多同事都在上面注册了,我也不好意思。”

职场焦虑其实是一种普遍现象。去年年底,传媒社会调查中心和问卷网对2000多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6.4%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有“年终焦虑”,而51%的受访者“年终焦虑”来自工作压力。

一个工作日的晚上20点,刚下班的陈艳一边吃饭一边和记者聊天。两年前,大学毕业后,陈艳进入了北京的一家保险公司。工作的高强度,加上一年到头没有休息,常常让她有一瞬间觉得奢侈。

“周六周日不来上班,就得请假,领导可能不批准。”面对记者的不解,陈艳显得很平静。“我要出成绩,开说明会,培训业务员……”月薪4000元的陈艳在公司算是高收入了,同事们也经常调侃“我也是个时薪10元的人”。

在陈艳的公司,“辞职”从来都不是一个禁忌词。由于身体严重透支,她周围的人都劝陈艳请病假,但她很尴尬。“我断断续续吃了一年的中药,最严重的时候,说话都说不出话了。”

在日常社交生活中,陈艳不喜欢发声音。“我有声音恐惧,因为推销员总是喜欢给我发很长的声音。每天都很忙,没时间听。现在怕看到语音,习惯性的把它变成文字。”

有烦恼的人都有自己的烦恼。

360搜索大数据显示,25-34岁人群职场焦虑指数最高。这个年龄段接近80后群体,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中坚力量,往往也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们工作生活压力大,职场焦虑指数也高。

“别人给我介绍的时候,我挣的钱没有那个女的多。”收入低造成的缺钱是陈想退出的主要原因。

此外,“坐等帮助”、“偷懒”等低效的工作作风,让陈疲于应付,甚至影响到精神状态。在他看来,目前的工作并不符合他的职业发展规划,只是一份工作,不能称之为“事业”。“我现在在市场部做的最多的不是开拓市场,而是处理各种报告和报表,反复做报告,找各种领导审批。内部流程繁琐,浪费时间。”

与陈对工作的抱怨不同,在广州一家商业银行工作的赵明哲经历了职业倦怠。工作四年,她越来越觉得自己的工作“无聊”。

在赵明哲看来,做好工作需要兴趣和能力。刚开始的两三年,新工作新环境都很新鲜,但她越来越觉得自己不适合银行的重复性工作。“所有的工作都是精简枯燥的,而她只是一颗螺丝钉,没有生命。”

越不喜欢,越没有动力。在每周五的例会上,赵明哲和他的同事们要汇报本周和下周的工作内容。“每周五,我都感到焦虑。”有时候刚在工作站坐下,赵明哲就会被领导催促:“你在这干嘛?出去拉客户!”她不得不出去经营市场。“我开车的时候会很焦虑,不知道去哪里。”

同样面临焦虑,赵明哲发现男女处理方式不同。很多女同事为了照顾家庭,选择换一份轻松的工作,而男同事再难也只能“挑重担”。考虑到“35岁之前,有一个职业选择的阶段”,赵明哲已经开始寻找创业项目。

职业焦虑不仅仅存在于年轻人中。在人力资源领域几十年的经验,白露一直是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的人事经理。收入,职级,升职等各方面都比较满意。白露开始纠结“做同一份工作几十年,不知道要不要尝试其他工作内容。”

“我老公开发软件快20年了,有时候我们都觉得越来越没意思。幻想开书店还是做销售更有意思?”白露说。

只有行动才能改变。

日常工作中,总有同事向白露抱怨职场上的烦恼,只是入职时间不同,烦恼也不同。

“应届毕业生,他们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能做什么;就业2~3年后,根据各自的性格和兴趣,逐渐发现自己适合做什么,但不知道有没有机会去尝试。入职5年左右,开始结合收入考虑升职,甚至想换一个平台发展。”白露介绍,像她这样工作了10年以上的人,各方面都很努力才能相对稳定,职业成就感开始降低,甚至有些人厌倦了工作,不想为了工作而工作。

比起10多年前她生活的那个时代,白露觉得现在的年轻人职场太浮躁,跳槽率太高。“这是招聘上的损失。我们把毕业后三年内换了五到六份工作且每份工作都不到1年的简历称为‘丑简历’。”

在白露这个行业里,大家对频繁跳槽的看法都差不多。她介绍,某知名互联网公司公开要求应聘者5年内跳槽不超过3次。“企业越来越重视职业忠诚度。如果他们频繁跳槽,时间都花在适应新环境上,说明这个人基本功不高。看着业务好的人,他的时间都花在熟悉工作上了。”

每年年底,更多的人来寻求职业规划师赵晓丽的帮助。从她处理过的大量咨询案例来看,很多人因为被无聊的表象所迷惑,没有努力去改变“被动工作”的局面,而深陷痛苦却又无可奈何。

这些人无数次想切换工作轨道,却不知道能否顺利切换,对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和自信。赵晓丽说,按照时髦的说法,人要“跟着自己的心走”,但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各项能力都不能落后。

所谓的理想工作只是我心中的幻想。赵晓丽总结说,在工作场所,许多人只知道如何工作,但从来没有琢磨过工作的规则和方法。长此以往,他们将永远在低水平上重复,消耗很少的工作热情和动力。越做越沮丧,越无聊,越没有成就感。

江洋先生说:“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得太多,想得太多。”在职场上,想太多也是一种“病”。与其花时间精力去思考抱怨,不如主动去做,只有行动才会改变。

岁末职场恐慌2岁末年初跳槽需要私人裁缝

人们通常认为这是跳槽的高峰期:年底和年初。这个时候职场人士的热门话题就是年终奖和跳槽。数据调查显示,年终奖是很多人跳槽选择的纠结点。岁末年初跳槽,需要贴身量体裁衣。跳槽不是你想跳上去的事情。你可能有自己的职业定位和职业规划。

张女士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工作了六年,最近有跳槽的打算。收到一家公司的面试通知,是一份行政工作。公司不错,但是我要求马上入职。这时候张女士就纠结了。因为年底还有客观的年终奖。以后跳槽是肯定的,但是现在会损失很多。这是下一个社会现象。

年底是职场人士跳槽的高峰期,很多在职职场人士都经历过像陈小姐这样的焦虑和犹豫。如何抓住机会在年底或之前戒掉?资深人力资源专家表示:大部分人会想当然地认为年后跳槽是好的,因为可以扎扎实实地拿到年终奖和老板的红包,但从长期职业生涯的角度来看,这样做有一些坏处。

专家说,跳槽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一是企业现状,二是目标企业情况,三是自身现状。个人分析包括跳槽的直接经济损失、企业的职业生涯现状、自身的职业发展阶段、未来自身的职业发展;我目前的经济和生活状况。

也有相关行业人士介绍,职场有三个时期,即学习期、成长期、成熟期。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职场观念,所以有不同的跳槽观念和操作方法。学习期间最好选择优秀企业认真学习五年以上;如果处于成长期,由于企业通常在年底进行战略调整,会影响人事变动,最好静观其变,避免失去上升机会。

对于成熟的职场人士来说,跳槽前后的一年并没有太大关系。只有你有能力,你才能在任何地方发挥作用。一个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应该权衡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