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的个人信息、简介和事迹

杨振宁,男,1922 10年10月1日(护照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物理学家。

香港中文大学博文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兼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台湾省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学院名誉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42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4清华大学硕士;1945美国留学;1948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后担任芝加哥大学讲师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65438-0955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从65438年到0966年,他担任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和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65438-0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教授;1993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所长;1997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编号为3421的小行星命名为“杨振宁星”;清华大学教授从65438到0998;2004年任香港中文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2022年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人物”。

人物轶事:

1,阳门长子

作为杨的父母,制定了一些吸引人的规则来鼓励他的弟弟妹妹们更多地学习:在一天中,谁学习好,听妈妈的话,帮助做家务,不打架,不闹事,就给谁一个红点,反之亦然。在周末,谁有三个红点,谁就会得到奖励——他将骑自行车带它去昆明看电影。

2、名师高徒

杨振宁在联大物理系读书的时候,给一个擅长实验的物理学家清华大学的教授上过一年级的普通物理课,给一个著名学者清华大学的吴教授上过二年级的电磁学课,给一个研究过广义相对论的著名学者清华大学的周培源教授上过力学课等等。

但对杨振宁来说,除了物理系直接教授的那些人之外,他的父亲杨武之对他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学校,当杨振宁遇到不懂的问题和难以处理的事情时,他总是去数学系的办公室向他的父亲寻求建议。

杨振宁也多次说过:“联大对我影响最深的两位教授是吴大猷先生和王竹溪先生。”1942年,杨振宁大学毕业时,选择了“用群论研究多原子的振动”作为毕业论文,并请吴大猷做他的论文导师。杨振宁在研究生院学习时受到王竹溪教授的教育和指导,并对统计物理产生了兴趣。

1944研究生毕业时,杨振宁请王竹溪教授做他硕士论文的指导老师,在他的指导下,他成功地写下了硕士论文,超晶格就是其中之一。

王竹溪教授1983去世,杨振宁发来慰问电称,“我对统计物理的兴趣是受竹溪老师影响的。”还回忆说:“在接下来的四十年里,吴先生和王先生指导的两个方向——对称性原理和统计力学——一直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

杨振宁在研究生院听了马世军教授的课后开始关注“场论”,对形变物体的热力学也很感兴趣。1957 65438+2月10,35岁的杨振宁和31岁的李政道因发表在《美国物理评论》上的文章《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被授予诺奖领奖台。

在此之前,曾写信给,感谢吴先生引导他进入对称性原理和群论的领域,并表示包括宇称守恒在内的许多研究工作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吴先生15年前向他介绍的思想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