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毕业生就业频频违约?是他们缺乏诚信的原因吗?

为什么毕业生就业频频违约?是他们缺乏诚信的原因吗?

也是求职高峰期。虽然就业不容易,但大学生签约毁约的情况并不少见。去年年底颁布的2005年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规定,如果毕业生违反与用人单位的合同,违约金将被限制在不超过该毕业生一个月的月收入。原本几万元的罚款一下子降到了几千元甚至几百元。这使得毁约的学生数量远高于往年。为此,用人单位责怪这些学生缺乏诚信。为什么大学毕业生违约频繁?你觉得大学生违约和个人品行有关系吗?

难找工作迫使我毁约。

?松松是一名25岁的公司职员。

去年毁约后重新签了现在的工作。当时因为合同签了5年,所以我交了2万的违约金。应该说我也为违约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对于质疑我的诚信和品行,我还是要大声疾呼。

我是经济法专业的,前年9月份开始广泛传播简历。想进银行,但是因为门槛比较高,也投资了一些公司企业做担保,做了几次准备。但是投完简历后,回复很少,没有满意的。然后,我参加了考研。在等待分数和面试通知的时候,一家外企向我伸出了橄榄枝。这无疑给了我很大的惊喜。我毫不犹豫地签了三方协议,决定先“嫁”出去。

没过多久,我一直喜欢的一家银行甚至给了我面试通知。原来他们的名额没有满,我就在之前的申请中多选了五份简历。知道这个消息,我很矛盾很久了。毕竟是长远的理想,违约的现实。我仔细考虑了一下,找到了我们人事部的负责人,按照合同交了违约金,去了另外一个地方。

对于毕业生来说,违约有时候是一种无奈。在工作这么难找的情况下,不签合同是不放心,但是如果签了合同以后还有机会,那就只有通过违约来换取自由了。这真的和诚信没什么关系。

违约让就业更加困难。

?王宇,24岁,应届毕业生。

作为应届毕业生,我反对大学生违约。从微观上看,确实有一部分同学违约后攀上了高枝,但从宏观上看,他们的违约行为使得当前的就业环境更加严峻。

学生有权违约,用人单位也不是傻子。显然,他们应该尽力限制违约或转嫁风险。我刚签的公司很好。他们签协议的时候写明你只是前三个月的实习生,像兼职一样按小时计酬。实习期间你没有机会享受公司的所有福利,实习期间公司还要多淘汰两个名额。所以,我们根本不谈违约。如果不满意,随时可以分手。我曾经和我们主管争论过这个事情,主管无奈的告诉我,目前大学生违约现象太严重了,不得已而为之。不然公司给大学生留了名额,大学生却不打招呼就走了,让公司很被动,又花钱招人。现在签协议的时候多订两个人,入学待遇就低了。万一有人放我鸽子,一方面成本不太多,另一方面有后备资源跟进。导演的话让我目瞪口呆,心里也不好受。

不诚实的违约正在恶化我们的就业环境。说到底,我们其实是在给自己制造就业障碍。我觉得武汉大学的做法值得借鉴。如果学生恶意违约两次及以上,其违约行为将被记录在就业协议中,供用人单位参考。虽然做法有些无奈,但总比放任违约随意扩大好。

风险和诚信应该由双方共同承担。

?方玲是一名25岁的公司职员。

虽然我不提倡也不鼓励违约,但是我觉得大学生违约是可以理解的,违约和诚信没有直接联系。当初签协议或者合同的时候,就说明了如果违约,双方如何解决问题。违约发生时,如果大学生已经支付了违约金,有什么好谴责的?如果公司需要再花一笔成本去组织招聘,公司吃亏了,但是这个责任该怪谁呢?在招聘过程中,除了专业技能,软素质也是重要的一环。公司招的是一个愿意全心全意为公司服务的人,还是一个骑驴找马的人,这是一个视野问题,也是公司在招聘过程中应该承担的风险。公司不能怪别人招错人。

说实话,把用人单位和大学生放在一起,大学生还是处于弱势地位。大学生听信用人单位提供的片面信息,寻找对方,但实践后才发现里面有猫腻。前年毕业的时候,和一家公司签了意向书。本来我是一心一意找这家公司的,但是试用期三个月后,公司拒绝和我签正式合同,说试用期过后还有几个月的试用期。看着周围的同学,这么吊着我也慌不起来。于是,我开始悄悄投简历,又换了个地方。后来有经验的前辈告诉我,其实公司不是不想要我,而是故意拖延我成为正式工的时间,想让我长期做廉价劳动力。面对这种不诚信的公司,大学生该怎么办?

所以风险和诚信是双方共同承担的,不能只怪其中任何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