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诵芬·王大中的个人经历
顾诵芬王大中个人经历,165438+10月3日上午,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历史上共有35位科学家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顾诵芬·王大中的个人经历。
顾诵芬王大中的亲身经历1 11 3、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202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员会高级顾问、我国著名飞机设计大师、飞机气动设计奠基人顾诵芬,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校长、国际核能领域著名学者王大中。
王大中:来自“200号”的核能专家
2021 9月12日9时35分,山东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各机组首次达到临界状态,正式进入连续核反应。由清华大学、华能集团、中核集团联合开发建设的世界首座球床模块化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迈出了正式开始运行、实现并网发电的关键一步。
作为中国著名的核反应堆工程和核安全专家,王大中为此付出了大量努力。
1935,王大中出生在河北昌黎县的一个平民家庭。1953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1956年,鉴于国家对原子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清华成立了工程物理系,品学兼优的王大中成为该系第一批学生,开始了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核物理研究生涯。
1958年,清华向上级提出建议,设计建造了功率为2000千瓦的屏蔽试验堆,并以此为基础建设了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的基地,这是我国核能事业急需的。建议书获批,基地位于昌平虎峪山区,项目代号“200”,这里也是清华核能研究的摇篮,被清华人亲切地称为“200”。这一年,王大中毕业留校,参与了“200号”的建设,在这里他已经成长为清华的核能研究带头人。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正式启动高技术前沿领域“863”计划,选择了生物、信息、能源等7个领域实施。王大中作为能源领域的专家,参与了最初的论证。1986,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震惊世界,核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在“863”项目的支持下,王大中带领团队开始了高温气冷堆的研究,仅用三年多时间就在关键技术上取得了八项重要突破。1992年,国家批准在“200号”上建设10 MW高温气冷实验堆的项目。这为高温气冷堆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清华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研究人员介绍,石岛湾核电站采用的高温气冷堆是国际公认的第四代核能技术的首选堆型。“本质安全”是高温气冷堆最突出的特点。材料的物理机制和反应堆的设计保证了在严重事故中即使不采取人为和机械的干预措施,反应堆堆芯也不会熔毁,不会泄漏大量放射性物质。"从理论到实验,再到应用,王大中院士亲自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核研院的研究人员说。
除了是核科学家,王大中还是清华大学的校长。从1994到2003年,王大中提出了综合型、研究型、开放型的整体办学模式和思路,实施了“百人引进计划”、“教授计划”等一系列改革。9年来,清华建立了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医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基本实现了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布局。
作为一所学校的校长,王大中也因其谦虚的态度和朴实的风格而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喜爱。在上下班的路上,他会靠在自行车上,听老师讲系里的情况。他还会在早上6点去图书馆调研,帮助学生解决早上图书馆拥挤等问题。
清华校园里还流传着一个“洗澡票”的故事: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清华学生拥挤洗澡的现象日益突出。1999结尾,一位清华学生给校长邮箱写邮件,反映洗澡难,说同学们要发洗澡票,邀请王校长和他的同学们一起进澡堂。当时有人认为这只是学生的玩笑。然而,当王大中得知后,他很快就和副总裁以及计划和财务部门的负责人一起进了澡堂,并直接在现场工作。他当即决定分批对学生澡堂进行改扩建。不到一年,卫生间改扩建陆续完成。
2003年,王大中离任。毕业季,清华毕业班强烈要求与王大中合影。学校相关部门应毕业生要求发出通知后,短时间内有168班近5000人报名。
顾诵芬:“歼8之父”乘歼三飞上蓝天。
1930,顾诵芬出生于江苏苏州。其父顾是著名的国学大师,书法造诣深厚。曾任上海图书馆馆长,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兼职教授。虽然出生在一个人文气息浓厚的家庭,但顾诵芬却投身于工程科学,成为航空领域的伟人。
顾诵芬附属航空公司与一种飞机模型玩具有关。
1935年,顾全家北迁,在燕京大学工作。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年仅七岁的顾诵芬在燕京大学附属小学二年级,亲眼目睹了日军的暴行。10岁的时候,叔叔送了他一个木制的模型飞机作为生日礼物。顾诵芬一下子就爱上了飞机,并立下了“造中国自己的飞机”的誓言。
1951年,从顾诵芬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沈阳航空工业局。在中央“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1956年8月,我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在沈阳成立。在这个拥有新中国最优秀飞机设计师的团队中,顾诵芬担任了气动团队的领导者,他的梦想逐渐实现。
为了解决机身两侧进气的问题,顾诵芬和军事专家一起,利用当时工程上唯一没有使用过的风洞,摸索试验,最终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在材料极度短缺的情况下,白天下班后,他不得不带着同事去医院收集废针,焊接在铜管上,形成模型...
