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字符数据

王杰:

王杰,出生于1942,山东金乡县人。1961八月入伍。1962 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以雷锋为榜样,他从小事做起,处处以身作则,“以服从祖国的需要为幸福”,对党的事业“有一腔热血,有一片光明”,逐渐成长为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热爱学习,写了654.38+万字的日记。他关心战友,爱护集体财产。他帮助群众做好事,从不留名。他任劳任怨,在执行训练、建设和抗洪救灾等各项任务中,不怕苦,不怕死。他被称为“不安分的人”和“不知疲倦的人”。在部队每年都是优秀士兵,两次荣立三等功,成为班长,被评为“模范共青团员”,一级技术能手。

1965 7月14日,王杰在江苏省郫县张楼公社帮助民兵排雷班进行军事训练。在炸药包即将意外爆炸时,为了保护在场的12民兵和人武干部的生命,他毅然跃上炸药包,献出了自己23岁的年轻生命。根据他生前的遗愿,他所在部队的党委批准他为中国党员。1965 165438+10月27日,国防部将他所在的班命名为“王杰班”。党和国家* * *周恩来、朱德、董为他题词。

欧阳海:

欧阳海,出生于1940。湖南贵阳。1958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60加入中国。

1963 165438+10月18在随部队野营训练路过京广铁路时,一匹背着枪的战马被一辆驶来的大客车惊到,突然跑到铁路上。在火车和战马即将相撞的瞬间,他冲向铁路,将战马推出铁轨,避免了一场重大伤亡事故,自己却倒在车轮下,壮烈牺牲。后来被所在部队领导机关追认为“爱民模范”。1964 65438+10月22日,国防部将其班命名为“欧阳海班”。

钱学森:

1911年111天,浙江杭州人,1959年8月加入中国,博士。

1929至1934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毕业后申请了清华大学的公费留美生。入学后在杭州笕桥机场实习。1935至1939在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36-1939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1939-1943,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研究员。1943至1945任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理教授(1940至1945任四川成都航空学院通信研究员)。1945-1946,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1946-1949,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空气动力学教授。1949-1955,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

1955回国。1955至1964,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防部第五研究所所长。1965至1970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70至1982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历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届、第二届理事,中国航天学会、中国理论与应用力学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院主席团常务理事,数理学部委员。1986至1991年5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全国委员会主席。1991 5月在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科协名誉主席。1992年4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主席团名誉主席。1994年6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是第九至十二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第六、七、八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

中国是航天科技的开拓者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王”。我在美国学习和研究期间,与他人合作完成了远程火箭的综述和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对地导弹和探空火箭的理论基础。与其他人提出的高超声速流动理论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6年初,《关于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上报中共中央、国务院。同年,根据他的建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成立了导弹和航空科研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被任命为委员。65438年至0956年,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建立喷气和火箭技术”计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中近程导弹携带原子弹的“两弹组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携带原子弹的“两弹组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和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是我国现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者。

1957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获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85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9荣获“罗克韦尔奖章”、“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和国际理工学院荣誉会员称号。1991年10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突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5 65438+10月获得“1994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他著有《工程控制论》、《论系统工程》、《星际航行导论》等。

李四光:

李四光,原名李,1889,出生于湖北黄冈县一个贫苦家庭。他自幼就读于父亲李卓厚所教的私塾。14岁,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在填写登记表时,他把姓名一栏错当成了年龄一栏,写下了“十四”字,然后把“十”字改成了“李”,后面加了“光”字,从此便有了“李四光”的美名。

65438到0904,李四光因为学习成绩优异,被选送去日本留学。他接受了日本的革命思想,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最年轻的成员..孙中山很欣赏李四光的志气:“你这么年轻就搞革命,很好,很有志气。”我还送给他八个字:“好好学,成为国之用。”

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归来。武昌起义后,被任命为湖北军政府财政部委员,后被选为工业部部长。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遭到排挤,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前往英国伯明翰大学留学。1918,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决定回国工作。途中,为了了解十月革命后的俄罗斯,我还专程去了一趟莫斯科。

从1920,李四光在北京大学任教授、地质系主任,到1928,赴南京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并当选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他带领学生和科研人员常年在野外旅行,跋山涉水,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多次赴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考察地质构造。

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不久,身在国外的李四光应邀成为CPPCC的一员。得到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国的准备。这时,伦敦的一位朋友打电话告诉他,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接到密令,要他公开声明拒绝接受CPPCC议员的职务,否则将被拘留。李四光果断决定,只身离开伦敦前往法国。两个星期后,李夫人的徐树斌收到了李四光的一封信,说他已经到达瑞士和德国边境的巴塞尔。夫妻俩在巴塞尔买了一张从意大利到香港的船票,分别在1949和65438+2月秘密启程回国。

回到新中国怀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地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他虽然年事已高,但仍战斗在科研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58年,李四光经何长工和张劲夫介绍来到中国,从一名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20世纪60年代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但他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和地热利用工作中。1971 4月29日,李四光因病去世,享年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