1958年7月26日,歼击机1在沈阳成功首飞。顾诵芬在几乎空白的新中国飞机设计生涯中创造了属于中国人的气动设计方法,也达到了应用空气动力学研究和实践的新高峰。
60年代中期,超级大国拥有两倍音速的战斗机,但中国没有与之抗衡的装备。许多航空研究人员都屏住呼吸:我们必须建造自己的“竞争机器”。
19 64年,歼8战机自主研制正式启动,前总设计师在执行公务时坠机身亡。顾诵芬和其他几个关键人员奉命应对危机。1969年7月5日,歼8飞机首飞。但在随后的试飞中,飞机出现了强烈的震动,让所有参试人员悬起了心。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顾诵芬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亲自乘坐歼6飞机上天,直接在试验机后面观察振动。
据当时驾驶飞机的试飞员卢明东回忆:“顾老师当时已年近半百,但他不顾过载对身体的影响和潜在的坠机风险,毅然带着望远镜和相机,在万米高空对飞机的动态进行了观察和拍摄,让在场的所有同志都非常震撼和感动。”
得益于反复观察和大胆尝试,顾诵芬最终和团队一起解决了气流分流严重的问题,并亲自设计了飞机后机身的整流罩,彻底消除了飞机的跨音速抖振。
然后在15中,他继续参与了的设计歼8ⅰ和歼8ⅱ直到最后生产。这种双发高空截击战斗机,成为中国航空工业自主研制的传奇,保卫了中国领空半个世纪。顾诵芬被称为“歼八之父”,但他总是说,回顾他的一生,他谈不上什么伟大的成就,只说他没有浪费时间,为他的国家做了一些事情。
顾诵芬王大中个人简介经历2 165438+10月3日上午,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顾诵芬院士和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记者了解到,自65438至0999年科技奖励制度改革以来,已有吴文俊、袁隆平等35位科学家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这两位获得最高荣誉的科学家有着怎样精彩的人生?让我们互相了解一下。
顾诵芬,出生于1930,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研究员。新中国飞机设计大师,飞机气动设计创始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顾诵芬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航空科技的发展。他组织攻克了一系列航空关键技术,主持建立了中国飞机设计体系,开创了中国战斗机从无到有的历史,牵引和推动了中国航空工业体系建设,培养了一大批院士、专家等领军人才,极大地支撑了中国航空武器装备型号的发展。
他是新中国航空科技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国飞机气动设计的奠基人。他主持了J-1、J-6、J-8和J-8ⅱ飞机的气动布局设计,奠定了我国亚音速飞机和超音速飞机气动设计的基础,促进了我国气动研究和设计基础手段的发展。
他还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了多项发展建议,如大飞机项目、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等;从航空武器系统发展层面,他对新一代战斗机、直升机等武器装备提出了多项发展建议;从前瞻性的颠覆性技术,他提出了军用人工智能、突防轰炸机等技术群的发展建议;并围绕航空强国战略提出了多项发展建议,被采纳并付诸实践,为新中国航空工业70年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王大中,出生于1935年2月,清华大学教授,前校长,国际著名核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大中对国家和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决心建一堆报国。他在先进核能技术研发领域工作数十年,主持研究、设计和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5MW壳式一体化低温核供热试验堆和世界上第一座具有固有安全特性的10MW模块化球床高温气冷试验堆,并大力推动了上述两项先进堆技术的应用。
他带领清华大学以提高核能安全为主要学术理念的核能研究团队,成功走出了一条以固有安全为主要特征的先进核能技术发展之路。
值得关注的是,在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王大中和领导班子带领师生员工,积极探索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之路,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